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考古学与科学技术 1
导论 1
选文 3
第一节 年代测定技术 3
放射性同位素在考古学上的应用&夏鼐 3
关于考古系列样品14C测年方法的可靠性问题&仇士华 蔡莲珍 8
彭头山等遗址陶片和我国最早水稻遗存的加速器质谱14C测年&陈铁梅 R.E.M.Hedges 12
瓷器热释光测定年代中古剂量的正确估算&王维达 20
第二节 定量分析技术 30
河南省出土二里岗期前后的陶豆的分期&陈铁梅 30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研究&赵志军 34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动物考古学研究&袁靖 等 45
第三节 图片判读技术 67
遥感考古的原理与方法&刘建国 67
GPR技术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研究&高立兵 73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磁法探测的新成果&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等 82
第四节 文物保护技术 87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王蕙贞 87
中国丝绸之路土遗址的病害及PS加固&李最雄 107
文物建筑材质的研究与保存&黄克忠 117
蓬勃发展的科技考古学&王昌燧 123
问题与思考 133
第五章 博物馆学的理论与方法 134
导论 134
选文 138
第一节 博物馆的分类与管理 138
略论博物馆的类型&王英 138
博物馆的分类&梁吉生 145
世界博物馆类型综述&黎先耀 张秋英 148
遗址博物馆的分类&郭向东 154
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及中国的行动&苏东海 158
博物馆管理浅析&单霁翔 165
藏品分类&宋伯胤 178
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田静 200
第二节 博物馆的功能与定位 205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曾昭燏 李济 205
博物馆的科研功能&郑振铎 211
博物馆的功能&王宏钧 213
国际博物馆学界关于博物馆功能的讨论&冯承柏 217
遗址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吴永琪 220
科学博物馆在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周国兴 229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博物馆事业&杨志刚 232
博物馆与考古学&苏文 238
第三节 博物馆与公众 244
博物馆观众调查与研究&陆建松 244
博物馆观众研究的课题和方法&陈红京 251
历史陈列与观众的沟通——感动观众&宋向光 256
观众心理与博物馆讲解&吕继熔 261
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李易志 265
第四节 数字博物馆与虚拟博物馆 272
数字博物馆&李文昌 272
“新博物馆学”语境中的数字博物馆&尹彤云 278
西北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的设计与建立&朱晓冬 等 284
虚拟博物馆&[加拿大]莲安·麦克塔维希 291
问题与思考 297
第六章 文化遗产学问题 298
导论 298
选文 301
第一节 文化遗产的一般理论 301
中国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曹兵武 301
文化遗产研究与文化遗产学&杨志刚 306
建立“文化遗产学”是否必要&贺云翱 309
论世界遗产在中国的综合效应&郭旃 314
“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张成瑜 谢凝高 317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阮仪三 林林 324
世界遗产的“不可再生”价值&郑孝燮 330
论确立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向云驹 334
第二节 文化遗产的政策与对策 340
世界遗产的法律保护&刘红婴 王健民 340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建设和规范&于海广 王巨山 34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措施&于海广 王巨山 350
我国需要《世界遗产管理条例》:理由与建议&徐嵩龄 356
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单霁翔 367
第三节 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管理 371
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对象&贺云翱 371
文化线路:世界遗产的新类型&吕舟 377
工业遗产保护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关注新型文化遗产保护&单霁翔 380
第四节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391
欧洲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简史及其理念&王瑞珠 391
新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于海广 王巨山 402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三十年&吕舟 419
保护自然文化遗产 复兴山水文明&谢凝高 4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李昕 434
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教育的探讨&孙克勤 441
文化遗产日的意义&冯骥才 449
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阮仪三 肖建莉 459
问题与思考 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