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卷一 沿革 区划第一章 沿革 7
第一节 建置隶属 7
第二节 境域变更 8
第三节 县治沿革 9
第二章 行政区划 10
第一节 宋元明清区划 10
第二节 民国区划 10
第三节 建国后的政区划分 12
第三章 县城 乡镇概况 27
第一节 县城 27
第二节 乡镇 垦殖场 29
卷二 自然环境第一章 地质 37
第一节 地层 37
第二节 构造 38
第三节 岩浆岩 39
第二章 地貌 40
第一节 地形类型 40
第二节 山川 41
第三章 水文 45
第四章 土壤 46
第一节 土壤概况 46
第二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 46
第三节 土壤肥力 51
第五章 气候 物候 51
第一节 气候 51
第二节 物候 54
第六章 自然资源 55
第一节 土地资源 55
第二节 植物资源 56
第三节 动物资源 57
第四节 矿藏 57
第五节 水资源 58
第七章 自然灾害 59
第一节 水灾 59
第二节 旱灾 60
第三节 风灾 61
第四节 冰雹 冰冻 61
第五节 虫灾 62
第六节 地震 62
卷三 人口 65
第一章 人口变化 65
第一节 人口总量 65
第二节 人口变动 68
第三节 人口分布 70
第二章 人口构成 70
第一节 性别 70
第二节 民族 71
第三节 年龄 71
第四节 文化程度 72
第五节 职业 72
第六节 姓氏 73
第三章 人口控制 75
第一节 计划生育机构 75
第二节 晚婚晚育 75
第三节 节育绝育 76
第四节 优生优育 76
第五节 政策措施 77
卷四 党派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81
第一节 南丰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81
第二节 党的代表会议与代表大会 83
第三节 县委工作机构与基层党组织 90
第四节 县委重大决策 91
第五节 党的建设与党务工作 98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党派与群团组织 107
第一节 民主党派 107
第二节 群团组织 107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118
第一节 南丰县党部的建立与改组 118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主要活动 119
第四章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其他党派与社团 120
第一节 党派 120
第二节 社团 120
卷五 权力机关第一章 选举 123
第一节 基层选举 123
第二节 县级选举 123
第二章 人民代表会议与人民代表大会 125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25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126
第三章 县人大常委会 131
第一节 机构 131
第二节 常务会议 131
第三节 职能活动 132
卷六 行政机构第一章 县署 13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35
第二节 政务 135
第二章 县政府 14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42
第二节 主要政务 143
第三章 县苏维埃政府 144
第一节 机构创建与设置 144
第二节 苏维埃政区建设与斗争 146
第三节 苏维埃代表大会 148
第四章 县人民政府 14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48
第二节 工作部门 151
第三节 基层政权 153
第四节 施政活动 154
卷七 政协 参议会第一章 县参议会 161
第二章 县人民政协 161
第一节 组织沿革 161
第二节 历届会议 162
第三节 工作机构 165
第四节 主要活动 166
卷八 公检法司第一章 治安 171
第一节 治安机构 171
第二节 社会治安 172
第三节 户籍管理 173
第四节 消防工作 174
第二章 检察 175
第一节 检察机构 175
第二节 刑事检察 175
第三节 经济检察 176
第四节 法纪检察 176
第五节 监所检察 177
第三章 审判 177
第一节 审判机构 177
第二节 刑事审判 178
第三节 民事审判 178
第四节 经济审判 178
第五节 申诉复查 179
第四章 司法行政 179
第一节 司法机构 179
第二节 法制宣传 179
第三节 民事调解 180
第四节 公证 181
第五节 律师事务 181
卷九 民政 183
第一章 拥军优属 183
第一节 支援前线 183
第二节 优待抚恤 183
第三节 退伍安置 185
第二章 老区建设 186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86
第二节 困难扶助 186
第三节 基本建设 187
第三章 救济福利 188
第一节 社会救济 188
第二节 灾害救济 189
第三节 社会福利 190
第四章 外事 信访 190
第一节 侨务工作 190
第二节 外事工作 191
第三节 信访工作 191
第五章 婚丧管理 192
第一节 婚姻法宣传 192
第二节 婚姻登记 192
第三节 丧葬改革 193
