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豫剧史话 1
第一节 豫剧概述 1
第二节 豫剧的起源 7
一、起源于河南民间说 7
二、起源于秦腔、山东梆子说 7
三、起源于“弦索”说 8
第三节 豫剧的发展简史 9
一、豫剧别名的由来 9
二、角色转变 10
三、豫剧的变革 11
第四节 豫剧表演的艺术特征 17
一、综合性 17
二、写意性 18
三、程式性 22
四、虚拟性 24
五、通俗性 31
第二章 豫剧表演行当 34
第一节 豫剧的行当 34
第二节 行当的分类 36
一、生行 36
二、旦行 39
三、净行 41
四、丑行 42
第三章 豫剧的流派与唱腔 45
第一节 豫剧流派、分类及特点 45
一、按地方特色分 45
二、按人物唱腔特色分 46
第二节 豫剧的唱腔 49
一、唱腔板式 49
二、唱腔的分类 53
三、豫东调 54
四、豫东红脸及演员 59
五、著名唱段欣赏 64
第三节 豫剧五大名旦 75
陈素真 76
常香玉 77
马金凤 79
崔兰田 80
阎立品 81
第四章 豫剧的剧目及著名剧团 83
第一节 传统剧目 83
一、《长坂坡》 83
二、《风仪亭》 84
三、《火烧纪信》 85
四、《百花赠剑》 85
五、《申包胥挂帅》 86
六、《包公误》 87
七、《地搪板》 88
八、《四进士》 88
九、《卖苗郎》 89
十、《抱琵琶》 90
十一、《李太白》 90
十二、《宝莲灯》 91
十三、《俞伯牙访琴》 92
第二节 现代剧目 93
一、《朝阳沟》 93
二、《村官李天成》 94
三、《飞夺泸定桥》 95
四、《倒霉大叔的婚事》 95
五、《刘胡兰》 96
六、《扔界石》 97
七、《黄继光》 98
八、《慈母泪》 99
九、《打土地》 99
第三节 新编历史剧 100
一、《梁红玉救岳》 100
二、《斩皇子》 100
第四节 著名豫剧团 102
中州剧院 102
郑州市豫剧团 102
荥阳县豫剧团 103
第五章 豫剧基本功 105
第一节 豫剧的表演功法 105
一、毯子功 105
二、把子功 108
三、腰腿功 108
四、甩发功 108
五、翎子功 109
六、髯口功 109
七、水袖功 109
八、扇子功 109
第二节 四功——唱念做打 109
一、基本功之一——唱 111
二、基本功之二——念 113
三、基本功之三——做 114
四、基本功之四——打 115
第六章 豫剧音乐 117
第一节 豫剧音乐的特点 117
一、豫剧音乐的民间性与群众性 118
二、豫剧音乐——乡土味儿、侉味儿、梆子味儿 119
三、高亢粗犷与婉转柔美结合 119
四、豫剧音乐善于吸收和融化外来曲调 120
五、豫剧的演唱艺术 121
六、豫剧的伴奏音乐 121
第二节 乐队编制及乐器介绍 123
一、豫剧乐器的来源及分类 123
二、乐器简介 125
三、特色乐器 127
第三节 豫剧的曲牌 128
第七章 豫剧舞台美术 129
第一节 戏台 130
一、戏台的溯源 130
二、戏台的建筑形势 131
三、新式剧场 133
第二节 豫剧服装 134
第三节 化妆 136
一、戏剧化妆的由来 136
二、化妆头饰 138
三、生、旦面部化妆 139
四、髯口妆 140
五、头面妆饰 141
六、丑行脸谱 142
第四节 布景 143
一、门帘、旗帐 144
二、桌椅杂砌 147
三、刀枪把子 149
四、纸扎、绘画布景 150
五、电光、机关布景 151
第五节 砌末与装置 155
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装置 157
二、一物多用装置 159
三、虚实相结合的砌末 164
四、火彩特技 168
五、检场 169
第八章 豫剧名家 171
樊粹庭 171
王文(1908—1971年) 172
马兰凤(1928—) 172
于彪(1930—1987年) 173
王二顺(1920—1977年) 173
王兰凤(1924—) 174
王柏萱(1936—) 174
王福顺(1913—1984年) 175
王红丽 176
第九章 豫剧现状及发展前景 177
一、新编的历史剧目少 178
二、剧目种类不全 178
三、小戏不多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