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6
第一编 建置沿革 29
第一章 沿革 29
第一节 历史纪略 29
第二节 建置 30
第三节 县名 30
第二章 政区 32
第一节 清代 32
第二节 民国 32
第三节 解放后 33
第三章 区乡(镇) 34
第一节 呷尔区 34
第二节 大河边区 37
第三节 三垭区 39
第四节 湾坝区 41
第二编 自然地理 43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43
第一节 地层 43
第二节 地质构造 45
第三节 地质与成矿 46
第四节 地貌 46
第二章 山脉 水系 49
第一节 山脉 49
第二节 水系 50
第三章 气候 52
第一节 垂直气候带 52
第二节 气温 地温 54
第三节 降水与蒸发 57
第四节 日照 季风 59
第四章 植被 动物 60
第一节 亚高山针叶林 60
第二节 针叶阔叶混交林 62
第三节 常绿阔叶林 63
第四节 灌丛草甸 64
第五节 动物 66
第五章 土壤 68
第一节 土壤形成及分布 68
第二节 自然土壤 70
第三节 农业土壤 72
第六章 自然灾害 75
第一节 灾害性天气 75
第二节 地震 泥石流 77
第三编 民族 79
第一章 民族构成及分布 79
第一节 民族构成 79
第二节 民族分布 80
第二章 藏族 82
第一节 源流 82
第二节 生活习俗 84
第三节 社会经济 90
第四节 语言文字 92
第五节 宗教 93
第三章 汉族 96
第一节 迁入 96
第二节 姓氏 97
第三节 生活习俗 97
第四节 社会经济 101
第五节 生产习俗 102
第六节 宗教信仰与传统观念 103
第七节 哥老会 104
第四章 彝族 105
第一节 迁入 105
第二节 家支 106
第三节 生活习俗 110
第四节 社会经济 117
第五节 宗教信仰 123
第六节 语言文字 125
第五章 民族关系 126
第一节 解放前 126
第二节 解放后 128
第四编 人口 131
第一章 人口状况 131
第一节 数量 131
第二节 分布 132
第三节 结构 134
第二章 人口管理 145
第一节 户政 145
第二节 统计 146
第三章 计划生育 147
第一节 工作概况 147
第二节 政策 措施 149
第五编 综合经济管理 152
第一章 概况 152
第一节 民国时期 152
第二节 解放后 152
第二章 计划管理 153
第一节 计划 153
第二节 统计 155
第三节 基本建设 157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159
第一节 集市贸易 160
第二节 工商登记 160
第三节 经济合同 160
第四节 标准计量 161
第四章 审计监督 162
第六编 农业 163
第一章 耕地 163
第一节 垦殖概略 163
第二节 耕地特点 164
第三节 农田基本建设 164
第二章 体制变革 166
第一节 民主改革 166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 167
第三节 人民公社 168
第四节 联产承包 168
第三章 种植业 169
第一节 粮食生产 169
第二节 作物类别 172
第三节 耕作制 174
第四节 农技农艺 175
第五节 农业机具 179
第六节 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 181
第四章 畜牧业 18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82
第二节 饲草饲料 186
第三节 家畜防疫 188
第四节 家禽家畜改良 190
第五章 多种经营 194
第一节 野生资源采集 194
第二节 养殖 195
第三节 工副业 195
第四节 乡镇劳务组织 196
第六章 经营管理及效益 197
第一节 经营管理 197
第二节 效益 199
第七编 林业 202
第一章 木材林 202
第一节 森林分布 202
第二节 资源概要 203
第三节 主要树种 206
第二章 经济林 208
第一节 花椒 208
第二节 果树 211
第三节 茶 212
第四节 其他 213
第三章 植树造林 215
第一节 采种 育苗 215
第二节 造林 216
第三节 迹地更新 217
第四章 林政管理 218
第一节 机构及工作概况 218
第二节 划定山林权属 218
第三节 育林 219
第四节 采伐管理 219
第五节 狩猎管理 220
第五章 森林保护 221
第一节 森林火灾及防护 221
第二节 病虫害及防治 222
第八编 工业 224
第一章 发展进程 224
第二章 森林工业 225
第一节 资源 225
第二节 开发 228
第三章 采矿业 230
第一节 资源 230
第二节 开发 233
第四章 其他工业 236
第一节 电力 236
第二节 建材 237
第三节 机具加工修配 238
第四节 缝纫 238
第五节 造纸 239
第六节 制茶 239
第七节 自来水供应 240