卷十 劳动人事第一章 劳动 195
第一节 劳动就业 195
第二节 职工调配 196
第三节 职业培训 198
第二章 人事 199
第一节 编制 199
第二节 任用 202
第三节 干部管理 204
第四节 考核与职称评定 204
第三章 工资 205
第一节 工资制度 205
第二节 工资调整与改革 205
第三节 奖金制度 207
第四章 劳保福利 208
第一节 劳动保护 208
第二节 劳动保险 209
第三节 职工福利 209
第五章 离退休制度 210
第一节 退职 退休 210
第二节 干部离休 210
卷十一 军事 213
第一章 地方武装 213
第一节 机构与组织 213
第二节 驻军 216
第三节 设施 217
第二章 民兵 218
第一节 组织 218
第二节 训练 219
第三节 活动 221
第三章 兵役 222
第一节 募兵制 222
第二节 征兵制 222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223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223
第四章 重大兵事 224
第一节 历代农民起义 224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 226
第三节 康都会议 231
第四节 坚持游击斗争 232
第五节 解放县城战斗 232
卷十二 经济综合第一章 经济概况 235
第一节 工农业总产值 235
第二节 国民生产总值 236
第三节 社会总产值 237
第四节 国民收入 238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 240
第二章 经济结构 240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240
第二节 产业结构 244
第三节 商品流通结构 245
第四节 劳动力结构 247
第三章 经济效益 249
第一节 综合社会经济效益 249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249
第三节 工业生产经济效益 251
第四章 经济管理 251
第一节 计划管理 251
第二节 统计管理 253
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 255
第四节 物价管理 257
第五节 标准计量管理 262
第六节 物资管理 263
第七节 审计管理 264
卷十三 农业 265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265
第一节 土地占有 265
第二节 土地改革 266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 268
第四节 人民公社 268
第五节 农业体制改革 269
第二章 耕地与作物 269
第一节 耕地面积 269
第二节 农田建设 270
第三节 作物分布 271
第四节 作物产量 272
第五节 农业成本 276
第三章 农技农艺 277
第一节 耕作制度 277
第二节 品种更新 277
第三节 土壤改良 279
第四节 病虫防治 279
第四章 耕作工具 281
第一节 传统农具 281
第二节 农具改良与制造 281
第三节 农业机械 282
第四节 农机效益 284
第五章 管理机构 285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285
第二节 技术管理机构 285
第三节 生产科研机构 286
卷十四 林业 287
第一章 森林概况 287
第一节 林种分布 287
第二节 森林面积 288
第三节 蓄积量 覆盖率 288
第二章 山林权属 288
第一节 私有林 288
第二节 集体林 289
第三节 国有林 289
第四节 林业“三定” 289
第三章 植树造林 290
第一节 采种育苗 290
第二节 造林 290
第四章 森林保护 292
第一节 护林机构 292
第二节 防火防病 292
第三节 封山育林 293
第五章 林区建设 294
第一节 基本建设 294
第二节 林地建设 294
第三节 队伍建设 294
第六章 木竹经营 295
第一节 采伐 295
第二节 运输 296
第三节 木竹加工 296
第七章 林政管理 29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96
第二节 山林管理 297
第三节 木竹管理 297
卷十五 南丰蜜桔第一章 栽培源流 301
第一节 种源 301
第二节 历代栽培 301
第二章 品系与习性 303
第一节 品系与品种 303
第二节 形态与习性 305
第三章 分布 产量 307
第一节 县内分布 307
第二节 外地引种 309
第三节 产量 310
第四章 栽培管理 312
第一节 繁殖 312
第二节 管理 313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314
第五章 收藏销运 315
第一节 采收 315
第二节 保鲜贮藏 316
第三节 购销 317
第四节 运输 317
第六章 综合利用 318
第七章 科研机构 318
卷十六 畜牧 水产第一章 畜牧 321
第一节 家畜 321
第二节 家禽 324
第三节 蜜蜂 326
第四节 疫病防治 326
第二章 水产 327
第一节 资源 327
第二节 养殖 328
第三节 捕捞 329
卷十七 水利 331
第一章 水利建设 331
第一节 河道工程 331
第二节 蓄水工程 332
第三节 引水工程 335
第四节 提水工程 335
