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3
第一节 近代中国社会和辛亥革命 3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3
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5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成长 8
四、思想启蒙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0
第二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3
一、五四运动 13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5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活动 23
一、中共二大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23
二、领导工人运动和其他群众运动 26
第二章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32
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 32
一、中共三大与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32
二、国共合作后革命新局面的出现 35
三、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39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 41
五、争夺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43
第二节 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高涨 46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6
二、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48
三、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50
第三节 大革命的失败 52
一、日趋严峻的形势与中共的妥协退让 52
二、大革命的失败 57
第三章 掀起土地革命战争风暴 63
第一节 红军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63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63
二、八七会议与各地武装起义 65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67
四、中共六大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69
五、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 74
六、古田会议与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75
第二节 党内“左”倾错误和革命运动的挫折 78
一、“立三路线”及其危害 78
二、“左”倾教条主义与冒险主义路线及其贯彻 81
三、红军反“围剿”战争的失败 84
四、遵义会议与长征的胜利 89
第三节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96
一、“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96
二、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 100
三、瓦窑堡会议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03
第四章 在抗日民族战争中发展壮大 111
第一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11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11
二、洛川会议与全面抗战路线 115
三、持久战战略方针 117
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 119
五、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125
第二节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29
一、相持阶段的到来与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29
二、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广泛开展 132
三、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 137
四、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 141
第三节 巩固抗日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 143
一、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 143
二、加强根据地建设、巩固抗日阵地 146
三、延安整风运动 151
第四节 中共七大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57
一、抗战局势的变化与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 157
二、民主宪政运动与建立联合政府的谈判 160
三、中共七大与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62
第五章 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169
第一节 争取实现国内和平民主 169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 169
二、重庆谈判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171
三、“一二·一”运动与政治协商会议 176
四、内战危机与中国共产党自卫战争的准备 180
第二节 击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与开辟第二条战线 183
一、全面内战爆发与战略防御作战的胜利 183
二、加强解放区建设 187
三、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发展 190
第三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 195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95
二、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和整党运动 197
三、制定和实施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199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01
一、历史性的战略决战 201
二、夺取全国胜利 205
三、新中国的筹建 208
中篇 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213
第六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213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13
一、新中国成立方案的确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 213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初期的思想组织建设 216
三、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努力 218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全面展开 224
一、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多项民主改革的推行 224
二、新民主主义建设事业的初步进展 228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234
第三节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社会主义改造 235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依据 235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39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242
第四节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起步 243
一、“一五”计划的制订和“一五”期间的工业化建设 243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246
第七章 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48
第一节 中共八大,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248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 248
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51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255
第二节 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257
一、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整风运动 258
二、反右派斗争 260
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与“大跃进” 263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 268
第三节纠“左”的初步成果与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斗争 273
一、纠“左”的初步努力及其成果 273
二、庐山会议 276
三、全党范围内的“反右倾”斗争及其严重后果 279
第四节 以经济工作为核心的全面调整与再度“左”倾 281
一、国民经济困难与八字方针的提出 282
二、以经济工作为核心的全面整顿 284
三、“左”倾错误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发展 292
第五节 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与十年建设的成就 301
一、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 301
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303
第八章“文化大革命” 306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面内乱 306
一、批判《海瑞罢官》与《二月提纲》 306
二、五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五一六通知》 309
三、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与“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311
四、全国动乱局面的形成 312
五、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和中共九大 316
第二节 林彪集团的覆灭和纠正“左”的思潮的努力 319
一、全国备战及“斗、批、改”运动 319
二、林彪集团的覆灭 323
三、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与中共十大 329
第三节 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与1975年的全面调整 335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外事工作的失控和初步修复 335
二、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 337
三、“批林批孔”运动与江青集团“组阁”图谋 341
四、1975年的全面整顿 346
第四节 粉碎“四人帮”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352
一、“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 352
二、粉碎“四人帮” 355
三、“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和历史教训 358
下篇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363
第九章 历史性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363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363
一、揭批“四人帮”与“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363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66
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展开 368
四、拨乱反正工作的初步开展 371
第二节 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中的伟大转折 375
一、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的酝酿 375
二、促成历史转折的中央工作会议 380
三、开辟历史新时期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83
第三节 全面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386
一、平反冤假错案与调整社会关系 386
二、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与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 388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 391
第十章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与治理整顿、深化改革 400
第一节 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纲领的制定与全面改革 400
一、中共十二大与全面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400
二、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403
三、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展开 409
四、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12
五、中共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14
第二节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对外关系的调整 418
一、由沿海向内地梯次展开的对外开放格局 418
二、调整外交政策与“一国两制,统一中国” 420
三、百万大裁军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426
第三节 治理整顿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429
一、价格改革受挫与“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方针 429
二、1989年政治风波及其平息 433
三、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交替与稳定政局的努力 434
四、继续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 439
五、开展睦邻外交、打破西方“制裁” 443
第十一章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447
第一节 中共十四大,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47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 447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纲领 453
三、迈向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 455
四、构建金融、财税、投融资新体制 458
五、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461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464
第二节 中共十五大和面向新世纪的发展 468
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与海峡两岸关系的新进展 468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472
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476
四、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480
五、应对挑战,稳定社会 484
六、加强执政党建设,展开反腐败斗争 488
第三节在21世纪的征程上 493
一、跨入21世纪的良好开局 49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496
三、中共十六大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产生 498
四、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02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503
六、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509
结语 512
后记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