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第一节 实效性问题:排斥主体理性的道德教育 2
第二节 关键词分析:道德理性与道德判断 7
一、道德理性 7
二、道德判断 14
三、道德判断:形成道德理性的功能意义 22
第三节 研究假设:道德理性的三层次与道德判断的四范式 24
一、道德理性的三层次 24
二、道德判断的四范式 29
三、研究假设与方法论说明 34
第四节 研究现状:作为道德教育的道德判断 35
一、道德判断的伦理学研究 36
二、道德判断的教育学研究 38
第一章 道德的自然判断与教育 44
第一节 道德自然:道德的终极存在 44
一、“道德自然”的“自然”概念 44
二、自然何以成为道德自然 48
三、自然如何成为道德自然 52
第二节 “知天命”“为君子”:孔子的道德自然判断与教育 57
一、西周的道德自然判断与教育 58
二、孔子“知天命”的道德自然判断 63
三、孔子道德自然的教育特点 66
第三节 “三纲可求于天”:董仲舒的道德自然判断与教育 71
一、“天”:道德自然的存在判断 72
二、“天道”:道德自然的途径判断 74
三、董仲舒道德自然的教育特点 78
第四节 “穷天理,明人伦”:朱熹的道德自然判断与教育 81
一、从“天”到“理”的自然转换 81
二、“天理”的自然存在判断 84
三、“人伦”的自然可能判断 86
四、格物穷理与道德理性的养成 89
第五节 “宗天演”“阐人伦”:严复的道德自然判断与教育 91
一、“人伦”之“天理”判断的坍塌 92
二、“宗天演阐人伦”的道德自然判断 96
三、归纳求知法与道德理性的形成 101
本章小结 104
第二章 道德的原则判断与教育 108
第一节 道德:配享美好生活的原则要求 108
一、个体与群体的美好生活 109
二、道德:配享美好生活的原则要求 112
第二节 “仁”德“君子”:孔子的道德原则判断与教育 116
一、“安”:孔子“求仁”的缘由判断 116
二、“仁”:“君子”的道德原则判断 120
三、君子德性与道德理性的教育 126
第三节 “循三纲”“可谓善”:董仲舒的道德原则判断与教育 130
一、历史对接:用“纲”(系统)解读道德 131
二、问题梳解:“纲”表述道德的系统特征 134
三、“三纲”教化:性情紧张与仁义理性 138
第四节 “性即天理”:朱熹的道德原则判断与教育 141
一、“天理”:原则判断的抽象与实现 143
二、“天理”:原则判断的人伦与人性 146
三、“理”性养成与醇儒人格 149
第五节 “必以约为之基”:严复的道德原则判断与教育 152
一、灾国难民与“特操”德性 152
二、“特操”德性与“契约”原则判断 155
三、“新民德”的德性解释与道德教育 163
本章小结 165
第三章 道德的实践判断与教育 170
第一节 群际生活:道德实践判断的基点 170
一、道德实践的复杂性 171
二、道德实践的群际特征 173
三、道德实践判断的群际选择 181
第二节 “君子义以为质”:孔子的道德实践判断与教育 184
一、“义”:道德的实践判断 185
二、“义”:以“利”为内容的实践判断 191
三、“义”的道德理性与教育 194
第三节 “有经有权”:董仲舒的道德实践判断与教育 197
一、从“权”:生命共同体的道德诉求 197
二、“三纲”之“道”:从“权”判断的道德依据 200
三、从“权”的道德理性与教育 204
第四节 “天理之所宜”:朱熹的道德实践判断与教育 207
一、情是性之用:“义”判断的心理机制 208
二、理欲还是公私:“义”的实践判断对象 212
三、“理”性发展与道德教育 215
第五节 “善恶之辨”:严复的道德实践判断与教育 218
一、国群内契约伦理的辨明 219
二、国群间契约伦理的辨明 222
三、有机共同体与契约伦理的辨明 225
四、国民自治与公共理性的习得 227
本章小结 229
结论 234
一、道德理性要求道德正位的道德教育 235
二、道德判断坚持道德相对的道德教育 246
三、道德教育应成为公共理性的教育 253
参考文献 262
后记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