第二章 农田灌溉 337
第一节 灌溉方式 337
第二节 灌溉面积 337
第三章 水土保持 338
第一节 水土流失 338
第二节 综合治理 339
第四章 水利管理 34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40
第二节 工程管理 341
第三节 灌溉管理 341
第四节 防汛措施 342
卷十八 工业 343
第一章 经济体制 343
第一节 国营工业 343
第二节 集体工业 343
第三节 私营工业 344
第二章 工业门类 345
第一节 食品工业 345
第二节 机械工业 346
第三节 木材工业 347
第四节 化学工业 348
第五节 金属工业 348
第六节 建材工业 349
第七节 塑料工业 351
第八节 医药工业 352
第九节 纺织工业 352
第十节 造纸、印刷工业 353
第十一节 电力工业 354
第三章 生产经营 355
第一节 职工状况 355
第二节 生产设施 356
第三节 产品产量 356
第四节 技术开发 358
第五节 经济效益 359
第四章 管理 36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60
第二节 企业管理 360
第三节 质量管理 361
第四节 安全管理 362
第五节 财务管理 362
卷十九 交通 邮电第一章 陆路交通 363
第一节 古道 363
第二节 公路 363
第三节 运输 365
第四节 搬运装卸 366
第五节 公路交通管理 367
第六节 公路养护 368
第二章 水路交通 369
第一节 航道 369
第二节 桥梁 369
第三节 渡口 372
第四节 水运 374
第五节 水运管理 375
第三章 邮政 375
第一节 网路 375
第二节 邮政设施 376
第三节 邮政业务 376
第四节 邮政质量管理 378
第四章 电信 379
第一节 电话 379
第二节 电报 380
第三节 电信质量管理 381
第五章 机构与队伍 382
第一节 交通机构与队伍 382
第二节 邮电机构与队伍 383
卷二十 商业 385
第一章 管理体制 38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85
第二节 企业管理 386
第三节 经济成分 387
第二章 经营网点 390
第一节 县城市场 390
第二节 农村市场 391
第三章 商品购销 392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 392
第二节 农副土特产品 394
第三节 副食品 396
第四节 农业生产资料 397
第五节 对外贸易 398
第四章 服务性行业 399
第一节 饮食业 399
第二节 服务业 400
第三节 旅游业 401
卷二十一 粮油经营第一章 管理 40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03
第二节 经营管理 403
第三节 队伍建设 404
第二章 征购 404
第一节 市场收购 404
第二节 统购 405
第三节 合同定购 406
第四节 议购 406
第三章 销售 407
第一节 市场销售 407
第二节 统销 408
第三节 议销 409
第四章 储运 411
第一节 仓库 411
第二节 保管 411
第三节 民间储粮 412
第四节 调运 412
第五章 加工 414
第一节 粮食加工 414
第二节 油料加工 414
第三节 饲料加工 415
卷二十二 财税金融第一章 财政 417
第一节 机构与体制 417
第二节 财政收支 418
第三节 财政管理与监督 421
第四节 债券 423
第二章 税务 423
第一节 机构与体制 423
第二节 农业税收 424
第三节 工商税收 425
第三章 金融 426
第一节 机构 426
第二节 货币 428
第三节 信贷 429
第四节 资金管理 430
第五节 储蓄存款 431
第六节 信用合作 432
第七节 保险 432
卷二十三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第一章 管理 43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35
第二节 基建投资 435
第三节 规划管理 435
第四节 房产与建房用地管理 436
第五节 建筑质量监督 438
第二章 县城建设 438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38
第二节 房屋建设 439
第三节 公共设施 440
第三章 乡村建设 444
第一节 集镇建设 444
第二节 村庄建设 444
第四章 建筑队伍 445
第一节 建筑人员 445
第二节 设计施工 445
第三节 技术设备 446
第五章 环境保护 446
第一节 环境监测 446
第二节 污染防治 447
第三节 绿化 448
卷二十四 居民生活第一章 收入 449
第一节 农民收入 449
第二节 职工收入 450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收入 451
第二章 社会商品购买力 452
第一节 居民消费品购买力 452
第二节 社会集团购买力 452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 452
第四节 剩余购买力 453
第三章 消费水平 453
第一节 基本生活必须品消费 453
第二节 主要耐用品消费 455
第三节 居住条件 456
第四节 车乘消费 458
第五节 文化 教育 健康水平 458