第八节 非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 240
第九编 交通 邮电 242
第一章 交通 242
第一节 驿道 242
第二节 公路 243
第三节 桥梁 245
第二章 运输 245
第一节 人力畜力运输 245
第二节 公路运输 246
第三章 交通管理 248
第一节 路桥养护 248
第二节 交通监理 249
第四章 邮电 24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49
第二节 邮政 250
第三节 电信 251
第十编 城乡建设 254
第一章 县城 254
第一节 街道 254
第二节 街房 255
第三节 集市 256
第四节 公用事业 257
第二章 乡村 258
第一节 乡镇 258
第二节 农村 259
第三章 建筑业 260
第一节 建筑设计 260
第二节 建筑技术 261
第三节 建筑队伍 261
第四节 建材生产 262
第四章 管理 263
第一节 房产管理 263
第二节 建设管理 263
第三节 建设规划 264
第四节 施工监督 264
第五节 投资效益 265
第十一编 商业 267
第一章 体制 267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267
第二节 流通渠道 270
第三节 网点分布 271
第二章 商品购销 273
第一节 粮油 273
第二节 生产资料 279
第三节 日用工业品 281
第四节 土特产品 284
第五节 副食品 286
第三章 饮食服务业 290
第一节 饮食业 290
第二节 服务业 291
第四章 管理 291
第一节 机构 291
第二节 民贸政策 292
第三节 计划管理 293
第四节 企业经营 295
第十二编 财税 297
第一章 管理 29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97
第二节 财政体制 298
第二章 财政收支 299
第一节 财政收入 299
第二节 财政支出 302
第三章 赋税 305
第一节 农业税(田赋) 305
第二节 工商税收 308
第四章 债券 313
第十三编 金融 315
第一章 机构 315
第二章 货币 316
第一节 货币流通 316
第二节 现金管理 318
第三节 结算 319
第三章 信贷 319
第一节 农业贷款 319
第二节 工商业贷款 321
第三节 基本建设贷款 321
第四节 其他贷款 322
第四章 存储 323
第一节 存款 323
第二节 储蓄 324
第五章 基建拨款及代理业务 326
第一节 基建拨款 326
第二节 代理地方金库 327
第三节 代收债券 327
第十四编 党派群团 328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328
第一节 地方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328
第二节 党代会 332
第三节 县委会 333
第四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 338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339
第一节 基层组织 339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340
第三节 县党部 340
第四节 主要活动 341
第三章 群众团体 341
第一节 工人组织 341
第二节 农民组织 342
第三节 妇女组织 343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345
第十五编 政权 政协 349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349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 349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350
第三节 人大常委会 353
附录 县参议会 354
第二章 政府 355
第一节 民国时期 355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 355
第三章 政协 361
第十六编 政法 366
第一章 机构 366
第一节 民国 366
第二节 解放后 366
第二章 公安 367
第一节 治安管理 367
第二节 侦查 371
第三节 预审 372
第四节 看守 372
第五节 监改 帮教 372
第六节 消防 373
第七节 禁烟 374
第三章 检察 375
第一节 刑事检察 375
第二节 法纪检察 376
第三节 经济检察 376
第四章 审判 377
第一节 民事调解与审判 377
第二节 刑事审判 378
第三节 经济审判 379
第四节 申诉复查 379
第五章 司法行政 380
第一节 法制宣传 380
第二节 法律顾问及公证工作 380
第十七编 军事 381
