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言 1
第一哲学(1923/24) 41
下卷 现象学还原的理论 41
第一篇 对哲学确真的开端之预备性沉思① 41
第一章 导论:对在绝对状况中开始的哲学家之动机的说明 41
第二十八讲:历史中的哲学之理念和对开始哲学探讨的主观之动机进行说明的状况。 41
第二十九讲:正在生成的哲学家之习惯生活形式的建立。 49
第三十讲:纯粹的一般文化信念,以及哲学彻底精神的最初形成。 58
第二章 确真的自明性之理念和开端的难题 69
第三十一讲:自然的自明性和超越论的自明性,确真的自明性和切合的自明性。 69
第三十二讲:诸可能的出发点:“我在”——和“我作为开始的哲学家”;“我在”——“这个世界存在”。 79
第二篇 对世间经验的批判。——通向超越论还原的第一条道路 88
第一章 对世界的知觉和对世界的相信 88
第三十三讲:“世界存在”:这个命题之不可消除的偶然性。 88
第三十四讲:超越论的假象和经验的假象。关于“反对疯癫”。 96
第二章 关于“反对疯癫”的补充和澄清 106
第三十五讲:关于“移情作用”的学说。 106
第三十六讲:超越论的唯我论。对世间经验之批判的否定结果。 112
第三章 开辟超越论的经验之领域。超越论的,现象学的和确真的还原 119
第三十七讲:对世界可能非实存之确真的确信和对主观性之超越论的生活的揭示。 119
第三十八讲:作为超越论批判之课题的超越论经验的领域。 126
第三篇 关于现象学还原的现象学。开辟通向超越论还原的第二条道路 134
第一章 主观性的超越论生活流之超越论的时间形式 134
第三十九讲:普遍的超越论的自身经验之全部内容:超越论的现在,过去和将来。 134
第四十讲:作为自我分裂的反思以及自我在流动着的生动的现在中的同一性。 139
第二章 关于现象学家的理论态度的理论:悬搁的意义与成就 147
第四十一讲:反思与理论兴趣,采取态度行为的自我分裂。 147
第四十二讲:兴趣,“态度”,“课题”这些最普遍的概念。 154
第四十三讲:在现象学悬搁和反思中纯粹对主观存在感兴趣之可能性。 163
第三章 自然的自我生活之意识的现实性以及向纯粹主观性的还原 172
第四十四讲:断定的行为和准—断定的行为以及它们的还原:悬搁和准—悬搁。 172
第四十五讲:作为行为主观的自我之自然的世界生活和现象学上纯粹的自身思考之非自然东西。关于思想进程。 181
第四十六讲:对现象学方法的重新拟定和深入探讨:走向超越论还原的笛卡儿式的道路和心理学家的道路。 188
第四篇 现象学的心理学,超越论的现象学和现象学的哲学 195
第一章 现象学—心理学的还原之成就和问题 195
第四十七讲:意向的关联和意向的重迭。 195
第四十八讲:关于从对当下行为实行心理学的还原向普遍的现象学的悬搁和还原过渡的问题。 203
第二章 在第二条道路上开辟超越论经验的领域 211
第四十九讲:生动地流动着的现在之地平线。 211
第五十讲:生活之无限的时间流以及普遍的反思和悬搁之可能性。 218
第五十一讲:向普遍的悬搁和普遍的还原过渡。纯粹普遍的生活及其体验世界。 224
第三章 超越论的现象学的还原之哲学意义 233
第五十二讲:哲学作为超越论的主观性根据超越论的自身经验以系统的超越论的自身理论研究之形式的系统的自身阐明。 233
第五十三讲:共主观性的问题。 239
a)纯粹现象学之超越论朴素性的可能性以及对于超越论经验之确真批判的哲学任务。 239
b)超越论的自我学(“唯我论的现象学”)和向共主观的还原过渡。 243
第五十四讲:通向超越论唯心主义的现象学还原道路,以及作为超越论单子论的这种超越论唯心主义之现象学的意义。 252
增补 267
A.文章 267
关于处于绝对自身负责之中的个人的生活和共同体的生活之理念的沉思 267
作为活动的沉思——关于对普遍科学之目的进行沉思的现象学 278
完整的存在论之理念 288
通过实证的存在论和实证的第一哲学进入作为绝对的和普遍的存在论的超越论现象学之道路 296
实证科学的不充分性和第一哲学 307
