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研究对象、目的、意义及方法 1
1.1研究对象: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流浪乞讨人员) 1
1.1.1弱势群体的界定和规模 1
1.1.2流动人口中弱势群体的成因和构成 2
1.2本书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4
1.2.1“流浪、乞讨人员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4
1.2.2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及本书的目标 5
1.2.3若干关键概念的界定 9
1.2.4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1
1.2.5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4
1.2.6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5
第2章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流浪乞讨人员)的历史 17
2.1流浪、乞讨现象的产生根源和主要特征 17
2.2我国历史上对于流浪乞讨问题的主要政策 19
2.3新中国成立后的流浪乞讨现象 21
第3章 转型时期我国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状况——以北京为例 23
3.1流浪乞讨人员的性别构成 23
3.2流浪乞讨人员的年龄构成及健康状况 23
3.3流浪乞讨人员的城乡构成 25
3.4流浪乞讨人员的文化构成 26
3.5流浪乞讨人员的职业构成 27
第4章 转型时期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形成的原因 29
4.1关于流浪乞讨现象形成的理论述评 29
4.1.1贫困论 29
4.1.2社会结构论 30
4.1.3文化传统论 30
4.1.4利益驱动论 32
4.1.5社会转型论 32
4.1.6板块结构论 33
4.1.7综合因素论 33
4.2流浪乞讨问题研究的社会问题和社会转型视角 34
4.2.1研究视角 34
4.2.2基本理论假设 38
4.2.3研究思路 39
4.3流浪乞讨现象形成的基本因素分析 39
4.3.1宏观因素分析 41
4.3.2微观因素分析 45
4.4社会转型与流浪乞讨 57
4.4.1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 59
4.4.2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60
4.4.3户籍制度的松动 68
4.4.4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对物质的一味追求 71
4.4.5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制度的转变(导火线) 71
4.5流浪乞讨现象成因的具体分析 72
4.5.1转型时期流浪乞讨人员的新特点 73
4.5.2根据转型期流浪乞讨人员的特点及分类分析其具体成因 73
4.6总结与讨论 81
4.6.1基本结论 81
4.6.2简要的讨论 83
第5章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状态 85
5.1为什么选择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流浪乞讨 85
5.1.1打工无门转而乞讨 86
5.1.2流浪上访导致生活无着 87
5.1.3模仿性质的流浪乞讨 87
5.1.4经人劝说或引导 87
5.1.5向往首都 88
5.2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状况 89
5.2.1饮食状况 90
5.2.2居住状况 91
5.2.3消费状况 92
5.2.4主观感受 93
5.3流浪乞讨人员的职业化问题 94
5.3.1基本类型分析 95
5.3.2乞讨人员的职业化问题 99
5.4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入状况 102
5.4.1问卷数据资料分析 102
5.4.2街头观察材料分析 105
5.5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取向 108
5.5.1关于现状 108
5.5.2关于自身 110
5.5.3关于未来 111
5.5.4关于乞讨 113
5.6流浪乞讨人员社会关系网络 115
5.6.1没有固定同伴的乞讨 115
5.6.2有相对固定同伴的乞讨 116
5.6.3以团体方式存在的乞讨 122
5.7总结与讨论 133
第6章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运行分析 137
6.1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相关管理制度的演变 137
6.1.1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相关制度的演变过程 137
6.1.2救助管理制度出台的背景:收容遣送制度的异化 138
6.1.3对收容遣送制度的评价 139
6.1.4救助管理制度的出台及其反映出的几点转变 140
6.2从施助方看现行救助管理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142
6.2.1人文关怀精神是救助管理制度的思想核心,也是救助管理人员开展具体工作的指导原则 142
6.2.2制度的一些规定操作性差,如何既贯彻救助制度的人文精神又不违背政策成为工作人员的难题 145
6.2.3制度对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实际工作安排不妥 150
6.3从受助方看现行救助管理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155
6.3.1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生活服务较令人满意 155
6.3.2与非乞讨人员相比,更多的乞讨人员不愿接受救助 157
6.3.3受助人员对于收容遣送制度向救助管理制度的转变普遍持赞成态度 158
6.3.4街面劝导救助工作开展得力 160
6.3.5救助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161
第7章 救助管理制度、理念的历史转变与现实选择 163
7.1国际上救助管理制度和理念的发展演变 163
7.1.1慈善和人道:早期民间社会救助的形式和理念 163
7.1.2耻辱与苛责:早期政府救助制度的出现和价值基础 165
7.1.3公民待遇与国家责任:当代人权观的社会救助 166
7.2现代“积极福利”思想的产生与实践 167
7.2.1“风险社会”的来临 168
7.2.2“生活政治”的兴起与“积极福利”思想 169
7.2.3积极福利思想在美国的实践 172
7.3“积极福利”思想对转型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启示 177
7.3.1进一步强化国家责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178
7.3.2坚持“补救型”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政策 180
7.3.3实施发展性的社会政策,建立以工作为本的社会救助制度 181
7.3.4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慈善、救助方面的作用 182
第8章 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政策设计 185
8.1从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入手,逐步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 185
8.2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救助管理制度 187
8.2.1在救助管理领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87
8.2.2实现可救助对象与应救助对象的有效结合 188
8.2.3对不同的受助对象实行分类管理 188
8.2.4提高救助站的救助效益 191
8.2.5改善救助站内部管理 193
8.2.6明确救助管理与相关部门和政府系统的关系 194
8.3建立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主体网络 197
8.3.1非营利组织应当成为政府的重要协助者 197
8.3.2城市社区可发挥其独特作用 197
8.3.3重视家庭的作用 198
8.4解决三农问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98
8.4.1基层干部的执政理念亟须转变 198
8.4.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00
参考文献 205
后记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