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监测与健康诊断 原理、方法及工程实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段向胜,周锡元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12121366
  • 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四篇,从施工过程监测和竣工后健康监测的角度,全面介绍了土木工程监测的各类方法,对其原理和实施步骤进行了详细地阐述。针对高层建筑、大跨空间结构、桥梁工程、地铁及隧道工程、基坑及边坡工程、坝体结构等提供了大量内容翔实的工程实例,有效指导了工程监测方法的实施应用。此外,作者还精心编制了大量图表,以便读者能更为直观地了解各种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本书可供从事工程监测的建设、监理、施工单位的技术、维护及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绪论 1

第一篇 土木工程监测原理及方法 3

第1章 土木工程监测原理 5

1.1 施工阶段监测方法及原理 5

1.1.1 施工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5

1.1.2 施工监测的步骤 5

1.2 健康监测方法及原理 6

1.2.1 健康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6

1.2.2 健康监测的步骤 6

第2章 监测方案 8

2.1 监测方案的制订原则 8

2.1.1 监测系统的共同特点 8

2.1.2 监测方案的设计原则 8

2.2 制订监测方案的基本过程 9

2.2.1 工程概况 9

2.2.2 监测目的 9

2.2.3 监测内容 9

2.2.4 监测方法、设备和监测精度 10

2.2.5 监测部位和测点布置 10

2.2.6 监测周期(频率) 10

2.2.7 监测成果及要求 11

2.2.8 质量保证措施 11

2.3 制订监测方案需要注意的问题 11

第二篇 智能监测系统平台 13

第3章 应力应变测试原理及方法 15

3.1 振弦传感器 15

3.1.1 振弦式传感器工作原理 15

3.1.2 振弦式传感器激振方式及性能分析 17

3.1.3 振弦式传感器的特性 18

3.1.4 振弦式传感器选型 20

3.2 光纤光栅传感器 23

3.2.1 光纤光栅传感器工作原理 23

3.2.2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分类与选型 25

3.3 其他传感器 28

3.3.1 压电传感器 28

3.3.2 碳纤维传感器 32

3.3.3 形状记忆合金 34

第4章 位移及变形监测原理与方法 36

4.1 水平位移及变形监测 36

4.1.1 概述 36

4.1.2 全站仪测量 38

4.1.3 垂线测量 42

4.1.4 激光准直测量 44

4.1.5 视准线法 45

4.1.6 引张线法 47

4.1.7 水平位移计 48

4.2 竖向位移及变形监测 50

4.2.1 精密水准测量 50

4.2.2 精密三角高程测量 53

4.2.3 静力水准测量 55

4.2.4 竖向位移计 58

4.3 GPS变形监测 58

4.3.1 概述 58

4.3.2 GPS组成部分 59

4.3.3 误差来源与消除方法 62

4.3.4 工程应用 63

4.4 其他变形监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65

4.4.1 断面仪 66

4.4.2 三维激光扫描 66

4.4.3 伪卫星定位技术 69

4.4.4 基于GIS的一体化监测技术 70

4.4.5 基于GPS和全站仪的一体化监测技术 71

第5章 结构动力特性监测 72

5.1 结构动力特性监测方法及系统组成 72

5.1.1 结构动力特性监测方法 72

5.1.2 结构动力特性监测系统组成 73

5.1.3 测振仪器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 74

5.2 结构动力特性监测程序及类型 76

5.3 结构现场动力监测传感器布置 77

5.3.1 高层结构传感器的布置 77

5.3.2 桥梁动力监测传感器的布置 78

5.4 结构模态参数识别 78

5.4.1 理论计算 78

5.4.2 采样数据可靠性检验 78

5.4.3 结构的自振频率分析 79

5.4.4 结构的振型分析 80

5.4.5 结构的阻尼比 80

第6章 其他监测方法及设备 81

6.1 其他传感器原理及监测方法 81

6.1.1 斜拉桥的索力监测仪器 81

6.1.2 桥梁疲劳监测传感器 83

6.1.3 锚索测力计 85

6.1.4 钢筋腐蚀监测无线传感器 85

6.1.5 滑坡体TDR变形监测 86

6.1.6 大坝监测新仪器 87

6.1.7 大坝渗流监测 89

6.2 视屏监测系统 91

6.2.1 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运用 91

6.2.2 红外热像监测 92

6.3 声发射监测 93

第7章 风环境及地震监测 96

7.1 风环境监测 96

7.1.1 风压监测 96

7.1.2 风速监测 98

7.1.3 风致加速度监测 100

7.1.4 风致位移监测 100

7.2 强震监测系统 101

7.2.1 地震监测台网 101

7.2.2 加速度监测系统 102

7.2.3 强震监测系统 104

第8章 监测系统平台 111

8.1 硬件系统监测平台 111

8.1.1 数据采集系统 111

8.1.2 监测系统的实现方法 112

8.1.3 信号处理 115

8.2 软件系统测试平台 116

8.2.1 监测系统集成 116

8.2.2 监测系统集成方案 117

8.2.3 软件系统测试平台功能 117

8.2.4 软件测试平台实现方案 118

8.3 监测系统的应用实例 121

8.3.1 系统的硬件部分 121

8.3.2 系统的软件部分 121

第三篇 健康诊断与评估系统 123

第9章 数值分析与模拟 125

9.1 有限元分析 125

9.2 施工模拟分析 126

9.2.1 施工模拟的基本原理 126

9.2.2 构件预调值与施工预调值 126

9.2.3 施工模拟计算方法 127

9.2.4 单元生死及APDL语言 129

9.3 焊接残余应力分析 130

9.3.1 温度场分析 131

9.3.2 应力场分析 133

第10章 结构损伤识别与诊断 135

10.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损伤识别方法 135

10.1.1 神经元模型 136

10.1.2 BP神经网络模型 137

10.1.3 神经网络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139

10.2 基于模型修正技术的损伤识别方法 140

10.2.1 模型修正的数学模型 141

10.2.2 基于矩阵的模型修正 142

10.2.3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型模型修正 144

10.2.4 模型修正技术在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147

10.3 基于小波分析的损伤识别 148

