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经济管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当代中国的经济管理》编辑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7801708458
  • 页数:522 页
图书介绍:《当代中国》丛书是由国家统一部署,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条战线的力量完成的鸿篇巨制,这本纪念册就是以浓缩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再现了丛书的编撰、出版、发行过程。纪念册由盛世修史、巨大关怀、万人著书、国史瑰宝、薪火传扬五部分组成。

第一编 中国经济管理的历史发展 3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形成和创建时期(一九四八——一九五六年) 3

第一节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基础上起步 3

一、旧中国的经济遗产 3

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工作 7

三、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10

第二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管理 12

一、没收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 12

二、打击投机资本,逐步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 13

三、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管理 16

四、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17

五、抓紧时机进行重点建设 20

六、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的形成 22

第三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经济管理 25

一、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6

二、实行粮棉油等的统购统销 30

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1

四、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 33

五、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系 34

第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探索时期(一九五七——一九六五年) 38

第一节 探索的开始 3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41

一、在全国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42

二、在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45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经济管理的影响 47

第三节 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49

一、继续做好经济调整工作 52

二、整顿企业管理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53

三、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 54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探索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 56

第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遭到严重破坏和挫折的时期(一九六六——一九七八年) 58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管理的严重破坏 58

一、经济管理组织体系的瘫痪和瓦解 59

二、经济管理思想和方针政策的混乱 60

三、经济管理体制的破坏 62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中围绕经济管理进行的斗争 63

一、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期 64

二、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期 66

第三节 粉碎“四人帮”后两年的曲折道路 69

一、经济管理工作的恢复和整顿 69

二、“左”倾错误的继续 73

第四章 开创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新局面的时期(一九七八——一九八四年) 75

第一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任务 75

一、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76

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 76

三、进行经济管理的改革,加快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78

第二节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80

一、一九七九年调整经济方针的提出 80

二、一九八一年对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 82

第三节 党的十二大要求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86

一、整顿和加强经济管理 87

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90

三、对经济体制进行初步改革 94

第四节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制订了全面改革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纲领 101

第二编 中国经济管理的现状剖析 109

第五章 中国经济管理的概貌 109

第一节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光辉成就 110

一、国民经济的发展 111

二、社会再生产能力的加强 111

三、生产力布局的改善 114

四、产业结构的变化 115

五、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 118

第二节 中国经济管理的组织体系 119

一、国务院经济管理的组织体系 120

二、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组织机构 125

第三节 中国经济管理机构的性质和功能 125

第六章 农业经济管理 129

第一节 农业经济管理的组织体系 129

一、农村经济的行政管理组织 130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基层组织 131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2

四、国营农场经营管理的改革 133

第二节 农业计划管理与经济调节手段 135

第三节 农业的专业化与商品化 138

一、多种经营的发展 138

二、农村经济的协作和联合 139

三、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140

第四节 农业的现代化和新技术推广 141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概况 141

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142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政策 143

