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1
第一编 中医文化在亚洲地区的交流 3
第一章 迹寻影辙 超迈远古 3
一、西王母与不死之药 3
1.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3
2.西王母原型之蠡测 6
3.十巫所操不死之药 7
二、徐福东渡扶桑觅求仙药 9
4.徐福东渡扶桑 9
5.海上三神山及羡门方士 12
三、丝路·张骞·香药 15
6.张骞再通丝路带回胡药 15
7.汉武帝赐药与西使献香药 16
8.张骞副使通身毒(印度) 18
第二章 中朝医学 金石之锲 20
一、中国医学文化传入朝鲜之肇端 20
9.朝鲜简史 20
10.药商瑕丘仲建扶徐国 21
11.知聪携医书到高句丽 21
二、高丽的人参、针术和僧医 22
12.高句丽的金丹、其他道地药材 22
13.高丽针灸师及高丽老师方 23
14.僧医与《新罗法师方》 25
三、医官医籍与药材交流 25
15.朝鲜医学仿唐宋制度 25
16.中朝医学交流至宋大盛 27
17.医药往返 绵延不息 29
四、东医集成而自立体系 30
18.《济众立效方》与《乡药集成方》 30
19.《医方类聚》 33
20.“第一名医”许浚编撰《东医宝鉴》与东医学派的兴起 33
21.明清中朝医学继续交流 34
22.中国治天花和种人痘术传入朝鲜 35
23.《寿世保元》与“四象医学”理论 35
第三章 一衣带水 同明相照 37
一、中国移民和医学传日 37
24.中国移民分批多番入日 37
25.汉医经朝鲜入日 39
二、佛法东传挟汉医而进 41
26.遣隋、唐使僧惠日到华学医 41
27.大化改制制定《大宝律令》仿唐医制 42
28.唐鉴真大师入日兼传医药 44
29.入唐使学医回日成名医 46
三、日本汉方医学第一次大总结 48
30.九世纪《日本国见在书目》的汉方医籍 48
31.《大同类聚方》和《金兰方》集汉医之大成 51
32.丹波康赖与《医心方》 52
33.丹波医学为日本汉方奠基 54
四、吃茶养生及中国茶文化的浸染 55
34.日本闭关锁国期的医学衰退 55
35.入宋僧荣西携茶种回日《吃茶养生记》启茶文化风气 57
36.日式茶道 58
五、宋元明清医学的再度传日 60
37.日本医家医著袭承汉医汉方 60
38.室町医学三书:《顿医抄》、《万安方》、《福田方》 62
39.李朱医学、仲景方术风靡日本 63
40.日本翻刻中国医书之始 64
41.德川幕府锁国令未禁中医入日 中国武术拳法传到日本 65
六、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与完备 67
42.日本的伤寒杂病之学 67
43.戴曼公传痘科 李仁山传种痘 68
44.眼、口齿、妇科等一本中国 70
45.在日之针灸与针灸铜人 70
46.日本的本草学 73
47.日本得《本草纲目》金陵版并予翻刻推广 74
48.中国法医学传日 76
49.日本的中医学教学体系 76
50.日本的中医书翻刻 78
七、折冲樽俎,日本医学的创新 79
51.李朱医学在日成灿烂之花 79
52.汉方医学流派纷呈 84
53.后世派及道三流小有创新 85
54.古方派“万病—毒论”的探索锐气及腹诊法之发扬 88
55.考证折衷派溯源述流 92
56.汉兰折衷派引入荷兰医学 93
57.华冈青州以汉方行麻醉术 95
58.明治维新肇废汉医 96
第四章 交趾大越 岭南医踪 98
一、中越医药交往的最早使者 98
59.越南文化至法国殖民而一变 98
60.中越医药交流的最早影迹:董奉曾到越南行医 100
61.天花最早自交趾传染入华 101
二、唐宋以下在越医家的医药活动和著作 104
62.申光逊鼻饮蛮獠治越南人孙仲敖 104
63.明空、邹庚为越皇室治病 105
64.越南医家医著 106
65.“海上懒翁”黎有卓成越南最伟大医家 107
三、中越间流通的特产药物 108
67.越南香料药入华 108
67.越南特产药:豆蔻、槟榔、犀角、蛤蚧 109
68.治蛊之药 111
69.苏合香丸,交趾出丹 112
70.越南医药会等一脉承传 112
第五章 一佛出世 二佛涅槃 114
一、古印度的宗教和医学理论曾影响及华 114
71.吠陀、婆罗门教和九十六外道 114
72.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15
73.吠陀医学和三原质论 117
74.佛教“四大”学说为佛医之本 120
75.古印度名医名著 124
二、佛教医学文化流入中土 125
76.佛教传华大略 125
77.《大藏经》中的佛医经、佛徒传医简录 127
78.“三焦”迷踪缘于“三原质”? 129
79.陶弘景引“四大”入《补阙肘后百一方》 132
80.巢氏病源吸收印度医学 135
81.孙思邈结交高僧与王焘均有接引“四大”之论 136
82.中国第一篇医德宣言书 139
83.“因果报应”警策世人;“割股疗亲”以为孝悌 141
三、药王药上菩萨与耆婆、龙树 145
