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对话姿态 1
个人姿态与对话 1
自由与享用 5
札记:知识与人格 9
作家,还是公民? 20
思想的襁褓 25
人文精神:反抗的功能 29
我们的创造力哪里去了? 33
大师和我们 37
颠倒的宽容 40
第二辑 文学刻度 46
文学史的刻度与坐标 46
80年代:多义的启蒙 56
《冲突的文学》后记 66
分裂不可弥合——读《万物花开》 67
“本土”的歧义 76
传统与本土经验 83
快与慢,轻与重——读铁凝的《笨花》 95
笑声与阴影里的情节 104
地域与文学的音阶 113
第三辑 面具与幻象 117
面具之后 117
奇怪的逆反 123
电影与明星崇拜 129
包装的神话 131
《文明七巧板》后记 139
休闲的历史 141
历史与中国元素 145
《还珠格格》:快乐的幻象 152
反抗与白日梦 154
第四辑 时尚、神话与大众 158
泡沫文化 158
时尚与文学的趣味 164
论口号 172
神话的解析 178
文明的悖论 186
底层与大众文化 196
女性文学的明天 202
女性的反抗声音——读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 204
第五辑 各个角度 212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前言 212
大概念迷信 215
论文与专著 223
低调的乐观 227
批评的能力 230
文化动力、人文学科、解释体系 239
好作家,或者重要作家 246
拒绝投机 249
第六辑 理论症候 254
《文学理论新读本》后记 254
《文学理论》后记 256
理论的阅读障碍 258
诠释与历史语境 260
序《判断的历险》 268
《关系与结构》后记 271
研究方法、过度阐释与二元对立 273
文体的震撼 282
分类与自由 289
后记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