第七章 工业经济管理 145

第一节 工业经济管理的组织体系 145

第二节 工业经济管理的指导思想 148

第三节 工业经济的计划管理 150

一、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范围 151

二、实行多种形式的计划承包责任制 152

第四节 对工业进行改组联合 153

一、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对工业进行改组联合 153

二、工业企业改组联合的基本形式和类型 154

第八章 交通运输业的经济管理 158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的管理体系 158

一、集中领导下的分级管理体制 158

二、分散经营的管理体制 160

第二节 改进交通运输管理的主要措施 161

一、加强计划管理和统筹规划 161

二、制订稳定的技术政策 162

三、改善运输结构,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163

四、迅速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165

五、提高外贸物资运输能力 166

六、大力组织联运,积极推行集装和散装运输 166

第三节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改革 168

一、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 168

二、改革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 168

三、改变独家经营的方式 169

四、改革交通运输价格体系 170

五、改革国际海洋运输管理 170

六、改革民航系统的管理体制 171

第九章 通信业经济管理 172

第一节 通信业管理组织的演变 174

一、中国的通信管理体制 174

二、邮电通信管理体制的演变 176

第二节 改革通信业的管理 178

第十章 基本建设经济管理 180

第一节 基本建设的宏观经济管理 181

第二节 基本建设的项目管理 183

一、项目决策和规划阶段的管理 183

二、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 185

第三节 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现状和改革 187

一、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现状 187

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 190

第四节 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的管理 194

一、基本建设投资效益指标 194

二、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的对策 195

第十一章 建筑业经济管理 198

第一节 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概况 199

一、灿烂的古代建筑史 199

二、建筑业的复兴和崛起 199

第二节 建筑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201

第三节 建筑业的管理 202

一、计划管理 203

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 204

三、建筑产品价格的制订 206

四、建筑物资和资金管理 206

五、建筑用工制度 207

第十二章 商业经济管理 208

第一节 中国商业经济的管理体系 210

一、行政管理系统 210

二、经营管理系统 212

三、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214

第二节 农副业产品的购销和管理 217

一、农副业产品统购包销的历史 217

二、逐步取消对农产品的统购包销 218

三、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活跃农副业产品市场 219

第三节 日用工业品的购销和管理 221

一、封闭式、单渠道、多环节的批发体系的弊端 221

二、工业日用品购销形式的初步改革 221

三、重庆市工业品贸易中心的试验 223

第四节 搞活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 224

一、大、中型商业企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225

二、供销合作社改官办为民办 225

三、把小店放开放活 227

第十三章 物资流通管理 230

第一节 物资管理的组织体系 231

第二节 物资的计划管理 233

一、物资的分类管理 233

二、物资的综合平衡 235

三、指令性物资分配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236

四、地区物资协作 237

五、生产企业产品自销活动 238

第三节 购销关系的建立和实物流通的组织 238

一、购销关系的建立 238

二、实物流通的组织 242

第十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247

第一节 市场管理 248

一、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 248

二、对市场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 249

三、保护合法经营,制止违法活动 254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254

一、企业登记的法律意义 254

二、厉行企业登记管理的监督和检查 255

三、对外资企业进行登记管理 255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256

一、推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合同制 256

二、加强经济合同的管理和监督 257

三、对经济合同纠纷的调解和仲裁 257

第四节 商标管理 258

一、《商标法》的颁布和实施 258

二、商标注册和商标专用权 259

三、商标的统一注册和分级管理 260

第五节 广告管理 260

一、发挥社会主义广告的媒介作用 260

二、对广告经营单位的管理 261

三、严格监督管理广告宣传的内容 262

第六节 对个体经济的扶持和管理 262

一、建国以来个体经济的消长 262

二、扶持个体经济的措施 263

三、对个体工商业者进行必要的教育、监督和检查 264

第十五章 财政金融管理 266

第一节 财政金融管理的组织体系 266

一、财政管理的组织体系 266

二、金融管理的组织体系 267

第二节 财政金融管理的发展和改革 268

第三节 财政业务管理 274

一、预算管理 274

二、税收管理 275

三、企业财务管理 279

第四节 金融业务管理 282

一、货币管理 282

二、现金管理 283

三、信贷管理 283

四、利率管理 286

五、结算管理 286

六、保险管理 286

第五节 国际金融和信托投资管理 287

一、国际金融管理 288

二、信托投资管理 289

第六节 财政、信贷监督和审计监督 290

一、财政监督 290

二、信贷结算监督 291

三、审计监督 292

第十六章 劳动工资管理 293

第一节 劳动工资管理的组织 293

第二节 劳动力管理 295

一、劳动就业 296

二、职工的招收、调配和用工制度 297

三、企业定员和劳动定额管理 299

四、职业技术培训 299

第三节 职工工资和保险、福利 300

一、工资制度 300

二、职工劳动保险 302

三、职工福利 304

第四节 职工的劳动保护 304

第十七章 地区经济管理 306

第一节 发挥城市中心作用和建立经济区 306

一、中国城市的状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06

二、关于市管县的改革 307

三、大型城市——重庆市的经济管理改革 308

四、建立经济区的改革 309

第二节 经济特区及其管理 312

一、经济特区的由来和发展 312

二、经济特区的法规 314

三、经济特区的管理 315

第三节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317

第四节 积极发展小城镇 319

一、中国小城镇的发展概况 319

二、小城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20

第十八章 物价管理 323

第一节 物价管理概况 323

第二节 物价管理的组织体系 325

一、物价管理机构的设置 325

二、物价管理权限的划分 326

第三节 物价管理的基本形式 327

第四节 价格的监督和检查 331

第五节 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 332

一、中国原有的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合理的状况 332

二、价格改革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原则 333

第十九章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336

第一节 对外贸易 336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 336

二、对外贸易的管理体系 338

三、对外贸易的经营 342

四、对外贸易的管理体制 345

第二节 利用外资、引进技术 347

一、发展概况和效果 347

二、利用外资的政策和原则 349

三、管理体系及管理办法 351

第三节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352

一、对外援助合作的发展概况 352

二、对外援助工作的管理和原则 353

三、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354

第二十章 技术管理 355

第一节 技术管理的发展过程 355

第二节 技术管理的体系 356

一、决策系统 356

二、执行系统 357

三、调节系统 357

四、信息系统 358

第三节 质量管理 358

一、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检验机构 358

二、质量管理体系 359

第四节 设备管理 360

一、设备管理发展的概况 360

二、设备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361

第五节 标准化管理 362

一、标准化工作的回顾 362

二、标准化的管理机构和标准分级管理 363