84.药师佛与药王禁咒 145
85.耆婆医方致唐医风之大变 151
86.印度眼医入华 159
87.谢道人“天竺眼论” 164
88.《银海精微》、《审视瑶函》等眼科专著的贡献 167
四、晋唐医药与龙门、敦煌药卷 172
89.晋唐时期对佛陀医论的反响 172
90.龙门药方洞 174
91.敦煌佛家医卷 176
五、佛教对卫生习俗制度等的影响 178
92.绝粒辟谷,服气服水服饵 178
93.瑜伽功法隋唐已经入华 183
94.禅定与禅悦之风 186
95.浴佛亦自浴,揩齿用杨枝 191
96.唐八科、六疾馆、病坊院及晋唐僧医 197
97.天花病名与“天女散花” 200
98.祀神礼佛之泛滥 202
六、印度医学对于藏医学的影响 204
99.西藏历史地理和宗教僧诤 204
100.三家合一成藏医 208
101.藏医经典 211
102.附:中国医学文化对印度的影响 213
本编结语 216
第二编 中外医学文化在阿拉伯和 欧洲地区的早期交流 219
第六章 葱岭西域 波斯天方 219
一、胡商伊教天方来 219
103.古代西亚地理历史简介 219
104.陆上丝绸之路交往 221
105.海上丝绸之路和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国 224
106.伊斯兰教入华 226
二、金丹脉学与人痘术之传海西 228
107.最早的药物化学——炼丹术传入阿拉伯 228
108.中医药学渗入阿拉伯医典 231
109.中国人痘接种术传西亚 233
三、大黄、香料与药物互市 235
110.中药尤大黄西传风靡于市 235
111.麝香、樟脑等药在阿拉伯大受欢迎 239
112.香药输华大盛 244
113.宋代用药燥烈之弊和朱丹溪纠偏 251
四、胡方胡药在中医药中的反映 253
114.月支、安息、波斯方药见诸中国医籍 253
115.拉齐治天花论对中国的可能影响 258
116.金银箔衣、蔷薇水、糖浆和木乃伊制法 260
117.元广惠司回回药物院及西胡药商 262
118.穆斯林卫生习俗 265
五、回医与中阿医学的交汇 267
119.李珣和他的《海药本草》 267
120.《饮膳正要》 270
121.《回回药方》考 272
122.沙图穆苏著《瑞竹堂经验方》 278
第七章 开脑出蛊 盖伦丸方 280
一、古代欧洲的宗教和医学体系 280
123.犁轩—古希腊;大秦—古罗马 280
124.古希腊罗马医学在高昌《金钥匙》等中的印迹 281
二、钻颅术、底也迦等医药方术 285
125.“盖伦丸”和罂粟传华 285
126.唐末扬州术士“开脑出蛊” 289
三、与拉齐等的交往及骨折、肛瘘治法探源 292
127.十二星相与十二经脉 292
128.中国学者向拉齐讨教盖伦医学 293
129.肛瘘挂线治疗与小夹板治骨折 295
四、景教在华兴衰和景教徒医生蔺道者 297
130.中国蚕丝传希腊及基督教东方教会人士到华 297
131.《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298
132.景教寺和敦煌卷子中的景教医学 299
133.唐武宗会昌灭佛累及景教徒流散 302
134.《蔺道者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03
135.《永类钤方》与《世医得效方》 308
五、马薛里吉斯、爱薛、马可·波罗与医药的交流 310
136.景教—也里可温教徒马薛里吉斯 310
137.爱薛与爱薛之子掌医药 313
138.天主教徒来华与马可·波罗见闻 314
本编结语 318
第三编 近现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 321
第八章 投石问路 筚路蓝缕 321
一、耶稣会的创立和利玛窦来华传教 321
139.天主教耶稣会士沙勿略叩门不进 321
140.利玛窦成耶稣会入京第一人 324
二、初传入华的“脑说”和人体解剖知识 325
141.利玛窦论“记含之室在脑” 325
142.邓玉函译介西洋人体解剖 329
143.《人身图说》考 334
三、教义书中的“四体液”及“灵气”诸说 339
144.艾儒略以四体液学说介绍西方生理学 339
145.汤若望为“新来的利玛窦” 343
146.其他传教士涉有医学的著作 346
四、传教士关于西洋医药的零星记述 348
147.四元行、药露及其他 348
148.诸病诊疗 351
149.西洋医制介绍 353
五、传教士医生在华行医之始 355
150.传教士在澳门首建医院 355
151.金鸡纳治康熙之疾 356
152.禁教后仍在华的其他传教士医生 358
153.白晋、巴多明为康熙编译满文解剖学 361
154.北堂见存医学书目 363
第九章 西来和缓 大吹法螺 366
一、西方医学复传中国之嚆矢 366
155.英属东印度公司船医皮尔逊首传牛痘于华 366
156.邱熺及后继者在华广传牛痘 371
157.马礼逊与李文斯敦在华建立的第一家诊所 372
