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回顾与前瞻 1
矛盾融合 承传创新——论中国哲学、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 23
论儒家人文思想的历史地位 36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 45
道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61
老子政治哲学的矛盾两重性与道家思想的历史作用 72
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儒法互补问题 88
慧能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98
论儒佛人生观的矛盾与交融——兼评柳宗元“统合儒释”论 103
是吸取宗教的哲理,还是儒学的宗教化 112
朱熹理学的历史命运与陈献章的思想关系 127
东莞哲学的不同流派——林光、陈建思想述略 139
矛盾调合 扬弃承传——朱、陆思想对海瑞影响的个案研究 144
李贽思想非“离经叛道”说 150
略论王船山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154
论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的历史地位 157
从理欲论看戴震思想在儒家中的历史地位 166
“命”与“分”——从清代小说的几个事例看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影响 177
在因果报应说的背后——读《阅微草堂笔记》札记 189
暴力与性虐待——从《金瓶梅》谈起 199
对传统道德别开生面的批评——对宋恕“酷刑迫娼”论的联想与现代思考 204
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纲领口号看劳动人民思想的两重性 217
中国近代社会往何处去——对中国社会现代化途径和方法问题的商讨 224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走向共和》电视剧中几个人物谈起 233
爱国主义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237
民族气节 家国情怀——岭南文化剪影漫议 245
鸦片战争时期岭南人士的爱国情怀 255
从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中看龚(自珍)、林(则徐)、魏(源)思想的历史地位 265
对洪秀全太平天国历史定位的商讨 274
托古改制与变法维新——读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兼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特点 287
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解放潮流——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296
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的慈禧 303
对近代中国“爱国主义”问题的剖析——兼论丘逢甲爱国思想的定位问题 310
东莞人民抗日援台运动 318
孙中山的国情观 320
辛亥革命前后(1900—1920)的东莞 327
爱国心声何所寄?内忧外患总关情——读《蒹葭楼诗》志感 334
民族气节 家国情怀——略论陈垣人生价值观的心路历程 338
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思想影响 347
“对外开放”问题的历史反思——学习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体会 355
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民族凝聚力的促进作用 365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道德遗产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 371
从宗教社会功能的演变看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发挥宗教的积极性 379
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走向 390
“全球化”与老子思想的当今价值 399
对儒学当代发展问题的思考 406
儒学在当代的推陈出新 414
中国民族文化向何处去——兼论多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422
后记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