导论 1
一、研究起因 3
(一)性别歧视现象寻常化 4
(二)相关研究存在亟待深化与拓展的空间 8
二、研究方法 12
(一)文献分析 12
(二)内容分析 12
(三)个案研究 12
(四)网上调查 12
(五)半结构化访谈 13
(六)邮寄式问卷调查 13
三、章节结构 13
第一章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特质 17
一、相关概念 18
(一)女性主义 18
(二)媒介批评 23
(三)受众与传者 24
(四)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视角、性别敏感、性别歧视 27
(五)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 29
二、女性主义与媒介批评的历史流变 30
(一)女性主义的历史流变 30
(二)媒介批评的历史流变 40
三、女性主义与媒介批评的共性与互融 42
(一)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关注重点:商业广告 42
(二)女性主义与媒介批评的融合 47
(三)国内首家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网站:妇女传媒监测网 53
第二章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研究理路 60
一、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研究理路 60
(一)西方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研究脉络与核心点 61
(二)我国女性主义的四个发展阶段 63
(三)我国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研究脉络及核心内容 67
二、有待深化与拓展的研究空间 89
(一)传者研究 91
(二)受众研究 92
(三)传播内容研究 92
(四)方法论研究 93
三、实证研究的积极尝试 96
(一)调研的出发点 97
(二)调研结果概述 99
第三章 女性主义的受众批判 107
一、女性主义的五个主要流派 107
(一)自由派女性主义 108
(二)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 109
(三)激进派女性主义 109
(四)后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 111
(五)后现代女性主义 112
二、两种范式的女性主义受众批判 114
(一)消极视角的女性主义受众批判 114
(二)积极视角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受众批判 127
三、普适性与局限性 135
(一)自由派女性主义受众理论评析 136
(二)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受众理论评析 137
(三)激进派女性主义的受众理论评析 140
(四)后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受众理论评析 142
(五)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受众理论评析 144
四、中国化思考 148
(一)我国受众状况的多维性与复杂性 148
(二)两个维度 153
第四章 女性主义的传者批判 158
一、以女性传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158
(一)立论点 159
(二)研究方法 161
二、中国女作家、女导演的性别意识分析 166
(一)中国女作家的性别意识 166
(二)中国女导演的性别意识 175
三、中国女新闻工作者职业地位探讨 182
(一)不同时期女新闻工作者的共性特征 183
(二)当代中国女新闻工作者职业地位探讨 190
第五章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研究意义 209
一、理论层面的继承与深化 209
(一)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理论来源的多元性与开放性 210
(二)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媒介批评三者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212
二、实践层面的探讨与介入 213
(一)女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培养 214
(二)女性如何突破进入传媒决策层的玻璃天花板现象 215
(三)对商业广告内容提出批判 216
三、研究方法的借鉴与拓展 217
(一)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方法论基于三个层面 218
(二)中国女性主义媒介批评采用的研究方法 219
(三)我国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 222
(四)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 224
四、本书创新点 227
(一)较早进行女性主义的受众观研究 227
(二)提出了一些探讨式观点 229
(三)三项实证调研立足于中国视野与中国语境 231
结语 234
一、受众层面 234
二、传者层面 236
三、体制层面 239
四、新媒体层面 240
参考文献 244
附录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婚姻观之网上调查》 258
附录二:《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当代大众传媒》受众调查 268
后记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