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1
二、药用植物学的定义、性质和研究内容 1
三、药用植物学的发展史和发展趋势 4
四、药用植物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6
五、学习药用植物学的方法 7
上篇 植物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11
第一章 根 11
第一节 根的形态及特性 11
第二节 根的类型 11
一、主根和侧根 11
二、定根和不定根 11
三、根系的类型 12
第三节 根的变态 13
一、贮藏根 13
二、支持根 14
三、气生根 14
四、攀援根 14
五、水生根 14
六、寄生根 14
第四节 根的生理功能 14
一、固着和支持作用 14
二、吸收、输导和贮藏作用 15
三、合成作用 15
四、分泌作用 15
第二章 茎 16
第一节 茎的形态特征与类型 16
一、茎的形态特征 16
二、茎的类型 18
第二节 茎的变态与类型 19
一、地上茎的变态 19
二、地下茎的变态 20
第三节 茎的生理功能 21
一、输导作用 21
二、支持作用 21
三、储藏作用 21
四、繁殖作用 22
第三章 叶 23
第一节 叶的组成与形态 23
一、叶的组成 23
二、叶的形态 25
第二节 叶片的分裂、单叶和复叶 29
一、叶片的分裂 29
二、单叶和复叶 30
第三节 叶序 31
一、互生 32
二、对生 32
三、轮生 32
四、簇生 32
第四节 异形叶性及叶的变态 33
一、异形叶性 33
二、叶的变态 33
第五节 叶的生理功能 35
一、光合作用 35
二、蒸腾作用 35
三、吸收作用 35
四、繁殖作用 36
第四章 花 37
第一节 花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37
一、花梗 37
二、花托 38
三、花被 38
四、雄蕊群 40
五、雌蕊群 42
第二节 花的类型 47
一、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47
二、重被花、重瓣花、单被花和无被花 47
三、两性花、单性花和无性花 48
四、辐射对称花、两侧对称花和不对称花 48
第三节 花程式和花图式 48
一花程式 48
二、花图式 49
第四节 花序 50
一、无限花序(总状花序类) 50
二、有限花序(聚伞花序类) 52
第五节 花的繁殖 53
一、花药的发育与花粉粒的形成 53
二、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57
第六节 花的生理功能 58
一、开花 58
二、传粉 58
三、受精 58
第五章 果实 60
第一节 果实的发育和结构 60
一、果实的发育 60
二、果实的结构 60
第二节 果实的类型 61
一、单果 61
二、聚合果 64
三、聚花果 65
第三节 果实的生理功能 66
第六章 种子 67
第一节 种子的形态特征 67
一、种子的形态 67
二、种子的结构 67
第二节 种子的类型 68
一、有胚乳种子 69
二、无胚乳种子 69
第三节 种子的生理功能 69
一、种子的萌发 70
二、种子的休眠 70
三、种子的寿命 70
中篇 药用植物分类 73
第七章 植物分类学概述 73
第一节 植物分类学的目的和任务 73
第二节 植物分类简史 73
一、人为分类系统 74
二、自然分类系统 74
第三节 植物分类的方法和系统 75
一、植物分类的方法 75
二、植物分类的系统 77
第四节 植物的分类单位 78
第五节 植物的命名 79
一、植物种的名称 80
二、植物种以下等级分类群的名称 80
三、学名的重新组合 80
四、植物命名的模式法和模式标本 81
第六节 植物分类检索表 81
一、定距检索表 81
二、平行检索表 82
三、连续平行检索表 82
第八章 藻类植物 84
第一节 藻类植物的概述 84
第二节 藻类植物的分类 85
一、蓝藻门 85
二、绿藻门 86
三、红藻门 88
四、褐藻门 90
第九章 真菌类植物 92
第一节 真菌类植物概述 92
第二节 真菌类植物分类 93
一、子囊菌亚门 94
二、担子菌亚门 97
三、半知菌亚门 102
第十章 地衣门 104
第一节 地衣植物概述 104
第二节 地衣植物分类 104
第十一章 苔藓植物门 108
第一节 苔藓植物概述 108
一、苔藓植物配子体的形态与结构 108
二、苔藓植物的有性生殖 108
三、苔藓植物胚的发育及孢子体的形态 109
第二节 苔藓植物分类 110
一、苔纲 110
二、藓纲 111
第十二章 蕨类植物门 113
第一节 蕨类植物概述 113
一、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13
二、蕨类植物的生境与分布 116
三、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 117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分类 117
一、松叶蕨亚门 117
1.松叶蕨科 118
二、石松亚门 118
2.石杉科 118
3.石松科 119
4.卷柏科 121
三、水韭亚门 122
四、楔叶亚门(木贼亚门) 123
5.木贼科 123
五、真蕨亚门 124
6.瓶尔小草科 124
7.紫萁科 125
8.海金沙科 126
9.蚌壳蕨科 126
10.凤尾蕨科 127
11.中国蕨科 127
12.乌毛蕨科 128
13.鳞毛蕨科 128
14.水龙骨科 129
15.槲蕨科 130
第十三章 裸子植物门 132
第一节 裸子植物概述 132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32
第二节 裸子植物的分类 133
一、苏铁纲 134
1.苏铁科 134
二、银杏纲 135
2.银杏科 135
三、松柏纲 136
3.松科 136
4.柏科 138
四、红豆杉纲(紫杉纲) 139
5.红豆杉科(紫杉科) 140
6.三尖杉科(粗榧科) 141
五、买麻藤纲(倪藤纲或盖子植物纲) 143
7.麻黄科 143
8.买麻藤利 144
第十四章 被子植物门 146
第一节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46
第二节 被子植物分类所依据的一般演化规律 147
第三节 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两大学派 148
一、恩格勒学派 148
二、毛茛学派 149
第四节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149
一、恩格勒系统 149
二、哈钦松系统 150
三、塔赫他间系统 150
四、克郎奎斯特系统 150
第五节 被子植物分类 151
一、双子叶植物纲 152
1.木兰目 152
(1)木兰科 152
2.樟目 152
(2)樟科 153
3.胡椒目 153
(3)金粟兰科 154
(4)三白草科 155
(5)胡椒科 156
4.马兜铃目 157
(6)马兜铃科 157
5.八角目 158
(7)八角科 158
