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论 1
第一章 层序地层学面临的挑战 1
第一节 挑战之一——区域性地层对比 1
第二节 挑战之二——沉积相组合的解释 6
第三节 挑战之三——砂层组对比 8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中容易混淆的概念 12
第一节 相关概念 12
第二节 基本概念 15
第三节 习惯性的误解 18
第三章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主要应用 20
第一节 建立年代地层框架 20
第二节 地层岩性和岩相模式的建立及石油地质条件预测 24
第三节 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沉积盆地中的应用 31
第二篇 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学及其应用第四章 区域地质背景 40
第一节 盆地结构与演化 40
第二节 构造特征 43
第三节 地层特征及古气候条件 45
第四节 勘探概况及主要问题 47
第五章 层序地层框架 49
第一节 年代地层框架的建立 49
第二节 体系域横向分布特征 61
第六章 有利钻探目标预测 70
第一节 有机质热成熟度地震预测 70
第二节 油气成藏条件及聚集规律分析 81
第三节 有利含油气区块评价及预测 87
第三篇 黄骅坳陷歧北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学及其应用第七章 区域地质概况 88
第一节 区域构造特征 88
第二节 地层发育特征 90
第三节 下第三系区域沉积特征 92
第四节 凹陷地质特征 97
第八章 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框架 100
第一节 层序地层框架特征 100
第二节 层序地层模式 103
第三节 生物地层及生态地层特征分析 105
第四节 地震层序发育特征 118
第五节 沉积体系域横向分布特征 124
第九章 构造演化史及有利区带预测 137
第一节 构造演化史分析 137
第二节 有利区带综合评价及预测 148
第三节 主要结论 157
第四篇 吐哈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与隐蔽圈闭勘探第十章 盆地地质背景 160
第一节 区域概况 160
第二节 构造演化特征 161
第三节 侏罗纪沉积演化 162
第十一章 煤系地层层序特征及层序成因 164
第一节 煤系沉积层序形成的影响因素 164
第二节 层序边界与层序划分 165
第三节 煤层作为陆相盆地的准层序边界 172
第十二章 层序的内部构成:体系域及沉积体系 175
第一节 沉积体系域划分 175
第二节 沉积体系类型 177
第三节 沉积体系展布 181
第十三章 层序地层模式与隐蔽圈闭勘探 185
第一节 陆相层序地层学模式 185
第二节 隐蔽圈闭发育模式 188
第三节 有利区带评价 193
第五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层序地层学及隐蔽圈闭预测第十四章 区域地质背景 197
第一节 构造概况 197
第二节 地层及沉积环境演化 199
第十五章 层序地层框架及层序成因分析 202
第一节 钻孔沉积旋回分析及层序地层划分 202
第二节 地震层序划分与对比 207
第三节 层序成因分析 210
第十六章 层序地层框架中的沉积相展布 213
第一节 单井相分析 213
第二节 地震相分析 217
第三节 沉积相平面展布 225
第十七章 层序地层框架中的隐蔽圈闭 230
第一节 隐蔽圈闭研究的基本思路 230
第二节 西北缘隐蔽圈闭发育类型及分布模式 231
第六篇 塔东北地区中生界层序地层学及其在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第十八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勘探概况 238
第一节 构造特征及地层发育概况 238
第二节 勘探概况 240
第十九章 层序地层框架及体系域横向分布特征 242
第一节 中生界层序及体系域划分 242
第二节 体系域横向分布特征 252
第二十章 层序地层框架中的烃源岩评价及成藏条件分析 268
第一节 侏罗系各体系域烃源岩类型、丰度及热演化程度 268
第二节 生烃条件评价 277
第三节 储集条件评价 280
第四节 生储盖组合分析 283
第五节 有利含油气区块预测 283
第七篇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层序地层学及隐蔽圈闭预测第二十一章 地质概况 288
第一节 盆地基本地质概况 288
第二节 凹陷基本地质特征 293
第二十二章 下第三系—上白垩统层序地层框架 297
第一节 地震层序分析 297
第二节 钻井层序分析 304
第三节 生物层序分析 305
第四节 层序地层框架及其分布特征 308
第五节 层序地层模式 317
第二十三章 戴南组层序内部体系域及准层序分析 321
第一节 体系域发育特征及演化模式 321
第二节 准层序分析 326
第三节 准层序组内部叠置形式 329
第四节 准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 332
第二十四章 层序地层框架中的油气分布及隐蔽圈闭预测 335
第一节 层序及体系域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 335
第二节 层序地层框架中的隐蔽圈闭预测 337
参考文献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