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育康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30293299
  • 页数:3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免疫学的有关基本概念与理论,主要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及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免疫细胞分化、免疫效应发生的细胞及分子机理;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免疫缺陷、移植免疫;免疫学理论及免疫学技术在临床疾病的发病、诊断、治疗与预防的关系;以及上述领域内免疫学研究的新进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免疫学概论 1

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1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 2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3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3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4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7

第三节 免疫系统简介 9

一、中枢免疫器官 10

二、外周免疫器官 13

三、免疫细胞 18

参考文献 21

第二章 细胞因子 22

第一节 细胞因子概述 22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与命名 22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27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受体 28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29

二、细胞因子受体的公有亚基 29

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 30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 31

一、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31

二、细胞因子的效应机制 33

第四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 33

一、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发生 34

二、细胞因子与疾病的诊断 37

三、细胞因子与疾病的治疗 37

参考文献 39

第三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40

第一节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40

一、参与抗原摄取与提呈的CD分子 41

二、参与T细胞识别、活化与信号转导的CD分子 42

三、参与B细胞识别、活化与信号转导的CD分子 43

四、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 43

第二节 黏附分子 46

一、黏附分子的类别及其特征 46

二、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52

三、黏附分子与临床 55

参考文献 57

第四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59

第一节 HLA基因命名法 59

一、HLA基因命名法 60

二、经典HLA Ⅰ类和Ⅱ类分子命名法 60

第二节 HLA复合体 61

一、HLA Ⅰ类区 62

二、HLA Ⅱ类区 62

三、HLA Ⅲ类区 62

第三节 HLA基因特点与遗传特点 63

一、HLA基因特点 63

二、HLA遗传特点 65

第四节 HLA基因结构与HLA分子结构 66

一、HLA基因结构 66

二、HLA分子结构 67

第五节 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70

一、与HLA分子结合的肽的特征 70

二、HLA分子与肽结合的分子基础 71

第六节 HLA分子的生物学意义及HLA与临床医学 74

一、HLA的生物学意义 75

二、HLA的临床意义 76

参考文献 78

第五章 固有免疫 79

第一节 固有免疫的屏障与体液分子 79

一、屏障作用 79

二、参与固有免疫的体液分子 80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 84

一、吞噬细胞 84

二、NK细胞 90

三、γδT细胞 94

四、NKT细胞 94

五、Bl细胞 94

六、肥大细胞 94

第三节 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 94

一、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是固有免疫识别的“抗原” 95

二、体液中的模式识别分子 95

三、模式识别受体 96

第四节 固有免疫应答 102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时相 102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 104

第五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106

一、抗感染 106

二、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 106

三、参与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控 108

四、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108

五、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效应中发挥作用 109

参考文献 109

第六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加工提呈 110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 110

一、树突状细胞 111

二、巨噬细胞 116

三、B细胞 119

第二节 APC对抗原的加工及抗原提呈途径的实验研究 119

第三节 蛋白质抗原提呈途径及其机制 121

一、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121

二、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124

三、抗原的交叉提呈 127

第四节 脂类抗原提呈途径 128

参考文献 129

第七章 T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30

第一节 T淋巴细胞 130

一、T细胞的分化发育 130

二、T细胞的表面标志 135

三、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141

第二节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149

一、T细胞与APC的非特异性结合 149

二、T细胞与APC的特异性结合 149

三、T细胞和AP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结合 150

四、免疫突触 150

第三节 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 151

一、T细胞活化 151

二、T细胞增殖和分化 155

三、活化T细胞的转归 156

四、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 158

第四节 T细胞应答的效应及其机制 160

一、效应性T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160

二、Thl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 160

三、CTL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162

四、T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理与病理学意义 165

参考文献 165

第八章 B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66

第一节 B淋巴细胞 166

一、B淋巴细胞的分化与发育 166

二、B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 168

三、B细胞亚群及功能 170

第二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171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171

