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上卷 中国诗学之道论——诗之为教与诗之为经(诗性源头与诗性本体) 41
第一章 中国礼乐文化诗性源头的三大层次 43
第一节 神话的“诗性智慧”原型 43
第二节 中国文明源头“六经”中的形上诗性之道 48
一、六经一体,即道即礼 54
二、六经之间的诗性联系与诗性结构 61
三、三个命题的分析及其诗性特征 71
四、六经文本中所蕴含的诗性智慧及其形上之道 80
五、汉字结构中的诗性智慧及其形上之道 97
第三节 学派体系中的诗性形上之道 103
第二章 中国诗性本体与诗性方法 109
第一节 诗性本体 109
一、感性真理观 109
二、中国哲学是境界形而上学 110
三、诗现象呈现的哲学形而上学境界 113
四、中国哲学是体验型哲学 114
第二节 诗性方法 117
第三章 儒道禅的诗学形上之道 121
第一节 孔孟儒学的诗学形上之道 127
一、孔孟儒学之诗学的基本形态 127
二、“心性”之诗与性理之诗 128
三、“知(水)—仁(山)”型的诗性特征 130
四、学诗之路向与学诗之方法论 133
第二节 老庄道家的诗学形上之道 135
一、老庄学派自评其思想特征 135
二、从老子到庄子的过渡区间 139
三、老庄学派关于知与欲的界限及其悖论境界 144
四、老庄道家的诗学形上之道 147
第三节 佛禅的诗学形上之道 164
一、佛教大智慧对照中的世界文明及其批评模式 165
二、中国佛教的特征 174
三、佛禅的诗学形上之道 184
下卷 中国诗学之器论——中国诗教之实践方式(诗性流变与韵律节奏) 195
引言 197
第四章 节奏作为一种艺术与生命存在方式的多视角透视 200
第一节 关于节奏概念的研究:节奏的哲学思考 200
一、音乐中“超音乐”性研究的启示 200
二、节奏概念研究中的危机 202
第二节 节奏概念 204
第三节 节奏的研究方法及其内在结构 205
一、历史发生学方法:劳动结构的微观分析 205
二、黑格尔的逻辑研究方式 219
三、“声—义”结构的运动模式 220
四、主体节奏模型论 224
五、俄国形式主义的“情绪—逻辑”节奏 232
六、维戈茨基的“对立定律”节奏论 239
七、皮亚杰“机能—智慧”节奏论 246
八、苏珊·朗格的悲剧、喜剧节奏论 250
九、中国诗性哲学的整体视界 256
十、节奏的分化过程与节奏感的物化 267
第五章 中国诗行结构及其韵律世界 288
第一节 汉语诗律节奏的两个来源:文气说与声律说 289
一、文气说 289
二、声律说:声母、韵母对“字”(声)的扬弃 292
第二节 散文的诗性倾向:中国诗性智慧的异态流程 296
一、古文虚词的诗性倾向 296
二、古文句式(“声—义”稳定结构)的诗性倾向 297
第三节 中国诗行稳定结构的基本形式 300
一、诗行稳定结构(句型)的形成 300
二、中国诗行稳定结构的发展轨迹 302
第四节 诗行结构的一般特征和本质 318
第五节 中国诗行美的形态 325
一、诗的感性美 325
二、中国诗美的超越性及其美的形态 326
三、中国诗行美的形态及其哲学基础 333
第六章 节奏与时间体验 335
第一节 中国民族的农业性时空观(经验性宇宙意识)与诗行世界 335
第二节 节奏的形成与诗行节奏的本质 342
第三节 诗行里的时间经验 347
结语 358
附录一 节奏论——生理能转化为心理能的探索 361
附录二 中西学科形态之转换与学术文化之趋向 378
后记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