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框架 3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10卷第1期) 3
新结构经济学与经济增长 41
要素禀赋、专业化分工、贸易的理论与实证——与杨小凯、张永生商榷(与鞠建东、王勇,《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4卷第1期) 41
中国经济的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与刘明兴,《世界经济》2003年第8期) 72
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与刘培林,《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96
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与刘明兴,《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119
适宜技术、技术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张鹏飞,《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5卷第4期) 139
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经济收敛(与张鹏飞,《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5卷第1期) 161
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与徐朝阳,《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82
新结构经济学与经济转型 205
何以加速增长 唯解自生难题——《前10年的转轨——东欧和前苏联的经验和教训》述评(与刘培林,《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3卷第1期) 205
自生能力和国企改革(与刘培林,《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222
政策性负担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与刘明兴、章奇,《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239
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与李志赟,《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258
发展战略、休克疗法与经济转型(与徐朝阳,《管理世界》2011年第1期) 278
新结构经济学与制度选择 309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扭曲(与李飞跃,《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309
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发展(与潘士远、刘明兴,《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5卷第3期) 328
我国价格剪刀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计量实证(与余淼杰,《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348
新结构经济学与收入分配 373
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效率的关系(与刘培林,《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卷第2期) 373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与刘培林,《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403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与陈斌开,《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415
金融抑制、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与陈斌开,《世界经济》2012年第1期) 433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最优金融结构 457
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与孙希芳、姜烨,《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457
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与孙希芳,《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479
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与孙希芳,《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510
发展战略、经济结构与银行业结构——来自中国的经验(与姜烨,《管理世界》2006年第1期) 524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与章奇、刘明兴,《世界经济》2003年第1期) 549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与李永军,《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602
资本积累与最优银行结构(与徐高,《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7卷第2期) 624
新结构经济学与经济波动 643
“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643
“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与巫和懋、邢亦青,《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652
过度反应:中国经济“缩长”之解释(与龚刚,《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675
新结构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 703
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关于技术选择指数的测量与计算(Ⅰ)(与刘明兴、刘培林、章奇,内部未公开研究资料) 703
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关于技术选择指数的测量与计算(Ⅱ)(与殷伟、刘明兴、章奇,内部未公开研究资料) 742
后记 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