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言——计算机网络的历史和体系结构 1
教学目的 1
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
1.2 计算机网络的历史 2
1.3 ISO/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族 4
1.3.1 ISO/OSI参考模型 5
1.3.2 TCP/IP协议族 7
1.3.3 本书涉及的协议在TCP/IP协议族中的层次位置 7
本章小结 8
习题 9
第2章 传输介质 10
教学目的 10
2.1 传输介质 10
2.1.1 双绞线 10
2.1.2 同轴电缆 14
2.1.3 光纤 16
2.1.4 无线传输媒介 20
2.2 传输标准 24
2.2.1 物理层接口协议 24
2.2.2 常用的物理层接口标准 26
2.2.3 局域网常用介质传输标准 33
本章小结 34
习题 34
第3章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35
教学目的 35
3.1 以太网技术 35
3.1.1 与OSI的关系 36
3.1.2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36
3.1.3 以太网的MAC地址 39
3.1.4 以太网的MAC帧格式 40
3.2 令牌环技术 41
3.2.1 令牌和帧格式 42
3.2.2 预约和请求令牌 43
3.3 无线局域网技术 44
3.3.1 无线局域网的优点 45
3.3.2 无线局域网的相关技术 45
3.3.3 无线局域网的类型 49
3.3.4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的网络构成 50
3.4 集线器和网卡 51
3.4.1 集线器的定义 51
3.4.2 集线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51
3.4.3 集线器的工作特点 52
3.4.4 集线器分类 53
3.4.5 局域网集线器选择 54
3.4.6 网卡的功能 56
3.4.7 网卡的分类及选购 57
本章小结 58
习题 58
第4章 IP地址基础 60
教学目的 60
4.1 IP地址的定义 60
4.1.1 IP地址的定义 60
4.1.2 IP地址的特点 61
4.1.3 IP地址的分配 61
4.2 IP地址的分类 61
4.3 IP地址的VLSM 66
4.3.1 子网掩码 66
4.3.2 FLSM 67
4.3.3 VLSM 70
4.4 IP地址的CIDR 73
4.5 ICMP协议 77
4.5.1 ICMP报文 77
4.5.2 ICMP应用举例PING程序 78
4.5.3 PING命令参数 79
4.5.4 PING测试 80
4.6 IPv6 81
4.6.1 IPv6的新特性 81
4.6.2 IPv6分组 83
4.6.3 IPv4到IPv6的过渡策略 85
本章小结 87
习题 87
第5章 地址解析协议(ARP) 89
教学目的 89
5.1 以太网寻址 89
5.2 标准的地址解析过程 89
5.3 改进的地址解析过程 90
5.3.1 高速缓存技术 90
5.3.2 其他改进技术 91
5.3.3 完整的地址解析过程 91
本章小结 92
习题 92
第6章 交换(switching)式以太网及其相关技术 94
教学目的 94
6.1 共享式以太网的缺点 94
6.2 网桥与交换机对冲突域的隔离 95
6.2.1 网桥的工作原理 95
6.2.2 交换机的微分段 98
6.3 VLAN技术 100
6.3.1 VLAN技术的提出 100
6.3.2 VLAN的划分方法 101
6.3.3 VLAN间通信方法 102
6.3.4 VLAN的优点总结 103
6.4 生成树协议 104
6.5 端口汇聚技术 106
本章小结 107
习题 107
第7章 路由(routing)技术 109
教学目的 109
7.1 网络层通信概述 109
7.1.1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 109
7.1.2 面向连接与面向非连接 112
7.2 路由的基本概念 112
7.2.1 路由器的主要功能 112
7.2.2 路由表项的参数组成 113
7.3 路由实例解析 114
7.3.1 一个路由器连接两个网络 114
7.3.2 两个路由器连接三个网络 117
7.3.3 对路由实例的进一步思考 121
7.4 动态路由协议 124
7.4.1 RIP协议 127
7.4.2 OSPF协议 132
7.4.3 RIP V2与OSPF协议的比较 132
7.5 NAT协议 133
7.5.1 NAT的技术类型 134
7.5.2 NAT协议的应用场景 135
本章小结 136
习题 136
第8章 传输层协议(TCP、UDP) 138
教学目的 138
8.1 面向非连接的弱点 138
8.1.1 传输层功能概述 138
8.1.2 传输层中的两个协议 139
8.1.3 传输层提供的服务 139
8.1.4 面向非连接的弱点 140
8.2 TCP连接的建立和关闭 141
8.2.1 TCP报文段的首部 141
8.2.2 TCP连接的建立 144
8.2.3 TCP连接的关闭 145
8.3 数据完整性控制 146
8.3.1 TCP的数据编号与确认 147
8.3.2 TCP的重传机制 148
8.3.3 TCP流量控制 150
8.3.4 TCP拥塞控制 150
8.4 流量控制 151
8.4.1 窗口流量控制 151
8.4.2 拥塞控制 152
8.4.3 TCP的定时管理 153
8.5 复用技术 154
8.5.1 端口复用 154
8.5.2 端口分配 156
8.5.3 套接字(socket) 157
8.6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58
8.6.1 UDP数据报 158
8.6.2 UDP的复用、分用和端口 159
8.6.3 UDP的工作过程 160
8.6.4 用户数据报的用途 161
本章小结 161
习题 162
第9章 域名系统(DNS) 163
教学目的 163
9.1 名称系统的进化 163
9.2 树形结构 163
9.2.1 无层次的命名机制 164
9.2.2 层次型的树形命名机制 164
9.2.3 层次化树形管理机构 165
9.3 Internet域名 166
9.3.1 顶级域名分类 166
9.3.2 我国二级域名的分配 166
9.3.3 域名命名标准 168
本章小结 168
习题 169
第10章 网络规划 171
教学目的 171
10.1 网络规划 171
10.1.1 规划目标 172
10.1.2 网络需求分析 172
10.1.3 建设方案 174
10.1.4 工程建设与管理 175
10.1.5 网络验收 176
10.1.6 后续服务 176
10.2 网络设计原则 176
10.2.1 设计目标及内容 176
10.2.2 设计原则 177
10.2.3 网络体系结构 178
10.2.4 拓扑设计 178
10.2.5 校园网的拓扑结构实例 178
10.3 网络建设 179
10.3.1 局域网组网的主流技术 179
10.3.2 局域网的设备及选型 181
10.3.3 网络操作系统 181
10.3.4 广域网接入技术 182
10.4 结构化布线系统 183
10.4.1 结构化布线的特点 183
10.4.2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标准 183
10.4.3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组成 184
10.4.4 传输介质的连接标准 188
10.4.5 结构化布线的接续部件 190
10.4.6 结构化布线系统测试 193
10.4.7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检查验收 195
10.4.8 结构化布线工程建设程序 196
本章小结 197
习题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