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基础理论 1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
第二章 精气学说 2
第三章 阴阳学说 3
第四章 五行学说 5
第五章 五脏 8
第六章 六腑 12
第一节 六腑的生理功能 12
第二节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3
第七章 奇恒之腑 14
第八章 精、气、血、津液、神 16
第九章 经络 20
第十章 病因 23
第十一章 发病 28
第十二章 病机 29
第十三章 防治原则 41
二、中医诊断学 44
第一章 绪论 44
第二章 问诊 46
第三章 望诊 52
第四章 望舌 59
第五章 闻诊 63
第六章 脉诊 65
第七章 按诊 68
第八章 八纲 69
第九章 病性辨证 72
第十章 脏腑辨证 76
三、中药学 84
第一章 药性理论 84
第二章 中药的配伍 86
第三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87
第四章 中药的计量与用法 87
第五章 解表药 89
第六章 清热药 93
第七章 泻下药 99
第八章 祛风湿药 101
第九章 化湿药 103
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 104
第十一章 温里药 106
第十二章 理气药 108
第十三章 消食药 110
第十四章 驱虫药 111
第十五章 止血药 112
第十六章 活血祛瘀药 115
第十七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119
第十八章 安神药 123
第十九章 平肝熄风药 125
第二十章 开窍药 128
第二十一章 补虚药 129
第二十二章 收涩药 137
第二十三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139
四、方剂学 141
第一章 总论 141
第二章 解表剂 143
第三章 泻下剂 146
第四章 和解剂 148
第五章 清热剂 150
第六章 祛暑剂 154
第七章 温里剂 155
第八章 补益剂 157
第九章 固涩剂 162
第十章 安神剂 163
第十一章 开窍剂 165
第十二章 理气剂 166
第十三章 理血剂 167
第十四章 治风剂 170
第十五章 治燥剂 173
第十六章 祛湿剂 175
第十七章 祛痰剂 178
第十八章 消食剂 179
第二十一章 驱虫剂 181
五、针灸学 182
第一章 经络腧穴 182
第一节 经络总论 182
第二节 腧穴总论 184
第三节 经络腧穴各论 186
第二章 刺法灸法 196
第三章 临床治疗 199
第一节 治疗总论 199
第二节 治疗各论 203
六、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211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211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211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 213
第三节 肺炎球菌肺炎 215
第四节 肺结核 218
第五节 原发性支气管癌 221
第六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23
第二章 循环系统疾病 226
第一节 慢性心功能不全 226
第二节 心律失常 230
第三节 原发性高血压 231
第四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36
第五节 心绞痛 236
第六节 心肌梗死 241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246
第一节 胃炎 246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250
第三节 胃癌 254
第四节 肝硬化 257
第五节 原发性肝癌 260
第六节 急性胰腺炎 263
第七节 上消化道出血 265
第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268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268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271
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 275
第四节 尿路感染 278
第五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 281
第五章 血液系统及造血系统疾病 285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 285
第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288
第三节 急性白血病 291
第四节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93
第五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95
第六章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297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97
第二节 糖尿病 301
第七章 风湿性疾病 305
第一节 风湿热 305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 309
第八章 神经系统疾病 312
第一节 癫痫 312
第二节 急性脑血管病 315
第九章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325
第一节 急性中毒总论 325
第二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329
第三节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330
七、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333
第一章 绪论 333
第二章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334
第三章 无菌术 339
第四章 麻醉 341
第五章 体液与营养代谢 343
第六章 输血 346
第七章 休克 346
第八章 围手术期处理 348
第九章 重症救治与监测 349
第十章 疼痛与治疗 353
第十一章 内镜、腔镜及显微、移植技术 355
第十二章 外科感染 355
第十三章 损伤 361
第十四章 肿瘤 367
第十五章 急腹症 371
第十六章 甲状腺疾病 376
第十七章 乳腺疾病 378
第十八章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381
第十九章 门静脉高压症 383
第二十章 肠道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384
第二十一章 腹外疝 386
第二十二章 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386
第二十三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 387
第二十四章 肛门直肠疾病 393
第二十五章 周围血管疾病 395
八、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399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399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400
第三章 妊娠生理 402
第一节 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 402
第二节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和功能 402
第四章 孕期监护及保健 403
第五章 正常分娩 404
第六章 正常产褥 405
第七章 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406
第八章 诊断概要 408
第九章 治法概要 411
第十章 妊娠病 414
第一节 妊娠剧吐 414
第二节 流产 415
第三节 异位妊娠 418