第一章 军事组织 381
第一节 民国时期军事组织 381
第二节 解放后军事组织 382
第二章 兵役 383
第三章 民兵 384
第一节 组建 384
第二节 训练 385
第三节 重要活动 386
第四章 兵事纪要 387
第一节 抗击“夹坝”骚扰 387
第二节 三平奴隶主武装骚乱 388
第三节 “坐质夷”自杀风波 390
第四节 平叛 391
第十八编 民政 394
第一章 机构 394
第二章 地方选举 395
第三章 优抚 396
第一节 抚恤 397
第二节 优待 398
第四章 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399
第五章 社会救济 399
第一节 救灾赈荒 399
第二节 安置娃子 400
第三节 扶贫扶优 400
第六章 社会福利 401
第一节 五保户供养 401
第二节 举办麻风病员疗养村 401
第三节 其他社会困难补助 402
第七章 婚姻改革 403
第一节 宣传贯彻婚姻法 403
第二节 婚姻登记 403
第八章 地名普查 404
第十九编 劳动人事 405
第一章 干部 405
第一节 干部状况 405
第二节 干部管理 407
第三节 干部制度 413
第四节 内地干部的支援与内调 414
第二章 工人 415
第一节 工人状况 415
第二节 用工形式 416
第三节 劳动管理 417
第三章 劳动就业 417
第一节 安置城镇待业青年 417
第二节 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418
第三节 安置复员退伍军人 418
第四节 接收安置技工校毕业生 419
第五节 举办劳动服务公司 419
第四章 职工收入 419
第一节 工资 419
第二节 奖金 423
第三节 津贴 423
第五章 劳保福利 425
第一节 安全生产 425
第二节 劳动保护 426
第三节 离休、退休、退职 426
第四节 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保险 428
第五节 公费医疗 429
第六节 假期待遇 429
第七节 死亡待遇 430
第八节 其他福利 431
第二十编 教育 436
第一章 发展进程 436
第二章 教育行政 439
第一节 行政机构 439
第二节 招生工作 440
第三节 学校管理 442
第四节 教育经费 443
第五节 勤工俭学 444
第三章 教师 445
第一节 来源 445
第二节 培训 446
第三节 工资福利 447
第四节 社会地位 447
第四章 小学教育 448
第一节 学制 448
第二节 课程设置 449
第三节 学生 453
第四节 重点小学 455
第五节 寄宿制 455
第五章 中学教育 456
第一节 学制 456
第二节 课程设置 456
第三节 学生 458
第四节 重点中学 459
第六章 其他教育 460
第一节 幼儿教育 460
第二节 工农业余教育 461
第三节 私塾 462
第二十一编 文化 463
第一章 文化艺术 463
第一节 群众文化 463
第二节 民间歌谣 464
第三节 民间故事 472
第四节 舞蹈 475
第二章 广播 电视 电影 476
第一节 广播 476
第二节 电视 477
第三节 电影 477
第三章 图书 479
第一节 发行 479
第二节 阅览 480
第四章 档案 480
第一节 管理 481
第二节 维护 利用 482
第二十二编 体育 483
第一章 发展概况 483
第二章 传统体育 484
第一节 摔跤 484
第二节 赛马 485
第三章 学校体育 485
第一节 体育教学 485
第二节 学生篮球、田径赛 486
第四章 社会体育 487
第一节 城乡体育 487
第二节 省、州比赛 488
第五章 业余体训 488
第一节 培训 488
第二节 成果 489
第二十三编 医药卫生 490
第一章 概况 490
第二章 机构 491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491
第二节 医疗卫生机构 491
第三节 医疗制度 492
第三章 防疫 493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493
第二节 麻风病防治 495
第三节 疾病调查 495
第四节 环境与食品卫生 496
第四章 医药 498
第一节 西医 498
第二节 中医 499
第三节 医学教育 501
第五章 妇幼保健 501
第一节 接生 501
第二节 妇女保健 502
第三节 儿童保健 503
第二十四编 人物 504
第一章 人物传略 504
第二章 烈士英名录 517
附录 520
清代设置九龙土百户史料 520
傅蒿炑示谕康定百姓明正土司改流设置府县 521
改土归流章程 522
1956年春耕前民主改革工作的具体安排 522
九龙县民主改革委员会组成名单 527
九龙县彝区民主改革补充办法(草案) 527
九龙县彝区民主改革划分农村阶级成分补充办法(草案) 531
九龙县彝区民主改革委员会名单 532
编后 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