三、积极推进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364

四、研究和制订现代化管理标准 364

第六节 计量管理 365

一、计量管理系统 366

二、量值传递系统 366

三、计量科研概况 367

第七节 专利管理 368

一、国家专利制度的建设 368

二、专利权的归属 368

三、专利法的保护对象 370

四、专利的“三性” 370

五、发挥专利文献的作用 371

第二十一章 环境管理 372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的今昔 372

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的初创和发展 374

第三节 中国环境管理的手段 376

一、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376

二、环境保护的计划指导和行政干预 378

三、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380

四、加强环境监测,普及、提高环保科学技术 381

第二十二章 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383

第一节 中国经济法制的沿革 383

第二节 加强经济立法 385

第三节 建立严格的执法制度 388

第四节 加强经济司法 391

第三编 中国经济管理的经验探讨 397

第二十三章 经济管理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397

第一节 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397

一、讲求经济效益必须同时兼顾三个方面 399

二、中国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很大 399

三、新时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特点和要求 401

第二节 提高经济效益要坚持六个统一 402

一、坚持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03

二、坚持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 404

三、坚持生产和流通的统一 405

四、坚持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407

五、坚持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统一 408

六、坚持增产和节约的统一 409

第二十四章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10

第一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10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41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上的区别 417

第二十五章 运用价值规律,改进计划管理 419

第一节 中国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体系 419

一、计划机构 420

二、计划体系 421

第二节 改进计划管理体制 422

一、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 422

二、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 423

三、适当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 424

第三节 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425

一、经济杠杆是计划管理的重要工具 425

二、在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425

第四节 改进计划工作方法,提高计划的科学性 428

第二十六章 坚持所有权同经营权适当分开,增强企业的活力 431

第一节 所有权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 431

第二节 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433

第三节 增强企业活力要正确处理两方面的关系 434

一、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 434

二、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 435

三、逐步把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挂起钩来 437

第二十七章 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 438

第一节 政企职责分开是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职能的关键 438

第二节 改革经济管理机构,实现政企职责分开 442

第二十八章 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企业领导制度 445

第一节 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发展 445

一、一九五○至一九五二年前后的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制以及“一长制” 446

二、一九五六至一九六六年及一九七六年以后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 447

三、一九八○年以后逐步试行厂长负责制 449

第二节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领导制度 451

一、厂长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工作统一指挥、全面负责 451

二、加强职工对企业的民主管理 454

三、企业党组织对生产行政工作起保证监督作用 457

四、正确处理党组织、企业行政和工会的关系 458

第二十九章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 461

第一节 提高企业素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461

第二节 全面整顿企业是提高企业素质的基础 463

第三节 在企业内部建立经济责任制是提高企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465

第四节 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进一步提高企业素质 469

一、加快管理现代化的步伐,实现企业素质的新转变 469

二、从实际出发,探索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途径 470

第三十章 改进和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473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473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况 473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 474

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 476

第二节 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477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法 477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和新经验 478

三、加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479

第三节 努力实现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 480

第三十一章 开发智力,培养人才 484

第一节 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 484

一、开发智力、培养人才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485

二、提高中国职工队伍素质的紧迫性 486

第二节 教育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基础 487

一、改进学校教育,使教育结构趋于合理化 488

二、发展职工教育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489

第三节 改革人才管理体制,促进智力开发,加速培养人才 493

一、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493

二、积极改革干部教育和职工教育体制 495

三、改善人才的组织管理 495

四、大胆起用一代新人 497

第三十二章 大力推进技术进步 499

第一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99

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500

二、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迫切需要 501

第二节 中国技术进步的成就和面临的任务 502

一、中国三十五年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502

二、中国技术进步的现状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 504

三、中国技术进步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原则 505

四、采取正确的技术进步的政策和措施 508

第三节 总结经验,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步伐 510

一、积极探索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新模式 510

二、处理好技术引进中的几个关系 512

彩色插图目录 519

后记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