卷二十五 文化第一章 行政管理 46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61
第二节 文化队伍 461
第三节 文化市场管理 462
第二章 群众文化 462
第一节 文化馆(站、宫) 462
第二节 文艺活动 463
第三节 专业剧团 467
第四节 民间文艺 469
第三章 南丰傩舞 470
第一节 源流 演变 470
第二节 班队 剧目 472
第三节 活动情况 473
第四节 艺术特色 473
第五节 傩舞分支 474
第四章 文艺创作 475
第五章 图书 档案 史志 476
第一节 图书 476
第二节 档案 478
第三节 史志 479
第六章 新闻 广播 影视 481
第一节 新闻 出版 481
第二节 收音 广播 482
第三节 电影 484
第四节 电视 487
第七章 文物 胜迹 487
第一节 文博物管理与普查 487
第二节 革命遗址 革命文物 489
第三节 历史文物 490
第四节 胜迹 492
卷二十六 教育第一章 县学 书院 社学 私塾 497
第一节 县(州)学 497
第二节 书院 497
第三节 社学 497
第四节 私塾 498
第二章 幼儿教育 498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98
第二节 幼教活动 498
第三章 初等教育 500
第一节 学堂 500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00
第四章 中等教育 503
第一节 普通中学 503
第二节 中等专业学校 507
第五章 成人教育 509
第一节 城乡扫盲 509
第二节 职工教育 510
第三节 电大 函授 511
第六章 师资队伍 511
第一节 队伍的发展与素质 511
第二节 教职工待遇 513
第七章 教育设施与教学改革 514
第一节 教育设施与教学设备 514
第二节 学制变革与教研活动 515
第八章 教育管理 515
第一节 行政管理 515
第二节 经费管理 516
第三节 学生管理 517
第九章 考试与人才输送 518
第一节 科举 518
第二节 考试 519
卷二十七 科学技术第一章 科学普及 521
第一节 科普机构 521
第二节 科普阵地 522
第三节 科普活动 523
第二章 科技工作 525
第一节 科技机构 525
第二节 科技队伍 526
第三节 科研成果 528
卷二十八 卫生第一章 行政管理 531
第一节 医政管理 531
第二节 药政管理 531
第二章 医疗 532
第一节 机构 532
第二节 人员 536
第三节 设备 537
第四节 技术 537
第三章 预防 539
第一节 机构 539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 540
第三节 环境卫生 541
第四节 食品卫生 542
第五节 地方病查治 542
第六节 传染病预防 544
第四章 保健 546
第一节 保健制度 546
第二节 妇女保健 547
第三节 少儿保健 549
第四节 职工保健 550
第五章 医药 550
第一节 药材采种 550
第二节 药品购销 552
第三节 药品生产 553
卷二十九 体育第一章 机构设施 555
第一节 机构 555
第二节 设施 556
第二章 队伍建设 556
第一节 基本队伍 556
第二节 培训骨干 556
第三节 人才输送 557
第三章 群众体育 557
第一节 民间体育 557
第二节 职工体育 558
第三节 农民体育 558
第四节 老年人体育 559
第四章 学校体育 559
第一节 体育教学 559
第二节 体育锻炼标准 560
第三节 课外体育活动 560
第四节 业余训练 561
第五章 体育竞赛 561
第一节 县运动会 561
第二节 学校运动会 562
第三节 参加地区以上运动会 562
卷三十 风俗 宗教第一章 风俗 567
第一节 生产习俗 567
第二节 生活习俗 568
第三节 婚丧喜庆 569
第四节 岁时节俗 571
第五节 新定节日 573
第六节 时代风尚 574
第七节 禁忌 陋俗 576
第二章 宗教 578
第一节 佛教 578
第二节 道教 579
第三节 天主教 579
第四节 基督教 580
卷三十一 方言 谣谚 传说第一章 方言 581
第一节 概说 581
第二节 语音 582
第三节 词汇 590
第四节 语法 595
第二章 谣谚 600
第一节 歌谣 600
第二节 谚语 604
第三节 歇后语 606
第三章 传说 607
卷三十二 人物第一章 人物传 615
第一节 革命烈士 615
第二节 文化名人 620
第三节 科教人物 625
第四节 能工巧匠 629
第五节 军政人员 630
第二章 英名录 635
第三章 人物表 638
第一节 建国后南丰县历届省级以上劳动模范表 639
第二节 建国后县籍(含长居南丰)副县(团)级以上干部表 640
第三节 建国后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表 642
第四节 县籍海外侨胞及去台知名人士表 644
第五节 民国时期县籍名人表 644
卷三十三 文献文征第一章 历代诗文拔萃 645
第一节 韵文 645
第二节 散文 649
第二章 地方文献辑存 661
第一节 建国前文件、文告 661
第二节 建国后文件、文告 663
第三章 旧志序言选录 668
第四章 艺文目录汇集 674
第一节 县人编著书目 674
第二节 单篇作品选目 687
大事记 701
跋 731
编后记 733
修志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 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