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内容提要 10
前论 朱子早年思想的发展 21
第一章 朱子与三君子 23
一 以儒名家 23
二 出入经传 27
三 泛滥释老 33
四 归本伊洛 41
附:白田庚寅师事说辨 44
第二章 朱子与李延平 52
一 道南之传 53
二 体验未发 56
三 洒落气象 62
四 境界与本体 67
五 涵养与穷理 72
六 理一分殊 78
本论一 理气论 85
第三章 理气先后 87
一 太极解义 88
二 太极之辩 94
三 理在气先 104
四 晚年定论 110
第四章 理气动静 117
一 理乘气动 117
二 性情动静 125
第五章 理一分殊 130
一 月印万川 134
二 一实万分 139
三 理一分殊 140
四 万物一理 143
第六章 理气同异 145
一 理同气异 146
二 理有偏全 148
三 气异理异 152
四 枯槁有性 159
小结 168
本论二 心性论 181
第七章 已发未发 183
一 道南指诀 183
二 丙戌之悟 187
附:中和旧说年考 193
三 湖湘之行 198
四 己丑之悟 201
附:《遗书后序》考 210
五 《知言疑义》 212
附:仁说之辩 220
第八章 性之诸说 226
一 天命之性 226
二 气质 230
三 天命与气质 234
四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237
五 性与情 243
第九章 心之诸说 248
一 心与知觉 248
二 心为主宰 250
三 心体虚明 253
四 心与理(性) 257
五 人心道心 263
第十章 心说之辩 271
一 寂感 272
二 操舍 278
三 真妄 284
四 心体 287
第十一章 心统性情 292
小结 299
本论三 格物致知论 307
第十二章 格物与致知 309
一 延平渊源 311
二 辨斥杂学 315
三 《大学》草成 319
四 《大学章句》 322
五 格物 329
六 致知 332
第十三章 格物与穷理 340
一 格物与穷理 340
二 积累和贯通 351
三 推类 358
第十四章 知与行 364
一 致知与力行 366
二 真知与乐行 371
三 致知与涵养 377
小结 384
后论 朱陆之辩 395
第十五章 鹅湖之前 397
第十六章 朱陆之争 407
一 乾淳之际 407
二 鹅湖之集 410
三 铅山之晤 418
四 南康再会 423
五 曹表前后 432
六 论陆之弊 439
七 鸣鼓攻击 444
八 无极之辩 451
九 盖棺论定 456
第十七章 朱陆异同 458
一 尊德性与道问学 458
二 性即理与心即理 467
三 格物与明心 480
小结 483
附录 评陈来的《朱熹哲学研究》&陈荣捷 487
征引参考书目 494
再版后记 499
“陈来学术论著集”后记 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