158.郭雷枢的眼科诊所和任用医生传教的呼吁书 375
二、医学传教活动的拓展 378
159.伯驾和他的新豆栏眼科医局 378
160.中国医务传道会建立 382
161.伯驾与林则徐的间接交往 384
162.伯驾重开广州医院 386
163.嘉约翰和雒魏林 389
164.“西来和缓”德贞 390
165. 19世纪上半叶来华西医师和诊所 391
166.海关医务所和卫生检疫活动的推展 394
三、草创时期的西医教育事业 397
167.关韬:第一位成为西医师的中国人 397
168.黄宽、金韵梅等留洋回国西医师 399
169.博济医校和南华医学校等的建立 404
170.官办同文馆的医学教学 407
171.李鸿章筹办北洋医学堂 410
172.中国早期西医教育概貌 414
四、早期西医书籍的翻译编订 418
173.合信译介西医新知识体系的贡献 418
174.嘉约翰、傅兰雅、赵元益等大量译著居功至伟 428
175.德贞医著独擅胜场 436
176.其他译著和医学杂志 442
第十章 前廊后厦 体系备具 446
一、西式医院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446
177.博济医院始末 446
178.双旗杆医院——北京最早的西式医院 449
179.曼松在华研究丝虫病成“热带病学之父” 451
180.传教医师反鸦片并设戒烟所 454
181.西式医院的不平衡发展 456
二、西式医学教学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458
182.西医学院的涌现 458
183.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459
184.协和医学院 461
185.湘雅医学院 464
186.华西协和医学院 467
187.非教会医学校及其发展 469
188.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西医在华发展 470
三、中国官方认可并逐渐建立政府体制的历程 472
189.晚清官员出洋观摩欧洲医院 472
190.洋务派对西医学的开明态度 475
191.维新改良之士的开放和“保种强国”之论 477
192.京师大学堂的医学馆 480
193.“鼠疫斗士”伍连德的贡献 482
194.辛亥革命后的卫生管理和解剖条例 483
四、中国对日本西医经验的借鉴 485
195.汉译西学诸书在日大受欢迎 485
196.明治维新后中日文化交流关系逆转 486
197.西方医学在日崛起,鲁迅、郭沫若赴日学西医 487
198.清政府派大量留学生赴日 488
199.留日医学生及其医药团体 489
200.秋瑾译《看护学教程》 492
201.丁福保与《丁氏医学丛书》 493
202.中国医学校中的日本教习 497
203.德日派与欧美派医学 498
五、西医在中国的全面发展 500
204.中国博医会和《博医会报》 500
205.中华医学会及《中华医学杂志》 502
206.各式学会统一名词和医学医术研究 503
207.在华教会势力的弱化 505
208.上海医学院的创立 507
209.中西医学科地位的转换 508
本编结语 510
第四编 中西医汇通、论争和中医西传 513
第十一章 衷中参西 汇通其难 513
一、明季知识界对西洋医学的接纳和汇通态度 513
210.万历十五年的时代意义 513
211.徐光启:接受西学第一人 514
212.徐光启未受西洋医学影响 515
213.补儒易佛,会通穷理 517
214.王肯堂与利玛窦相交为友 518
215.方以智为医学会通之启蒙者 519
二、中西医理论的“皮里春秋”汇通 524
216.“脑主记忆说”曲折汇通 524
217.王宏翰:中西医汇通事业的开拓者 530
218.王学权“皮里春秋”读法 535
219.王士雄亦是中西汇通派优秀一员 538
220.陈定泰《医谈全真》 540
221.罗定昌等其他几位汇通论者 542
三、中西医汇通的临床尝试 544
222.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 544
223.唐容川:中西医汇通学派第一大家 549
224.高憩云外治法之汇通 556
225.张锡纯:中西医药汇通之临床大家 560
226.吴瑞甫在新加坡倡中西同用 565
第十二章 嚣言废止 论争蜂起 568
一、中西医抵牾之浮云初起 568
227.毕拱辰臧否中西 568
228.俞理初诟病西说 569
229.《圣朝破邪集》等反教反西医 571
230.合信辩护并评骘中西医 573
231.胡琨驳议俞理初,陆懋修置骂王清任 574
二、从日本模式侈言废中医 576
232. “废止中医”思潮的深层原因 576
233.日本明治开废汉医先例 577
234.改良派论改革医学体制为自强之道 579
235.俞樾的《废医论》及其他人的反中医论调 581
236.中医界内部的分裂和论争 582