第四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419
第五节 胎儿生长受限 421
第六节 前置胎盘 422
第七节 胎盘早剥 422
第八节 高危妊娠 423
第十一章 妊娠合并疾病 424
第一节 心脏病 424
第二节 糖尿病 425
第三节 急性肾盂肾炎 426
第十二章 产时病 427
第十三章 产时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 430
第十四章 常见产时并发症 431
第十五章 产后病 433
第一节 晚期产后出血 433
第二节 产褥感染 434
第五节 产后缺乳 435
第十六章 常见产后并发症 435
第一节 产后关节痛 435
第二节 产后排尿异常 436
第十七章 外阴瘙痒 437
第十八章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438
第一节 外阴及前庭大腺炎 438
第二节 阴道炎 439
第三节 宫颈炎 441
第四节 盆腔炎 442
第十九章 月经病 444
第一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444
第二节 闭经 445
第三节 痛经 446
第四节 代偿性月经 447
第五节 经前期综合征 447
第六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449
第二十章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450
第一节 宫颈癌 450
第二节 子宫肌瘤 451
第三节 卵巢肿瘤 452
第二十一章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452
第一节 葡萄胎 452
第二节 侵袭性葡萄胎 453
第二十二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455
第一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455
第二节 子宫腺肌病 456
第二十三章 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与发育异常 457
第一节 阴道脱垂 457
第二节 子宫脱垂 457
第二十四章 不孕症 458
第二十五章 计划生育 461
第一节 避孕 461
第二节 人工流产 462
第三节 中期引产 463
第二十六章 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 464
第一节 宫颈黏液检查 464
第二节 基础体温测定 464
第三节 女性内分泌激素测定 465
第四节 女性生殖器官活组织检查 465
第五节 输卵管通畅检查 466
第六节 常用穿刺检查 467
第二十七章 妇产科常用手术 467
九、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469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469
第一节 小儿年龄分期与生长发育 469
第二节 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 472
第三节 小儿喂养与保健 473
第四节 小儿诊法概要 475
第五节 儿科辨证的意义 478
第六节 儿科治疗概要 478
第七节 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480
第二章 新生儿疾病 482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 483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83
第二节 急性支气管炎 484
第三节 肺炎 485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 487
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 489
第一节 鹅口疮 489
第二节 疱疹性口炎 489
第三节 小儿腹泻 490
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 493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493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495
第七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497
第八章 小儿常见心理障碍 498
第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 500
第一节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500
第二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01
第十章 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 503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 503
第二节 风湿热 505
第三节 过敏性紫癜 508
第五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510
第十一章 营养性疾病 513
第一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513
第二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514
第十二章 感染性疾病 517
第一节 麻疹 517
第二节 风疹 519
第三节 幼儿急疹 519
第四节 水痘 520
第五节 猩红热 520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 522
第七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523
第十三章 寄生虫病 525
第一节 蛔虫病 525
第二节 蛲虫病 525
第十四章 小儿危重症的处理 526
第一节 心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术 526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 526
第十五章 中医相关病证 529
第一节 咳嗽 529
第二节 腹痛 531
第三节 积滞 531
第四节 厌食 532
第五节 惊风 533
十、药理学 536
第一章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536
第二章 拟胆碱药 538
第三章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 538
第四章 抗胆碱药 539
第五章 拟肾上腺素药 540
第六章 抗肾上腺素药 542
第七章 镇静催眠药 544
第八章 抗癫痫药 545
第九章 抗精神失常药 546
第十章 抗帕金森病药 547
第十一章 镇痛药 548
第十二章 解热镇痛药 549
第十三章 H1受体阻滞剂 550
第十四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 551
第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 552
第十六章 抗心律失常药 554
第十七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555
第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 557
第十九章 血液系统药 558
第二十章 消化系统药 560
第二十一章 呼吸系统药 561
第二十二章 糖皮质激素 562
第二十三章 抗甲状腺药 565
第二十四章 降血糖药 565
第二十五章 合成抗菌药 567
第二十六章 抗生素 568
第二十七章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572
第二十八章 抗结核病药 572
十一、诊断学基础 574
第一章 症状学 574
第一节 发热 574
第二节 胸痛 575
第三节 腹痛 576
第四节 咳嗽、咳痰 577
第五节 咯血 578
第六节 呼吸困难 580
第七节 呕血与黑便 581
第八节 黄疸 583
第九节 抽搐 584
第十节 昏迷 585
第二章 问诊 585
第三章 体格检查 587
第一节 基本检查法 587
第二节 全身状态检查 589
第三节 皮肤检查 593
第四节 淋巴结检查 594
第五节 头部检查 595
