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和谐社会构建中环境问题解决的“系铃与解铃”辩证:民本思想 1
第一节 手段与目的二律背驰:环境问题源于人类“原罪” 1
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1
二 环境问题的形式认知:环境问题源于人类本身 6
三 环境问题的本质解读:环境问题源于生物人与社会人的对立 12
第二节 社会人于拯救与自救中自省:“民本思想”凸显 18
一 “解铃终需系铃人”: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社会人 18
二 社会人主体性建构:民本思想的理论意蕴 23
三 社会人主体性表达:民本思想的生态价值 31
第三节 生态文明背景下民本思想的层次展开:民立、民意、民智、民富、民用 35
一 民本思想的生态基础:民立 35
二 民本思想的生态规定:民意 35
三 民本思想的生态路径:民智 39
四 民本思想的生态工具理性目标:民富 42
五 民本思想的生态价值理性目标:民用 45
第二章 环境法调整机制的多中心变革与温州模式的契合 48
第一节 环境法调整机制运行的双重失灵及其主要症结 48
一 环境法调整机制运行的“市场失灵” 49
二 环境法调整机制运行的“政府失灵” 50
三 双重失灵的主要症结:“五大中心主义”思维惯性的存在 51
第二节 他山之石:民本思想指引下的温州模式的内在动力解读 57
一 温州的发展史:实现民立、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创造民富、追求民用 58
二 民本思想指引下的温州模式生成的内在动力 62
第三节 “民本思想、温州模式内在动力、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三者的契合 73
一 “利维坦”或私有化:并非理想的方案 74
二 善治: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的目标指向 75
三 “民本思想、温州模式内在动力、环境法调整机制”的契合 80
第三章 民立·温州模式的创新特质·“末端应对中心主义思维惯性”的突破 89
第一节 问题驱动型的环境法调整惯性与环境损害的不可逆转性 89
一 历史选择与利益博弈:问题驱动型环境法调整源起 89
二 问题驱动型环境法调整的现实挑战:末端应对的合理性与不足 90
三 “医欲病之病”:问题驱动型的环境法调整的理论变革勾绘 93
第二节 战略选择:全过程治理及其拓展——从“末端”到“源头”再到“需求” 96
一 源头干预:政府介入的抉择 97
二 需求责任:“源头”环节的进一步追溯 110
第三节 价值取向:从“问题应对”到“人的利益保护最大化” 120
一 “问题应对”:环境法的实用主义哲学基础批判 120
二 迈向价值合理性指导下的工具合理性环境法调整机制 127
三 “人的利益保护最大化”:环境法的价值取向及其与民立、温州创新特质的契合 132
第四章 民意·温州模式的需求诱致机理·“命令控制中心主义思维惯性”的突破 138
第一节 环境问题复杂化与环境行政非权力机制的拓展 138
一 风险社会问题凸显与环境问题复杂化 138
二 “需求诱致模式”与“政府环境管理”的职能拓展 141
第二节 因应多元化利益需求迈向回应型环境行政管制 148
一 多元利益调整对环境法功能的需求 148
二 现代生态文明的建构:多元利益的共生、共进与再生 151
三 迈向回应型环境行政管制 153
第三节 环境法调整机制的草根性缺失与政府善治指引下的环境民主自决 158
一 环境调整机制的嬗变与突破 158
二 民意指引下的环境民主自决 159
三 温州的探索与实践:民营企业的自觉应对 165
第五章 民智·温州模式的自调整内核·“制定法中心主义思维惯性”的突破 169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制定法的瓶颈:国家环境法的实效限制与可能的因变之策 169
一 环境法实效限制的形式因素:立法、执法与守法 169
二 环境法实效限制的内在因素: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较量 183
三 痛定思痛:国家环境法的因变之策 189
第二节 突破之一:民间自治规则与制定法的交融——环境行政合同 194
一 环境行政合同的法律性质 195
二 环境行政合同的功能分析 205
三 环境行政合同的法律实践分析 209
第三节 突破之二:环境自主治理——民间环境法 217
一 民间环境法概述 218
二 民间环境法的合理性 226
三 民间环境法的渊源 229
四 民间环境法的效力保障 244
第六章 民富·温州模式的趋利型取向·“利益限制中心主义思维惯性”的突破 255
第一节 利益限制到利益增进:强制与自治的选择 255
一 应对生态安全危机:环境法利益限制规则的涌现 256
二 实现民富目标:环境法利益促进规则的引入 264
三 融合强制/自治:市场与政府功能的应有定位 272
第二节 环境标志制度:企业与消费者的合作中增进利益 279
一 环境标志的概念与特征 280
二 环境标志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现状 282
三 环境标志计划在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公共政策价值 285
四 环境标志和温州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290
第三节 供应链上的社会责任:企业间合作中增进利益 294
一 供应链上社会责任的兴起 295
二 供应链社会责任的实施方式与特点 299
三 温州面临的供应链社会责任问题 304
第七章 民用·温州模式的簇群型特征·“个体中心主义思维惯性”的突破 319
第一节 环境、发展与责任:个体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思辨 319
一 环境法的本位:从个体到集体 320
二 国家、社会与私法主体的环保责任分担 325
第二节 从契约到身份的回归:区域环境利益的补偿及其普惠 341
一 区域环境利益补偿的时代背景 341
二 区域环境利益补偿的基本内容 343
三 输血补偿作为区域环境利益补偿方式的缺陷 346
四 锻造造血功能作为拓展区域环境利益的补偿机制 348
第三节 贸易与环境的相互纠结 361
一 国际贸易中环境要求的新趋势 361
二 环境要求与市场准入 363
三 发展中国家对环境要求的关切与共同面临的问题 367
四 环境要求与WTO 370
五 加强能力建设应对以贸易与环境间冲突 377
六 环境要求对温州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379
结语 折断理性的翅膀——环境问题的“悖论”与“去悖”的环境法思维 384
主要参考文献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