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曹文轩 1
导论 1
一 1
二 4
三 7
第一章 海子诗学观 14
第一节 文论中的线索:实体·元素·主体 16
(一)“实体”的开场陈词 16
(二)流变的“元素” 29
(三)“主体”的自我博弈 40
第二节 日记中的线索:“咏唱贵族”·“抒情就是血” 54
(一)“咏唱贵族” 54
(二)“抒情就是血” 61
小结 被误读的“田园诗”与窄化了的“理想主义” 68
第二章 一半是“孩子”,一半是“烈士” 71
“天真”的诗人与被威胁的“表达”:从三则诗人的“故事”说起 73
第一节 一个词语的三种面向:“青春期”写作、“天才”与“疯狂” 78
(一)“青春”的囹圄 83
(二)“天才”与“疯狂” 97
第二节 “英雄”和“烈士”的形象:“诗人之死” 109
(一)未有“英雄”之前:“孤独”和“贫穷” 109
(二)“诗歌烈士”:变“被动”为“主动”的叙述 121
第三章 回不去的“家园” 135
第一节 “怀旧”之书:《八十年代:访谈录》 137
第二节 “怀旧”的踪迹 143
(一)虚构的“家园”:一个“更迷人的过去” 144
(二)永远的夜路:挣不出的流浪意识 150
第三节 一首诗的奢望与命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57
(一)入选课本 158
(二)走进晚会 161
(三)海景房的广告 162
(四)政治经济学VS历史的终结 164
(五)“幸福”在“今天”,“远方”在“人间” 167
第四章 理想的风旗 169
第一节 “人文精神讨论”的预叙:“诗人之死” 169
(一)“两手空空”的失败感 174
(二)“审美”:作为涉渡之舟 178
第二节 “精神纪念”还是“生活风尚”:“海子——理想主义”的认同与消费 181
(一)通过“死亡”“诞生”的“校园诗人” 183
(二)来自地下的“纪念” 187
小结 从悲剧到闹剧:“铁轨”VS“梨花” 192
结语 195
一 195
二 197
三 199
主要参考文献 201
附录一 诗评家陈超访谈 205
附录二 地下歌手于新源访谈 216
后记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