第六节 颈部检查 599
第七节 胸壁及胸廓检查 600
第八节 肺和胸膜检查 602
第九节 心脏、血管检查 605
第十节 腹部检查 611
第十一节 肛门和直肠检查 617
第十二节 脊柱与四肢检查 617
第十三节 神经系统检查 619
第四章 实验室检查 620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 620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检查 622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23
第四节 肾功能检查 625
第五节 常用生化检查 626
第六节 酶学检查 627
第七节 免疫学检查 627
第八节 尿液检查 628
第九节 粪便检查 631
第十节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633
第十一节 脑脊液检查 633
第五章 心电图诊断 634
第六章 影像学诊断 638
第一节 超声诊断 638
第二节 放射诊断 638
第七章 病历书写方法 641
十二、传染病学 643
第一章 传染病学总论 643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643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644
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 644
第四节 传染病的诊断 645
第五节 防治 645
第二章 病毒性肝炎 646
第一节 病原学 646
第二节 流行病学 647
第三节 临床表现 647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649
第五节 诊断 650
第六节 治疗 650
第七节 预防 651
第三章 流行性出血热 651
第一节 病原学 651
第二节 流行病学 652
第三节 临床表现 652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653
第五节 诊断 654
第六节 治疗及预防 654
第四章 艾滋病 655
第一节 病原学 655
第二节 流行病学 655
第三节 临床表现 656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657
第五节 诊断 657
第六节 治疗 658
第七节 预防 659
第五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659
第一节 病原学 659
第二节 流行病学 659
第三节 临床表现 660
第四节 辅助检查 660
第五节 诊断 661
第六节 治疗 661
第七节 预防 662
第六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662
第一节 病原学 663
第二节 流行病学 663
第三节 临床表现 663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664
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665
第六节 治疗 665
第七节 预防 666
第七章 细菌性痢疾 667
第一节 病原学 667
第二节 流行病学 667
第三节 临床表现 667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668
第五节 诊断 669
第六节 治疗及预防 669
第八章 霍乱 670
第一节 病原学 670
第二节 流行病学 671
第三节 发病机制 671
第四节 临床表现 671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 672
第六节 诊断 672
第七节 治疗与预防 672
第九章 消毒与隔离 673
第一节 消毒 673
第二节 隔离 674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 674
十三、医学伦理学 676
第一章 绪论 676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677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680
第四章 医学伦理学的规范体系 683
第五章 医患关系道德 688
第六章 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 691
第七章 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 696
第八章 医学道德评价、教育和修养 698
第九章 生命伦理学 699
十四、卫生法规 703
第一章 卫生法 703
第一节 卫生法概述 703
第二节 我国卫生法律体系 706
第二章 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706
第一节 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 707
第二节 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 708
第三节 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 709
第三章 执业医师法 710
第一节 执业医师的概念和职责 711
第二节 执业医师资格取得与注册 711
第三节 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 713
第四节 医师的考核与培训 714
第五节 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715
第四章 药品管理法 716
第一节 药品管理法的概念 717
第二节 禁止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假药、劣药 717
第三节 特殊管理的药品 719
第四节 《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 726
第五节 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730
第五章 传染病防治法 734
第一节 传染病的概念、分类及防治管理 735
第二节 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 737
第三节 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 740
第四节 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 741
第六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743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总则的内容 744
第二节 预防与应急准备 744
第三节 报告与信息发布 745
第四节 应急处理 746
第五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 748
第七章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749
第一节 医疗事故的概念及特征 750
第二节 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与分级 750
第三节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751
第四节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752
第五节 医疗事故的处理 754
第八章 中医药条例 756
第一节 《中医药条例》总则的内容 756
第二节 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758
第三节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759
第四节 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 759
第九章 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卫生行业作风建设 760
第一节 制定医德规范的目的 760
第二节 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 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