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斋文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长城著
  • 出 版 社:北京:九州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10805066
  • 页数:362 页
图书介绍:这套丛书包括四本:《传统文化时述》《解读冯友兰》《山人斋文集》《哲学大师冯友兰》,分别从不容角度对冯友兰先生的学术、著作、思想等做了研究和叙述。本书是冯友兰的传统文化文集。

冯友兰先生的学术生涯(《卧龙论坛》1993年第2期) 1

一 冯友兰先生的生平 1

二 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活动 2

三 对冯友兰先生学术思想的简评 12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精神文明建设(《卧龙论坛》1994年第2期) 19

《新理学》的理气观(《南都学坛》1994年第2期) 24

一 理与太极 24

二 一理与众理 30

三 气、真元之气 33

四 理气的统一 35

简析《新理学》的“性”与“心”(《殷都学刊》1994年增刊号) 38

一 性兼形上、形下 38

二 从性兼形上形下说,性可有义理与气质之分别 41

三 心与心之理 44

四 心与性之关系 46

五 性善、性恶的历史性总结 47

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继承(河南省委宣传部、省社联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研讨会论文 1994年8月8日 郑州) 52

一 在精神文明方面,中华民族完全可以有资格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2

二 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古为今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55

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还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61

哲学人生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纪念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卧龙论坛》1995年第1期) 66

《人生哲学》的主旨(《殷都学刊》1995年第3期) 75

变与不变的哲学——冯友兰哲学体系与中国哲学之精神(冯友兰先生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清华大学 1995年12月17日 北京) 80

一 从哲学及其功用性质看冯学体系 81

二 从“天人合一”论看冯学体系 84

三 从《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总结看冯学体系 87

冯友兰早期哲学中的人生论(全国第五届冯友兰学术思想讨论会论文 2002年10月12日 南阳) 91

《新事论》的民族文化情结(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会议论文 北京大学 2005年11月5日 北京) 105

一 《新事论》的缘起 106

二 《新事论》中的“事” 110

三 《新事论》的现实意义 116

永远的怀念——纪念张岱年先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2006年4月26日 长沙) 119

孔子:中国文化的“符号”(香港孔教学院“2557年孔圣诞环球庆祝大典” 会议论文 2006年10月22日) 127

中国哲学及其现代化——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中国现代哲学学会年会论文 安徽大学 2006年11月3日 合肥) 137

一 以“O”为分母的“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138

二 中西哲学 各有千秋 142

三 胡、冯、张三先生对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卓越贡献 147

四 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点思考 151

“冯学”与“冯友兰现象”(《南阳日报》2007年3月15日) 158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国家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的演讲 2007年4月25日) 162

一 文化的轴心时代 163

二 中国哲学的重建 167

三 理学对于经学的重建 171

冯友兰哲学的理性建构(在中央民族大学的讲演 2007年4月26日 北京) 179

一 贞元六书的纲与目 180

二 《新理学》之所以为纲者 181

三 真际之理的由来 184

四 哲学方法的正与负 187

五 冯学与维也纳学派 190

六 “新理学”的地位与意义 193

“冯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全国第七届冯学研讨会论文 南阳理工学院 2007年9月21日 南阳) 197

一 哲学与时代 197

二 “冯学”产生的社会时代 200

三 “冯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206

解读与选择——从“仇必仇到底”说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学术研讨会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 2007年10月13日 成都) 217

一 “仇必和而解”与“仇必仇到底” 217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 221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中国化 228

“冯学”与社会时代的变迁(“冯友兰与西南联大”学术会议论文 云南师范大学 2008年月10月24日 昆明) 233

中国哲学的符号:从孔夫子到冯友兰(国际文化符号学研讨会论文南京师范大学 2008年11月15日 南京) 255

心学之集大成者——兼论冯友兰论阳明心学(第四届国际阳明学学术讨论会论文 贵州修文 2009年5月7日) 280

解析的唯物论与逻辑的新理学——兼论张、冯二先生之“气象”(纪念张岱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会议论文 北京大学 2009年5月30日 北京) 294

一 从方法论说,张学与冯学可谓同途而殊归 294

二 从哲学人生说,同途殊归可以切转为同途同归 298

三 二位哲学家的人格气象 302

冯友兰哲学中的“人学”思想 ——从《人生哲学》到《新原人》(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 辅仁大学 2009年7月7日 台湾) 306

一 从《人生哲学》到《新原人》 306

二 “过渡”的必然性 309

三 “新理学”体系的核心 311

四 直达“圣域”的天地境界 316

“冯学”的方法论(“毛泽东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学术会议论文 湘潭大学 2009年10月20日 湘潭) 322

一 对于中国哲学方法的简单回首 322

二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方法的运用 325

三 新理学方法的内在张力 330

四 方法论探索的意义 334

“冯学”的美学观 340

一 冯友兰早期哲学史著作中的美学 340

二 《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美学思想 345

三 “新理学”的美学观 350

四 对于冯学美学之简评 357

后记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