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第一篇 经济的绿色增长第一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绿色增长 31
第二章 第一产业的绿色增长 48
第三章 第二产业的绿色增长 68
第四章 第三产业的绿色增长 90
第五章 经济增长绿化度测算及分析 107
第二篇 资源与环境的承载第六章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 129
第七章 资源支撑力 151
第八章 环境承载力——污染物减排 172
第九章 生态保护与建设 194
第十章 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测算及分析 214
第三篇 政府的绿色行动第十一章 政府的绿色投资 231
第十二章 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 250
第十三章 环境治理及其政策 271
第十四章 政府政策支持度测算及分析 289
第四篇 绿色发展专题研究专题一 公众参与绿色经济 307
专题二 中国历史上的绿色经济 315
专题三 非化石能源发展前景 323
专题四 从博弈论看发展绿色经济中的利益协调 331
专题五 我国绿色消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37
专题六 绿色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344
专题七 绿色金融悄然兴起 353
专题八 中国推进绿色经济中的跨部门协同 361
专题九 科技在推进经济绿色增长中的作用 369
专题十 绿色经济与法律、法规 376
附录一 55个测度指标定义及数据来源 387
附录二 国外绿色指数相关研究述评 401
附录三 我国绿色发展指数相关研究述评 410
各章主要执笔人 423
后记 424
专栏专栏2-1 贵州都匀:以茶产业为龙头,实现现代农业绿色增长 50
专栏2-2 从传统游牧到粮棉基地:聚焦新疆石河子现代农业 52
专栏2-3 北京市昌平区:科技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64
专栏3-1 河北唐山:从煤钢兴唐到绿色多极增长 79
专栏3-2 江西新余:从钢城到国家新能源技术示范城 81
专栏3-3 内蒙古元宝山:从塞外煤电名城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84
专栏3-4 安徽铜陵:从铜都到循环经济试点市 87
专栏4-1 海林:挖掘林业资源,实现生态转型 93
专栏4-2 重庆缙云山:体验式生态旅游 96
专栏4-3 长岛:“四个百万”工程,创造“负碳长岛” 100
专栏4-4 四川雅安:“绿色宝石”的绿色行动 104
专栏7-1 植树造林的“右玉精神” 157
专栏7-2 生态建设的“恭城模式” 164
专栏7-3 麒麟区太阳能 167
专栏7-4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白银模式” 169
专栏8-1 邵阳市:全面强化三大措施,大气污染减排取得突破 178
专栏8-2 宜昌市:走环保新道路,见三峡水新貌 181
专栏8-3 宁波市出台法规,百里姚江重开颜 186
专栏9-1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的典范:西藏林芝地区 203
专栏9-2 “中华水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 206
专栏9-3 生态城市样板:天津滨海新区 210
专栏11-1 从“黑色”到“绿色”:河南焦作市的转型之路 233
专栏11-2 福建东山“三湾整治”,还海洋一片蔚蓝 236
专栏11-3 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陕西吴起 239
专栏12-1 阜新:从资源耗竭性城市到人居环境范例 254
专栏12-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以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区域一体化 257
专栏12-3 广州海珠区:“腾笼换鸟”推动产业升级和生态建设 263
专栏12-4 上海世博会:绿色让城市更美好 267
专栏13-1 海南儋州:实施生态立市建设战略 275
专栏13-2 江苏扬州:坚持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宜居自然环境 281
专栏13-3 北京大兴留民营:绿色经济发展的乡村典范 284
专栏13-4 宁夏中卫沙坡头:科技创造“人进沙退”奇迹 286
表目表0-1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一级、二级指标及权重 12
表0-2 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14
表0-3 2008年中国各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及排名 19
表1-1 全国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际变化 38
表1-2 近年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主要政策 42
表2-1 2005—2008年中国耕地面积及其减少量 50
表2-2 2005—2008年中国畜牧业发展情况 57
表2-3 1990—2009年中国绿色食品产业规模情况 58
表2-4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59
表3-1 中国“十一五”时期主要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一览 70
表3-2 2005—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相关指标变动表 73
表3-3 2005—2008年工业废气排放相关指标变动表 74
表3-4 2008—2010年上半年“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 75
表3-5 2005—2009年居民生活用电 78
表4-1 2008年中国综合能源消费构成表 91
表4-2 2008年中国三次产业能耗表 91
表4-3 1978—2008年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变化表(%) 92
表4-4 2000—2008年中国三次产业贡献率表(%) 92
表4-5 2006—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表(%) 93
表4-6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占GDP百分比(%) 97
表4-7 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构成 98
表5-1 2008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绿化度指数及排名 107
表5-2 绿色发展指数与经济增长绿化度排名差异比较 113
表5-3 录色增长效率三级指标、权重及指标属性 115
表5-4 第一产业三级指标、权重及指标属性 117
表5-5 第二产业三级指标、权重及指标属性 119
表5-6 天津市第二产业指标与30个省份平均水平比较 121
表5-7 第三产业三级指标、权重及指标属性 121
表5-8 四大区域第三产业指标比较 123
表6-1 中国基本金属资源总量及人均占有量 137
表6-2 中国水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与其他国家比较 139
表6-3 中国耕地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与其他国家比较 140
表6-4 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与其他国家比较 141
表6-5 中国草地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与其他国家比较 142
表7-1 中国各地水资源分布情况(2008年) 152
表7-2 中国各地区草地资源分布状况表 154
表7-3 中国森林面积及森林覆盖率情况表(1999—2003年) 155
表7-4 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 158
表7-5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158