(8)五味子科 159
6.睡莲目 160
(9)睡莲科 160
7.毛茛目 161
(10)毛茛科 162
(11)小檗科 166
(12)防己科 168
8.罂粟目 169
(13)罂粟科 169
9.杜仲目 170
(14)杜仲科 170
10.荨麻目 172
(15)桑科 172
11.石竹目 174
(16)石竹科 174
12.蓼目 176
(17)蓼科 176
13.五桠果目 180
(18)芍药科 181
14.锦葵目 182
(19)锦葵科 182
15.堇菜目 185
(20)堇菜科 185
(21)葫芦科 187
16.白花菜目 190
(22)十字花科 190
17.报春花目 194
(23)紫金牛科 194
(24)报春花科 195
18.蔷薇目 197
(25)蔷薇科 197
19.豆目 202
(26)含羞草科 203
(27)云实科(苏木科) 203
(28)蝶形花科 204
20.桃金娘目 208
(29)桃金娘科 208
21.山茱萸目 209
(30)山茱萸科 209
22.卫矛目 211
(31)卫矛科 211
(32)冬青科 211
23.大戟目 213
(33)大戟科 213
24.远志目 216
(34)远志科 216
25.无患子目 217
(35)芸香科 217
26.伞形目 221
(36)五加科 221
(37)伞形科 223
27.龙胆目 229
(38)马钱科 229
(39)龙胆科 230
(40)夹竹桃科 232
(41)萝藦科 236
28.茄目 240
(42)茄科 240
(43)旋花科 244
29.唇形目 246
(44)紫草科 246
(45)马鞭草科 247
(46)唇形科 250
30.玄参目 258
(47)木犀科 258
(48)玄参科 260
(49)爵床科 263
31.桔梗目 258
(50)桔梗科 265
32.茜草目 268
(51)茜草科 268
33.川续断目 271
(52)忍冬科 272
(53)败酱科 273
34.菊目 275
(54)菊科 275
二、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Liliopsida) 284
35.泽泻目 284
(55)泽泻科 285
36.槟榔目 286
(56)槟榔科 286
37.天南星目 287
(57)天南星科 287
38.莎草目 289
(58)沙草科 289
(59)禾本科 290
39.香蒲目 294
(60)香蒲科 294
40.姜目 294
(61)姜科 294
41.百合目 298
(62)百合科 298
(63)鸢尾科 304
(64)芦荟科 305
(65)龙舌兰科 306
(66)百部科 306
(67)菝契科 307
(68)薯蓣科 308
42.兰目 310
(69)兰科 310
下篇 植物 显微结构 317
第十五章 植物细胞 317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 318
一、原生质体 319
二、细胞后含物及生理活性物质 324
三、细胞壁 329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和死亡 332
一、植物细胞的分裂 332
二、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336
三、植物细胞的死亡 338
第十六章 植物的组织 340
第一节 植物组织的类型 340
一、分生组织 340
二、薄壁组织 343
三、保护组织 345
四、机械组织 351
五、输导组织 355
六、分泌组织 359
第二节 维管束及其类型 362
一、维管束的组成 362
二、维管束的类型 362
第十七章 植物器官的显微构造 365
第一节 根的显微构造 365
一、根尖的构造 365
二、根的初生构造 367
三、侧根的形成 370
四、根的次生构造 371
五、根的异常构造 374
第二节 茎的显微构造 376
一、茎尖的构造及其发展 376
二、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 376
三、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构造 378
四、单子叶植物茎和根茎的构造 384
五、裸子植物茎的构造 385
第三节 叶的显微构造 386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 387
二、单子叶植物禾本科叶的构造 389
三、落叶和离层 391
第四节 花的显微构造 391
一、花梗和花托的构造 391
二、花被片的构造 392
三、雄蕊的构造 392
第五节 果实和种子的显微构造 393
一、果皮的构造 393
二、种子的构造 394
第十八章 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及其应用 395
第一节 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 395
一、植物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 395
二、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 395
三、研究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的意义 396
第二节 药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 396
一、药用植物组织培养 396
二、药用植物细胞培养 400
三、花药培养 401
四、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 401
五、毛状根培养 402
六、药用植物的大规模快速无性繁殖 403
七、应用植物生物技术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 404
八、应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和生产药用成分 404
第三节 药用植物基因工程 405
一、植物基因工程概述 405
二、植物基因工程的策略 406
三、基因指纹图谱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407
四、药用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前景 408
附录一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 409
一、实习的目的及要求 409
二、实习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注意事项 409
三、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及鉴定 410
附录二 被子植物门分科检索表 414
参考文献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