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学术研究篇:“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研究一、“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概论 3
(一)“齐鲁十二圣”的界定 3
1.“齐鲁十二圣”的概念 4
2.“齐鲁十二圣”的标准 6
3.“齐鲁十二圣”其人其事 9
4.齐鲁自古多圣人 13
(二)“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与中华文化 13
1.“齐鲁十二圣”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14
2.“齐鲁十二圣”文化与齐鲁文化 16
(三)研究“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的现实意义 18
二、“齐鲁十二圣”的主要成就与历史贡献 22
(一)“齐鲁十二圣”的历史功绩和文化成就 22
(二)“齐鲁十二圣”文化的巨大作用和深刻影响 39
1.中华文化重心由西而东转移 39
2.齐鲁文化成为“官方文化” 40
3.齐鲁文化的南移和北进 41
三、“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43
(一)自然物质基础 43
1.独特的地形地貌 43
2.优越的生态环境 44
3.良好的区位优势 45
(二)社会文化的推动 47
1.齐鲁初期的文化渊源 47
2.社会转型的国力竞争 50
3.思想理论的争鸣渗透 53
4.礼乐文化的社会助推 55
5.稷下学宫的融汇交流 57
6.内容载体的充实完善 58
(三)文化体系的融合 60
1.齐、鲁文化体系的差异 60
2.齐、鲁文化体系的发展 62
3.地域文化对“齐鲁十二圣”的影响 63
四、“齐鲁十二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特质 65
(一)天下为公的群体精神 65
(二)厚德仁民的民本精神 67
(三)讲信修睦的和谐精神 69
(四)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 72
(五)躬身实践的求实精神 73
(六)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73
(七)勤勉睿智的创造精神 75
(八)崇德重法的治国精神 76
(九)因时而变的改革精神 77
(十)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 79
五、“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的当代启示 80
(一)提供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 80
1.“天人合一”价值观与社会和谐发展 80
2.以民为本思想与民主法治秩序 81
3.自强不息精神与人的主体作用 82
4.“以礼为范”的思想与道德标准 83
5.适度处世哲理与正确的思维观念 85
6.“求发展、顾稳定”的思想与社会稳定 86
(二)构建开发优秀文化资源的创新理念 86
1.坚持挖掘开发与保护传承并重 87
2.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88
3.坚持突出特色、推进整合 90
(三)塑造新时期山东精神的人文智库 94
1.为处理社会矛盾提供历史智慧 94
2.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95
3.为塑造新时期山东精神提供文化资源 97
人物传略篇:群星灿烂 辉耀千古一代名相 商圣管仲 103
不拘小节 事母经商 104
争位失败 转侍明主 106
发展工商 富国强军 108
辅主称霸 一代名相 113
史坛巨匠 史圣左丘明 119
家世渊源 学识渊博 120
秉笔直书 君子风范 121
史学巨著 传世之作 126
儒家至尊 文圣孔子 131
孤贫少年 发愤自强 132
求学问礼 创立儒学 134
杏坛设教 传承六艺 135
出仕行道 施展才学 138
周游列国 传道天下 143
归鲁终老 删述六经 148
兵家鼻祖 武圣孙子 153
学有所秉 传奇家世 154
避乱出走 南下奔吴 155
著书立说 结识伍员 155
上兵伐谋 武略尽显 157
西征强楚 南征北战 162
归隐山林 兵书传世 165
土木祖师 工圣鲁班 169
鲁班学艺 不畏艰难 170
仿生造锯 提高工效 176
心系百姓 杵臼成磨 178
体验发明 父母早逝 179
平民圣人 科圣墨子 182
少年学艺 弃儒立墨 183
广收门徒 言传身教 185
游说诸侯 行义不倦 189
圣人显学 言盈天下 194
杏林之祖 医圣扁鹊 198
广游民间 普济苍生 199
望闻问切 医者之祖 203
医德高尚 万世师表 206
儒学巨擘 亚圣孟子 209
少受母教 学儒成材 210
游说列国 布道仁政 213
著书立说 阐理教人 216
继承至圣 光大儒学 221
历算奇才 算圣刘洪 227
毕生心血 倾注天文 228
历算精湛 贡献良多 232
注重实践 勇于创新 236
三国管乐 智圣孔明 240
躬耕南阳 龙卧虎藏 241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244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247
行书至尊 书圣王羲之 254
如痴如醉 入木三分 255
“东床快婿” 博学洒脱 257
《兰亭集序》 天下第一 258
体恤百姓 不恋仕途 262
贡献卓著 影响深远 263
农学之父 农圣贾思勰 267
为官高阳 重视生产 268
力能胜贫 人定胜天 270
深入民间 尊重实践 271
《齐民要术》 富民兴农 274
后记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