表7-6 中国及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静态保障程度 159
表7-7 中国主要矿产基础储量(2008年) 160
表8-1 “十一五”期间主要环保指标 175
表8-2 全国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76
表8-3 分地区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 177
表8-4 全国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80
表8-5 分地区废水及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 180
表9-1 生态系统服务的种类 199
表10-1 2008年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指数及排名 214
表10-2 绿色发展指数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排名差异比较 219
表10-3 资源与生态保护三级指标、权重及指标属性 221
表10-4 资源与生态保护指标指数值及排名 221
表10-5 环境与气候变化三级指标、权重及指标属性 223
表10-6 环境与气候变化指标指数值及排名 224
表11-1 2007—2008年国家财政支出和环境保护财政支出 233
表11-2 2007—2008年林业四大重点造林工程建设情况 238
表11-3 2007—2008年农村改水改厕情况 243
表11-4 2008年政府绿色投资支出 244
表12-1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表 251
表12-2 城市供排水工程情况表 251
表12-3 城市能源工程情况表 252
表12-4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情况表 253
表12-5 城市环卫设施情况表 253
表12-6 “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实施的九大绿色工程 261
表14-1 2008年中国各地区政府政策支持度指数及排名 290
表14-2 绿色发展指数与政府政策支持度排名差异比较 295
表14-3 绿色投资三级指标、权重及指标属性 296
表14-4 绿色投资指标指数值及排名 296
表14-5 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三级指标、权重及指标属性 298
表14-6 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指标指数值及排名 298
表14-7 环境治理三级指标、权重及指标属性 299
表14-8 环境治理指标指数值及排名 300
表专题4-1 4条道路交叉处的海拔高度 332
表专题4-2 纯战略的寻找 332
表专题10-1 美国主要污染控制法律 379
图目图0-1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一级框架 11
图0-2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二级框架 12
图0-3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地区比较图 20
图0-4 2008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地区分布图 22
图1-1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变动趋势:1952—2009 35
图1-2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1957—2007 36
图1-3 中国、美国、世界人均能源消耗对比 36
图1-4 中国增长业绩分解:1980—2007 40
图1-5 不同学者估计的TFP变动:1979—2007 41
图1-6 中国人均生活能源消费:1983—2007 46
图3-1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工业共生体 83
图5-1 经济增长绿化度排名地区比较图 109
图5-2 经济增长绿化度排名地区分布图 110
图5-3 四大区域经济增长绿化度情况 111
图5-4 绿色增长效率指标与经济增长绿化度指数对比 116
图5-5 第一产业指标与经济增长绿化度指数对比 118
图5-6 第二产业指标与经济增长绿化度指数对比 120
图5-7 第三产业指标与经济增长绿化度指数对比 122
图6-1 中国资源人均量相对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 130
图6-2 2000—2008年中国供水量变化趋势 131
图6-3 2000—2008年中国人均用水量变化趋势 132
图6-4 2008年中国水资源消耗结构 132
图6-5 中国石油消耗量变化趋势 133
图6-6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变化趋势 133
图6-7 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转换 135
图6-8 2000—2009年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相对稀缺指数 136
图6-9 2009年铀矿资源查明储量比较 137
图6-10 1998—2008年中国核能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 137
图6-11 2004—2007年中国基本金属矿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 138
图6-12 1998—2007年中国水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 139
图6 13 2000—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和粮食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 141
图6-14 2000—2007年中国森林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 142
图6-15 2000—2007年中国草地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 143
图6-16 中国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比较 144
图6-17 2000—2008年废气排放量 146
图6-18 调整储蓄后微粒排放造成的国民总收入损失(%) 147
图6-19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微克/立方米) 147
图6-20 中国废水排放量变化趋势 148
图6-21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148
图6-22 废水中有毒物质排放量 149
图8-1 1999—2008年中国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图 173
图8-2 1999—2008年中国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图 173
图8-3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76
图8-4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79
图8-5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与排放情况 183
图9-1 2000—2008年中国人均当地水资源量 195
图9-2 8种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的比较 200
图10-1 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排名地区比较图 216
图10-2 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排名地区分布图 217
图10-3 中国四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对照图 218
图14-1 政府政策支持度排名地区比较图 291
图14-2 政府政策支持度排名地区分布图 293
图14-3 中国四大区域政府政策支持度对照图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