在走向有关超越论的主观性之科学的道路上划分阶段的尝试 332
通过对实证科学的批判通向超越论现象学的道路,《理念》一书中笛卡儿式的道路和预先给予的生活世界的问题 342
进入超越论现象学的两条道路:笛卡儿式的道路和普遍的现象学的心理学之道路 361
B.附录 394
附录Ⅰ(附于第二十八至第五十四讲):路德维希·兰德格雷贝编制的内容目录(1924年) 394
附录Ⅱ(附于第二十八至第五十四讲):胡塞尔对思想进程的批注(由本书编者编制)(1924/25) 406
附录Ⅲ(附于第二十八讲):传统,与宣告一个“划时代”的开始(1925年) 421
附录Ⅳ(附于第二十八讲):关于一切科学判断的充足理由原则(1924/25年) 434
附录Ⅴ(附于第三十讲):普遍的认识这个目标不是根本无意义的吗?(1923年) 444
附录Ⅵ(附于第三十一讲):开始的诸问题(1924年) 474
附录Ⅶ(附于第三十一讲):理则化和使人理解(1924年) 478
附录Ⅷ(附于第三十一讲):作为一切认识追求之前提的确真的绝对的被给予之物(1923年) 485
附录Ⅸ(附于第三十二讲):对于经验和经验科学之经验的批判和超越论的批判(1923年) 494
附录Ⅹ(附于第三十三讲):世界的真实性之可能性问题(1924年) 510
附录Ⅺ(附于第三十三讲):关于世界的非实存之可能性(1924年) 528
附录Ⅻ(附于第三十四讲):客观的世界科学之问题和交往的共主观性之问题(1924) 532
附录ⅩⅢ(附于第三十六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为有关存在者之认识提出确真性的要求?(1925年) 536
附录ⅩⅣ(附于第三十七讲):自然和经验着自然的自我(1924年) 551
附录ⅩⅤ(附于第三十八讲):一切存在都以主观性为前提(1924年) 553
附录ⅩⅥ(附于第四十讲):自我之双重“隐匿”(1924年) 554
附录ⅩⅦ(附于第四十讲):我不能消除的这个自我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我?(1924年) 557
附录ⅩⅧ(附于第四十五讲):现象学还原的意义(1924年) 562
附录ⅩⅨ(附于第四十六讲):现象学还原的第二种形态(1920年) 570
附录ⅩⅩ(附于第四十六讲):对我于1907年和1910年在其中获得还原之理念的两个阶段的批判(1924年) 591
附录ⅩⅪ(附于第四十七讲):关于对潜在东西之揭示的重复(1924年) 603
附录ⅩⅫ(附于第四十八讲):在自然的(心理学的)态度之范围中向心理学的内在性还原(1924年) 609
附录ⅩⅩⅢ(附于第四十八讲):批判1923/24年冬季讲课中关于心理学的还原与超越论的还原之区别的错误表述(1925年) 612
附录ⅩⅩⅣ(附于第四十九讲):关于样式的自身给予。与期待相对的重新回忆——关于充实(1924年) 621
附录ⅩⅩⅤ:现象学的心理学和超越论的现象学(1925年) 624
附录ⅩⅩⅥ(附于第五十二讲):进入作为普遍的和绝对被证明为正当的科学的哲学之两条道路(1924年) 632
附录ⅩⅩⅦ(附于第五十二讲):现象学还原和绝对的科学(1924年) 633
附录ⅩⅩⅧ(附于第五十三讲,a):内在的切合性和确真性以及在流动着的—当前的我—在中构成的客观的主观性或该我—在本身的主观的(为这个生动的自我构成的)客观性之作为确真形式的内在时间(1925年) 644
附录ⅩⅩⅨ(附于第五十三讲,a):在现象学还原的道路上最深刻地奠立作为普遍科学的哲学之诸种困难(1923年) 654
附录ⅩⅩⅩ(附于第五十三讲,b):臆想的困难,即停留于悬搁之中的人“绝回不到世界之中”(1924年) 664
附录ⅩⅩⅪ(附于第五十四讲):超越论唯心主义之奠立。彻底克服唯我论(1923年) 669
附录ⅩⅩⅫ(附于第五十四讲)现象学的还原和绝对的正当性证明(1924年) 691
在本书中提示参阅的胡塞尔的其他讲课和著作 706
译名索引 708
译后记 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