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水危机及其应对 7
第一节 有关水的基本概念 7
一、水的有用性和稀缺性 7
二、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相互关联 8
三、水量和水质的辩证关系 11
第二节 节水视野下的水危机 12
一、节水视野下水危机的表象 12
二、节水视野下水危机的实质 17
三、节水视野下水危机产生的根源 18
第三节 节水和可持续发展 23
一、节水的内涵 23
二、节水之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5
三、节水之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 27
第二章 节水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第一节 节水立法的必要性 31
一、节水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1
二、节水市场化机制的立法诉求 32
三、节水政府规制的立法诉求 34
第二节 节水立法的可行性 35
一、节水立法的法律和政策基础 35
二、节水立法的理论基础 38
三、节水立法的现实基础 40
第三章 节水立法的历史沿革 43
第一节 1988年《水法》出台前的节水立法 43
一、全国性节水立法及相关政策性文件 44
二、地方性节水立法的萌芽 46
第二节 1988年《水法》施行期间的节水立法 49
一、与节水有关的法律 49
二、对节水起到促进作用的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政策性文件 51
三、与节水相关的部门规章及政策性文件 52
四、地方性节水立法的蓬勃发展 58
第三节 2002年《水法》实施后的节水立法 72
一、法律层面与节水有关的规定 72
二、《全国节水规划纲要(2001—2010年)》 74
三、与节水相关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77
四、配套的全国性节水标准、技术纲要及政策性文件 78
五、对节水具有包容性和指导意义的全国性政策文件 80
六、地方性节水立法的相对完善 81
第四章 国外节水立法的现状 95
第一节 国外节水立法的模式 95
一、节水立法模式及其选择 95
二、美国、日本等国节水立法模式及主要节水立法 97
第二节 各国水务机构的设置及基本职能 102
一、节水管理机构的设置 102
二、德国水务机构及其基本职能 105
三、法国水务机构及其基本职能 106
四、英国水务机构及其基本职能 108
五、荷兰水务机构及其基本职能 111
六、美国水务机构及其基本职能 113
七、日本水务机构及其基本职能 115
八、新加坡水务机构及其基本职能 116
九、澳大利亚水务机构及其基本职能 118
第三节 国外节水制度的设计和实施 119
一、节水制度的设计 119
二、国外的水权与水价制度 121
三、国外节水制度的实施机制 137
四、国外节水制度实施绩效 140
第四节 可供我国借鉴的国外节水立法经验 143
一、节水立法模式方面的经验 143
二、节水管理机构设置方面的经验 145
三、节水法律制度设计方面的经验 147
第五章 节水立法与节能立法的比较 151
第一节 节水立法与节能立法的共同性比较 151
一、立法理念层面的共同性 152
二、法律原则层面的共同性 153
三、法律制度层面的共同性 155
第二节 节水立法与节能立法的差异性比较 159
一、水资源与能源的差异及其对资源节约型立法的影响 159
二、立法模式层面的差异性 161
三、制度设计层面的差异性 163
第三节 节能立法对节水立法的启示 164
一、节能立法的发展历程之于节水立法模式选择的启示 164
二、节能立法的修订之于节水立法制度完善的启示 166
三、节能立法的不足之于节水立法发展趋势的启示 168
第六章 节水立法与循环经济立法之间的关系 172
第一节 循环经济法概说 172
一、循环经济概念界说 172
二、我国循环经济法制现状 175
三、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77
四、我国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制度的构建 182
第二节 节水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之间的关系和经验借鉴 188
一、节水和循环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188
二、循环经济立法对节水立法的经验借鉴 195
第七章 节水立法的不足及完善 202
第一节 节水立法形式的不足及完善 202
一、节水立法形式的不足 202
二、节水立法形式的完善 210
第二节 节水立法内容的不足及完善 219
一、节水立法指导思想及其变革 219
二、节水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222
三、节水法律调整机制的缺陷及完善 239
四、节水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完善 242
第八章 节约型社会的立法取向——由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经验说开去 245
第一节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经验——以制度建设为核心 245
一、节水型社会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245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概况 248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进展情况 249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经验总结 250
五、对“制度建设”的普遍认同 252
第二节 节约型社会立法取向初探——以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为基点 255
一、制度和制度建设概说 256
二、节水立法在整个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61
三、节约型社会立法应当确立的基本取向 265
参考文献 271
后记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