三、当局的行政滥施和中医界的奋起抗争 585
237.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与汪大燮决意废去中医 585
238.中医界的第一次抗争 586
239.中医学校的兴办和西医知识进入讲义 587
240.孙中山患肝癌该不该用中药的争论 588
241.余云岫提案废止中医 590
242.中医界的第二次抗争和“三·一七”国医节 594
243.汪精卫叫嚣要中医中药停业 597
244.中医正在改变面貌 598
四、中医界空前卓越的学术论辩 599
245.恽铁樵明睿博论 600
246.杨则民哲理分明 604
247.“废五行”“废气化”之论争 607
248.统一病名争议之实质 610
249.陆渊雷的中医科学化论 612
250.共治新医学 614
第十三章 中西结合 任重道远 617
一、从毛泽东的亲身体验开始 617
251.毛泽东与中医李鼎铭的交往 617
252.“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 618
253.“团结中西医”方针 620
254.毛泽东论中医的历史贡献 621
二、西医学习中医的热潮 623
255.西医学习中医班及中医医院的建立 623
256.中西医结合专家举隅 625
三、中西医结合初见成效 627
257.“异病同治”和“肾本质”研究 627
258.“肾主生殖”、“证本质”的研究 628
259.阳虚阴虚动物模型的制作和研究 629
260.针刺麻醉手术成功 630
261.针麻原理研究 631
262.急腹症的治疗 634
263.小夹板和正骨疗法 635
264.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与疑难杂症的治疗 637
265.舌诊研究 638
266.活血化瘀研究 638
267.老年医学和抗衰老研究 640
268.内科急诊的研究 641
269.恶性肿瘤和免疫功能的研究 642
270.青蒿素的发现和中药研究 642
第十四章 中医西传 成果瑰丽 644
一、明季以还西方得到的中医药消息 644
271.利玛窦、邓玉函眼中的中医 644
272.卜弥格首传中医全面信息于欧洲 646
273.率先介绍针灸术于欧洲的前锋 648
二、17-20世纪西方人对中医药和针灸的兴趣和贡献 650
274.中国本草学等知识的传播 650
275.达尔文引《本草纲目》作进化论证据 653
276.针灸术在西方的律动 657
277.法国医生诺舍尔创绘耳针穴图 663
三、人痘接种术传到英国和欧美 665
278.来华传教士关于人痘术的信息 666
279.伏尔泰如是说 668
280.玛丽·蒙塔古夫人在君士坦丁堡 673
281.玛丽·蒙塔古夫人促成英国推行人痘接种 678
282.人痘接种术传欧源头解惑 682
283.俄罗斯派人到华所学痘医 685
284.人痘术在其他欧美国家的传播 686
285.琴纳将人痘术改进为牛痘术 690
286.牛痘返传中国 696
287.正确评价人痘术对全球消灭天花的贡献 700
四、中医全球化的契机 704
288.尼克松访华引发针灸热 705
289.中医热的掀起 708
本编结语 713
第五编 文化差异与医学跨文化传通的规津 717
第十五章 文化差异 南辕北辙 717
一、历史的比较 717
290.世界医学不同理论体系的兴衰 717
291.中西医学的历史脉络 719
二、观念的比较 721
292.两种不同的人体观 721
293.两种不同的疾病观 721
294.两种不同的整体观 723
三、方法论的比较 724
295.认识论和研究方法的比较 724
296.临床诊疗方法的差异 725
四、中医与西医的阴阳冲和契机 726
297.现实中的争论:中医够安全、是科学的吗? 726
298.英国的中医立法和注册管理争论 730
299.西方遇到东方:文化生态 733
300.中医的现代科学研究之路 736
第十六章 文化传通 跨越藩篱 741
一、医学文化的多元性 741
301.文化多样性 741
302.异文化的相容性和不相容性 743
二、跨文化传通的条件和过程 744
303.影响跨文化传通的因素及其历史变迁 744
304.文化理解和体制性传承的作用 747
305.排拒和抗争 751
附录:布莱顿中医诊所被控一案审理始末 752
306.变异和融合 757
三、在跨文化传通中创新 764
307.漩涡效应 764
308.钥匙启动效应和放大机制 765
四、全球医学前途展望 767
309.全球医学的多元化图像和中医的位置 767
310.医学的金标准和人文守则 769
本编结语 774
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大事记 775
主题词索引 786
附录——关于著者 815
引用书目 823
1993年版后记 832
二卷本跋语 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