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言 1
第一辑 文学自性和写作自述 3
文学自性与生存本义——答美国弗罗里达新人文大学助理教授朱爱君博士问(2008) 3
漫游者和苏格拉底寓言——香港浸会大学林幸谦教授专访录(2008) 19
东方吉普赛式的漫游者 20
人生最快乐的时期 21
文革经验的省思 22
从苏格拉底的寓言到基督的神性 24
“我是自己的他者” 25
第二辑 我和《红楼四书》 29
《红楼梦》是他的祖国与故乡——《亚洲周刊》江迅专访录(2010) 29
《红楼》助我开生面——刘再复谈“红楼四书”的写作(2010) 34
搜索《红楼梦》的精神空间——《亚洲周刊》江迅专访录(2006) 43
悟《红楼梦》,悟人间事——答香港电台节目主持人江素惠问(2006) 48
轻重位置与叙事艺术——与李欧梵对谈录(1994) 55
《红楼梦》阅读法门——与刘剑梅谈《红楼梦》(2007) 73
学与悟的分野 73
心灵悟证与身世考证 78
悟证抵达深渊 82
悟证与知识考古学 87
东西方两大文化景观——与刘剑梅谈《红楼梦》(2007) 92
宝玉与基督 92
拯救与自救 95
返回苦难与超越苦难 100
宝玉、阿廖沙、梅什金 102
“红楼”真俗二谛的互补结构——关于《红楼梦》的最新对话(2010) 113
关于贾宝玉的“神性” 113
悟“空”何以产生力量 118
真俗二谛的中道互补结构 122
关于高鹗续书的评价 129
第三辑 我和八十年代 135
论八十年代——答广州《新周刊》杂志董薇问(2005) 135
回望八十年代——刘再复教授访谈录(2010) 142
历史的细节 142
重估“八十年代” 150
“告别革命”与当下中国现状 156
第四辑 人文思索 163
寻回中国贵族精神的轨迹——《亚洲周刊》江迅、马楠专访录(2008) 163
关于文学与思想的答问——刘再复采访录(2010) 167
康有为评说——刘再复、李泽厚对谈之一(1996) 181
孙中山评说——刘再复、李泽厚对谈之二(1996) 187
关于人文教育——刘再复、李泽厚对谈之三(2002) 194
关于民族主义——刘再复、李泽厚对谈之四(1996) 201
论情爱的多元——刘再复、李泽厚对谈之五(1996) 212
关于存在的“最后家园”——刘再复、李泽厚的对谈之六(2006) 227
老庄哲学与海德格尔的根本区别——刘再复、李泽厚的对谈之七(2006) 232
第五辑 与女儿感悟人间 241
论大器存于海底——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一 241
论享受黎明——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二 244
论人性与佛性——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三 248
论智者大忌——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四 252
论生命状态决定一切——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五 256
论灵魂的根柢——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六 261
论快乐的巅峰——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七 266
论罗素的三激情——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八 271
论多次再生——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九 274
论贵族子弟的平常心——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十 277
论慧根与善根——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十一 280
论思想的韧性——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十二 283
论天下襟怀——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十三 289
第六辑 回家 297
用心灵悟证中国文化——《南方都市报》记者李怀宇专访录(2008) 297
又见故国、故都与故人——《凤凰周刊》记者吴婷访谈录(2008) 309
治国大思路是对的 309
思想与写作是为了自救 312
告别激进主义 314
我最关心教育——答《凤凰周刊》吴婷小姐问(2009) 318
作者自跋 320
附录 刘再复著作出版图表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