二、B细胞的活化 171

三、B细胞增殖与分化 175

四、抗体多样性的机制 178

第三节 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 182

一、B细胞对TI-1抗原的应答 182

二、B细胞对TI-2抗原的应答 182

第四节 黏膜免疫应答 184

一、黏膜伴随淋巴组织的结构特点 184

二、分泌型IgA及其胞吞转运作用 184

第五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185

一、初次免疫应答 186

二、再次免疫应答 186

第六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 187

一、中和作用 187

二、免疫调理作用 187

三、激活补体 187

四、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188

五、阻止病原体黏附细胞 188

六、免疫损伤作用 188

参考文献 188

第九章 免疫耐受 189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特性和分类 189

一、免疫耐受的特性 189

二、免疫耐受的分类 189

第二节 自身免疫耐受 190

第三节 母胎耐受 193

一、妊娠时母体的免疫学特征 193

二、母-胎界面的局部免疫调节 194

三、妊娠免疫调节异常与病理妊娠 196

第四节 诱导性免疫耐受 197

一、诱导性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197

二、诱导性免疫耐受的维持与终止 198

第五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199

一、建立免疫耐受的途径与意义 199

二、打破免疫耐受的途径与意义 201

参考文献 202

第十章 免疫调节 203

第一节 基因水平的免疫调节 203

一、MHC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203

二、非MHC基因的免疫调节作用 205

第二节 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206

一、抗原的免疫调节作用 206

二、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207

三、补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209

四、激活性受体或抑制性受体 209

五、细胞因子 210

第三节 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210

一、APC的免疫调节作用 211

二、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211

三、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213

四、NK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213

五、细胞凋亡的免疫调节作用 214

第四节 独特型网络的免疫调节 215

一、独特型网络的概念及其形成 215

二、独特型网络的免疫调节作用 215

第五节 整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216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218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218

第六节 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219

参考文献 219

第十一章 抗感染免疫 220

第一节 抗细菌免疫 222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222

二、抗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224

三、细菌的免疫逃逸机制 227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230

一、病毒的致病机制 230

二、抗病毒免疫 232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234

第三节 抗真菌免疫 237

一、真菌的致病机制 237

二、抗真菌感染免疫 238

三、真菌的免疫逃逸机制 240

第四节 抗寄生虫免疫 240

一、寄生虫的致病机制 240

二、抗寄生虫感染免疫机制 241

三、寄生虫的免疫逃逸机制 244

参考文献 245

第十二章 超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 246

第一节 超敏反应分类 246

第二节 Ⅰ型超敏反应 247

一、变应原 247

二、IgE抗体 248

三、IgE受体 249

四、效应细胞 251

五、效应机制 252

六、常见的变态反应疾病 255

七、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256

第三节 Ⅱ型超敏反应 258

第四节 Ⅲ型超敏反应 259

一、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259

二、Ⅲ型超敏反应造成的疾病举例 260

第五节 Ⅳ型超敏反应 261

一、抗原 261

二、效应细胞 261

三、效应机制 262

第六节 自身免疫病 263

一、自身免疫病分类 263

二、自身耐受破坏的机制 264

三、T细胞调节失常 268

四、自身免疫病治疗原则 269

参考文献 270

第十三章 免疫缺陷病 271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271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 272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274

三、联合免疫缺陷 275

四、吞噬细胞缺陷 279

五、补体系统缺陷 281

第二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283

一、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常见病因 283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84

参考文献 294

第十四章 移植免疫 295

第一节 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机制 296

一、诱导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 296

二、介导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细胞 298

三、同种异型抗原的提呈与识别机制 300

第二节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304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304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306

三、双向移植排斥模式 307

四、免疫赦免区 308

第三节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309

第四节 移植免疫相关的实验研究 311

一、移植耐受的诱导 311

二、异种移植的实验研究 313

参考文献 316

第十五章 肿瘤免疫 317

第一节 肿瘤干细胞 318

一、肿瘤干细胞的特性 318

二、肿瘤干细胞的来源 319

第二节 肿瘤抗原 319

一、根据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分类 320

二、根据肿瘤抗原产生机制分类 322

第三节 免疫监视 324

第四节 抗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机制 325

一、抗肿瘤固有免疫效应机制 326

二、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327

第五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329

一、缺乏激发机体免疫应答所必需的成分 329

二、肿瘤细胞的“漏逸” 331

三、肿瘤细胞抗凋亡或诱导免疫细胞凋亡 331

四、T细胞表达免疫相关分子或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异常 332

五、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性因子 332

六、诱导抑制性细胞 332

七、表达膜结合补体调节蛋白 332

第六节 肿瘤的免疫检测 333

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333

二、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检测 334

第七节 肿瘤的免疫治疗 334

一、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 334

二、肿瘤的被动免疫治疗 336

三、细胞因子治疗 337

四、肿瘤的基因治疗 337

参考文献 338

第十六章 免疫学防治 340

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 340

一、以完整病原体与毒素制备的疫苗 340

二、组分疫苗 341

三、疫苗设计的基本要求 343

第二节 免疫治疗 344

一、特异性免疫治疗 344

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349

三、免疫重建与免疫替代疗法 350

参考文献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