10.3.1 小波分析 148

10.3.2 基于小波变换的损伤识别方法 149

10.4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损伤识别 151

10.4.1 灰色预测 152

10.4.2 灰色关联分析 155

10.5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法的损伤识别 158

10.5.1 ARMA模型 158

10.5.2 ARMA模型的物理意义 159

10.5.3 模态参数估计 160

第四篇 工程实例 161

第11章 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监测 163

11.1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施工监测 163

11.1.1 工程概况 163

11.1.2 监测目的 163

11.1.3 监测内容 164

11.1.4 监测方法 164

11.1.5 测点布置 166

11.1.6 监测成果 168

11.2 天津津塔施工过程监测 177

11.2.1 工程概况 177

11.2.2 监测目的 177

11.2.3 监测内容 178

11.2.4 监测方法 179

11.2.5 测点布置 180

11.2.6 监测成果与分析 182

11.3 中关村金融中心(现中钢大厦)施工监测 185

11.3.1 工程概况 185

11.3.2 监测方案 185

11.3.3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实测结果 187

11.3.4 普通电阻应变片测试结果 188

11.3.5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与普通电阻应变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190

11.3.6 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190

11.3.7 结论 191

第12章 大跨空间结构监测 192

12.1 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施工监测 192

12.1.1 工程概况 192

12.1.2 监测目的 192

12.1.3 监测内容 193

12.1.4 监测系统 193

12.1.5 测点布置 195

12.1.6 监测成果 199

12.2 昆明新机场结构抗震及安全性监测 205

12.2.1 工程概况 205

12.2.2 航站楼监测的意义及必要性 206

12.2.3 监测内容 206

12.2.4 监测方法 207

12.2.5 总结 212

第13章 桥梁工程监测 213

13.1 太原漪汾桥七跨连拱结构拆装桥面施工过程监测 213

13.1.1 工程概况 213

13.1.2 工程监测的背景与意义 213

13.1.3 监测的内容及监测方案的制订 214

13.1.4 桥梁的模拟计算 215

13.1.5 测试仪器的选择及系统的集成 216

13.1.6 监测数据分析 217

13.1.7 监测结论 222

13.2 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航道桥结构健康与安全监测系统 222

13.2.1 工程概况 222

13.2.2 监测布点方案 223

13.2.3 数据传输系统 231

13.2.4 综合管理系统 232

13.2.5 监测系统阶段性成果 233

13.3 厦门集美大桥监测巡检管理系统 236

13.3.1 工程概况 236

13.3.2 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236

13.3.3 监测项目 237

13.3.4 测试仪器的选择与监测方法 239

13.3.5 数据采集与传输 244

13.3.6 数据处理与控制 245

13.3.7 电子化人工巡检子系统 246

13.3.8 结构安全评估子系统与运行状况 247

13.4 深圳湾公路大桥结构健康监测及安全监控预警系统(SZWBHMS系统) 250

13.4.1 工程概况 250

13.4.2 系统的总体组成 250

13.4.3 传感器子系统 251

13.4.4 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 256

13.4.5 数据处理与控制子系统 258

13.4.6 结构预警与综合评估子系统 260

13.4.7 监测系统周报 264

第14章 地铁、隧道施工监测 270

14.1 北京地铁四号线工程北京南站施工监测 270

14.1.1 工程概况 270

14.1.2 监测内容 270

14.1.3 监测方法 270

14.1.4 测点布置 271

14.1.5 监测成果 273

14.2 堡镇隧道施工监测 274

14.2.1 隧道概况 274

14.2.2 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275

14.2.3 监测内容与监测仪器 276

14.2.4 监测的成果与分析 277

14.3 石门山隧道施工监测 284

14.3.1 工程概况 284

14.3.2 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285

14.3.3 监测内容与监测仪器 285

14.3.4 监测断面布设 288

14.3.5 监测成果 289

14.3.6 监控量测数据分析与反馈 294

14.3.7 质量保证措施 294

第15章 基坑及边坡工程施工监测 296

15.1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基坑监测 296

15.1.1 工程概况 296

15.1.2 监测内容 296

15.1.3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297

15.1.4 基坑沉降监测 297

15.1.5 监测周期 298

15.1.6 监测成果分析 298

15.2 昆明市欣都龙城工程基坑监测 300

15.2.1 工程概况 300

15.2.2 监测点设置 300

15.2.3 监测内容与方法 301

15.2.4 监测成果 304

第16章 坝体结构监测 306

16.1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二期工程左岸厂房坝段安全监测 306

16.1.1 工程概况 306

16.1.2 监测的目的和原则 306

16.1.3 监测部位的划分 307

16.1.4 监测项目 307

16.1.5 监测仪器选型 308

16.1.6 监测仪器布置 308

16.1.7 渗流监测成果分析 310

16.1.8 应力、应变监测成果分析 316

16.2 溪洛渡水电站地震监测 324

16.2.1 工程概况 324

16.2.2 台网布局设计主要指导思想及依据 326

16.2.3 台网的总体思路 327

16.2.4 地震监测台网的台站布局规划与理论监测能力 328

16.2.5 台网信息汇集与信道规划设计 328

16.2.6 成果的提交与信息共享方案设计 331

16.2.7 数据处理系统规划 331

16.2.8 地震监测结果 335

参考文献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