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研究的源起 1
二、研究的篇章 3
三、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8
第1章 利益协调机制的理论溯源 11
1.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利益协调机制思想 12
1.2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益协调机制的理论阐述 64
1.3中国共产党人对利益协调机制的相关论述 73
第2章 当前社会不和谐因素的现状透视 96
2.1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97
2.2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100
2.3“三农”问题凸显 102
2.4贫困问题困扰 105
2.5就业压力加大 107
2.6社会阶层分化 109
2.7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111
2.8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114
2.9群体性事件逐步增多 115
2.10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相伴 116
第3章 当前社会不和谐因素产生的根源 118
3.1利益的有关理论 119
3.2利益不协调是当前社会不和谐因素产生的根源 133
3.3我国当前社会利益分化的原因 144
第4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原则 147
4.1公平与效率相组合原则 148
4.2利己与利他相统一原则 161
4.3动态推进与统筹兼顾原则 171
第5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模式构建:双重四位一体模式 188
5.1双重四位一体模式的理论源起 191
5.2双重四位一体模式的实践探索 194
5.3双重四位一体模式的概念界定 197
5.4双重四位一体模式的运行框架 207
第6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实施主体 217
6.1政府 218
6.2组织 223
6.3公众 230
第7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操作工具 232
7.1政府协调工具 233
7.2组织协调工具 236
7.3伦理协调工具 244
第8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作用客体 249
8.1经济利益 249
8.2政治利益 257
8.3文化利益 262
8.4社会利益 274
第9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利益协调机制实证研究——以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之谜的解构为例 278
9.1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与“中国之谜”命题的提出 279
9.2“中国之谜”的根源探析:把制度搞对、把激励搞对 281
9.3制度激励是把“双刃剑”:辖区竞争机制的负面效果 287
9.4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的隐忧及其防范:基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利益规范的视角 289
第10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利益协调机制实证研究——以农户“消极参与”村庄治理现象的破解为例 300
10.1参与还是不参与:农户涉足村庄治理的现状综述 301
10.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农户“消极参与”村庄治理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302
10.3双管齐下:农户“消极参与”村庄治理现象的破解之策 310
10.4需求导向:畅通后税费改革时代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的利益表达机制 313
第11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利益协调机制实证研究——以丰裕社会中和谐消费文化的构建为例 320
11.1挑战与冲突:丰裕社会中消费文化的异化及其引发的五大危机 321
11.2危机与反省:和谐消费文化概念的由来及其凸显 323
11.3和合而立:和谐消费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325
11.4积极引导:和谐消费文化的构建措施 327
第12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实证研究——以脆弱性上升条件下中国城镇贫困现象的解析为例 331
12.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331
12.2脆弱性概念的含义及影响脆弱性的因素 333
12.3基于脆弱性上升的中国城镇贫困解析 334
12.4基于降低脆弱性的城镇反贫困新思路 341
第13章 政策建议 344
1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设 344
1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必须坚持公平与效率、利己与利他、动态推进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345
1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必须坚持“双重四位一体”的实施模式 346
13.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必须着力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347
主要参考文献 350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363
后记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