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会大转型的脉络、轨迹与政策回应社会志总论&萧新煌 1
第十一篇 社会运动 34
第一章 综说 34
第一节 社会运动的概念 34
第二节 台湾社会运动史概论与本书架构 37
第二章 从二二八到美丽岛事件(1945-1979年) 43
第一节 前言 43
第二节 二二八事件:外来政权与本土社会的矛盾 43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改造 45
第四节 七○年代的危机与公共领域的浮现 47
壹、保钓运动:学生的爱国行动 48
贰、《大学杂志》集团:知识界的改革诉求 50
参、党外运动:从改革言论到组党行动 51
第五节 小结 54
第三章 迈向软性威权主义时期(1980-1986年) 55
第一节 前言 55
第二节 消费者运动:中产阶级的社会改良主义 56
第三节 保育运动与反核运动:环境教育的公众启蒙 58
第四节 反污染运动:求生存的自力救济 61
第五节 劳工运动:阶级意识的萌芽 65
第六节 妇女运动:从拓荒到觉醒 67
第七节 学生运动:校园内的异议 69
第八节 原住民运动:原住民知识青年的出现 72
第九节 小结 73
第四章 政治自由化的冲击(1987-1989年) 75
第一节 政治自由化 75
第二节 解严作为自由化 75
第三节 社会运动的兴盛 79
壹、劳工运动:从阉鸡到斗鸡 81
贰、环境运动:遍地烽火 84
参、妇女运动:从菁英到草根 88
肆、农民运动:五二〇的震撼 90
伍、学生运动:走出校园 92
陆、原住民运动:从服务到抗议 96
柒、教师人权运动:异议教师的结社 97
捌、无住屋者运动:小市民的愤怒 100
玖、教育改革运动:以人为本的教育 101
拾、客家运动:客家风云 103
拾壹、政治人权运动:为二二八正名 104
第四节 小结 106
第五章 大抗争的年代(1990-1992年) 108
第一节 「对无法治的社会开刀」:被压缩的抗议空间 108
壹、以警力镇压激进的社会抗议 109
贰、以司法体制对待社会运动份子 110
参、强力推动环境运动所反对的开发计划 113
肆、限制工人阶级的团结、协商、争议权H 5
第二节 为何社会运动能够持续 119
壹、社会公众的支持 119
贰、暂时性的压制效果 121
第三节 激进化与政治化:社会运动的策略转向 123
壹、提升社会抗争的规模 123
贰、跨运动议题的结盟 130
参、社会运动与民进党的接合 132
第四节 小结 135
第六章 民主化的时期(1993-1999年) 136
第一节 民主化与社会运动 136
第二节 抗议与抗议处理的温和化 136
壹、暴力冲突的边缘化 137
贰、集会游行管制的松绑 141
参、小结 143
第三节 社会运动的策略转向 144
壹、社会运动的国会游说 144
贰、社会运动的政策参与 152
参、社会运动的体制内抗争 156
第四节 小结 157
第七章 九年代中期新兴的社会运动 159
第一节 社会运动议题的创新 159
第二节 知识下乡:爱乡的社会实践 159
壹、社区营造运动 162
贰、社区大学运动 164
第三节 改造媒体:媒体即是讯息 164
壹、媒体自主运动 165
贰、网路运动 168
第四节 专业者的改革运动:社会福利、医疗人权与司法 170
壹、社会福利运动 170
贰、医疗人权运动 172
参、司法改革运动 175
第五节 边缘抗争:同志、妓权与拆迁户运动 178
壹、同志运动 178
贰、妓权运动 182
参、拆迁户运动 183
第六节 小结 185
第八章 社会运动与政党 186
第一节 政党与社会运动的分化 186
第二节 党外运动与社会运动(1980-1986年) 187
壹、党外的社会属性 187
贰、党外的激进派 189
第三节 民进党与社会运动的联盟(1987-1992年) 191
壹、群众运动路线下的民进党 192
贰、民进党所参与的社会运动 194
第四节 转型中的政治联盟(1993-1999年) 197
第五节 组织社会运动政党 203
第六节 小结 207
第九章 政党轮替后的社会运动(2000-2004年) 208
第一节 政党轮替的社会意义 208
第二节 民进党政府的政策取向:从改革到稳定 209
第三节 新开启的参与管道 215
第四节 政治不稳定的双重影响 218
第五节 泛蓝的社会运动策略 221
第六节 小结 223
第十章 结语 225
台湾社会运动大事记(1945-2004年) 228
参考文献 232
撰稿人简历表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