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3
一、问题的提出 3
二、晚清的历史划分与本文的时限(1810—1911) 5
三、帖学与帖学观的界定 6
四、近百年来晚清帖学研究状况综述 10
五、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六、研究方法 14
上篇 帖学经典与晚清帖学观念 19
第一章 经典的固守与变异——以《淳化阁帖》与《兰亭序》为中心 19
第一节 晚清《阁帖》题跋与帖学观念的演变 19
一、“虚和朗润”与“雄厚”:嘉庆、道光年间《阁帖》题跋 19
二、碑学的介入与帖学的反拨:咸丰至宣统年间的《阁帖》题跋 30
第二节晚清《兰亭序》题跋与帖学观念的演变 40
一、“神物”与“北法为骨”:嘉、道年间的《兰亭序》题跋 41
二、“娟秀清朗”与“八分气度”:咸丰、同治年间的《兰亭序》题跋 51
三、收藏之风与碑法临《兰亭》:光绪、宣统年间的《兰亭序》题跋 59
第二章 观念的碰撞——以历代帖学经典书家为中心 67
第一节 纯粹的帖学中心观念:郭尚先关于帖学经典书家的讨论 68
一、骖鸾驾鹤、天花飞空:王羲之书法意象论 69
二、萧散虚婉:王献之书法风格及技法论 74
三、袭取晋韵、内?嫡嫡传:虞世南书迹与技法论 77
四、离纸一寸、入木七分:褚遂良书法风格与技法论 79
五、遒婉:颜真卿书法风格来源及其特征论 83
六、宋四家优劣论 87
七、圆畅凝厚、淡雅得韵:赵孟頫风格特征论 90
八、具大神通,复得大自在:董其昌书法渊源、气韵与技法论 92
第二节 碑帖观念的碰撞:吴德旋与包世臣帖学论的异同 96
一、观念的碰撞:“阳湖-桐城”交游圈中关于帖学的讨论 96
二、吴德旋与《初月楼论书随笔》 105
1.《初月楼论书随笔》完稿时间考 106
2.吴德旋帖学观念:扬董抑赵,取径唐人,崇尚晋韵 110
第三节 碑帖观念的糅合:何绍基帖学论 115
一、南北书派之区别与王羲之南派兼北派论 115
二、推崇唐碑 119
1.“一代之右军”:欧阳询北派兼南派 120
2.唐人书易北碑法,惟有平原吾所师:师法颜真卿 122
3.并驾欧颜,比肩山阴:李北海书法论 126
三、“宋人以行草破楷法”与苏、黄、米三家论 128
四、何绍基交游及同治中兴名臣书法 130
第四节 碑眼看帖:康有为帖学论 136
一、变法——康氏帖学观的指导思想 136
二、碑眼看帖:二王取资汉魏 139
三、康有为笔下的晚清帖学 143
1.刻帖日坏·帖学大坏 143
2.康有为笔下的干禄体与晚清帖学时代特征 146
下篇 晚清刻帖 155
第三章 晚清刻帖的地域性:以广东地区为例 155
第一节 南海叶梦龙、叶应旸父子所刻四部丛帖 156
第二节 南海吴荣光《筠清馆帖》等三帖 160
第三节 番禺潘正炜《听帆楼集帖》 163
第四节 番禺潘仕成历时37年所刻《海山仙馆丛帖》 165
第五节 伍氏、孔氏及其他刻帖家 169
第四章 晚清丛帖中的帖学名家书迹 174
一、晚清丛帖中的二王书迹 174
二、咸丰至光绪间颜真卿《忠义堂帖》的三次翻刻 175
三、宋四家书迹的刊刻 176
1.《观海堂苏帖》、《东坡苏公帖》与《景苏园帖》 176
2.《英光堂帖》与《群玉堂米帖》的重刻 178
3.《福州帖》与《黄文节公法书石刻》 180
四、晚清赵孟頫书迹的刊刻 182
五、《如兰馆帖》与董其昌书迹的刊刻 184
第五章 晚清帖学书家与刻帖 186
第一节 钱泳及其刻帖观 186
一、钱泳刻帖观 186
二、钱泳帖派书迹的刊刻 189
第二节 成亲王永瑆书迹的刊刻 194
第三节 梁同书与刘墉、英和、姚元之书迹的刊刻 198
一、梁同书书迹的刊刻 198
二、《曙海楼帖》与丛帖中的刘墉书迹 200
三、英和、姚元之师生与《萃英室石刻》 202
第四节 铁保、包世臣、林则徐与刻帖 203
一、铁保《人帖》与《惟清斋手临各家法帖》 203
二、包世臣《小倦游阁法帖》 205
三、林则徐《林文忠公手札》 206
结论 211
结论 211
参考文献 215
附录A:晚清帖学年表(1800—1911) 228
附录B:晚清刻帖一览表 244
附录C:北京图书馆藏晚清墓志一览表 258
致谢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