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凝聚力&张庆善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刘魁立 7
国歌的音色&张振涛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徐艺乙 17
三支队伍共论“非遗”保护大计三大板块彰显“非遗”交流架构——一次特色鲜明的学界盛会&吴文科 22
《年鉴》编写与学科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年鉴》编写体会&张仲谋 25
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杨森 张仲谋 29
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展报告&张仲谋 杨森 4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几个紧迫问题&段宝林 4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根本难点&韩宇宏 5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国家责任及传承人义务&王岗 吴志强 58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若干思考——以河北省为例&辛儒 6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以河南省焦作市怀梆戏为考察对象&丁永祥 70
重绘中国“非遗”地图——以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民间音乐为例&欧兰香 78
亟待构建全局观念的“艺术法”体系——兼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立法与动向&连冕 李亮 90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念创新——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梅良勇 王夫寿 102
人类学视野下侗族大歌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李发耀 108
民艺采风与民艺之变&钟福民 114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于荣全 12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析&白艳艳 126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王洋 130
人类“内在理想尺度”超越时空面向未来的诗性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判读准则及其内在价值依据探析&谭楚子 134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张美琴 142
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环境视角的实证研究&贾鸿雁 148
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徐州高校“非遗”特色教育探讨&赵明奇 153
以传统节日作为教育平台,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翁敏华 157
地方高校开设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研究&王建设 166
保护、传承、发扬——博物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作用&于征 171
考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赵冬菊 17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馆化保护研究&潘江 181
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蔡莉娴 戴兆凤 都平平 185
档案管理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周敏 190
基于网络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张明 朱军 194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化建设——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采集&吴晓楠 198
徐州梆子剧种特征论略&吴敢 董瑞华 203
论徐州梆子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齐慧源 225
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魏贤梅 230
徐州琴书的发展与保护&尹丽丽 234
徐州琴书邳州王家班社的调查&于雅琳 238
论柳琴戏的原生腔源&李春颖 247
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运作探微——徐州优秀地方戏曲文化产业化发展构想&乐成长 杨洋 258
西部电影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功能&孟晓琪 264
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主要形式&蔡丰明 270
“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之我见&汤兆红 277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田圣斌 柳红兵 陈佳 283
市级“非遗”市场开发刍议——以连云港市为例&徐洪绕 290
从徐文化与徐福关系方面分析徐州“申遗”的文化潜质与历史机遇——从浙江省慈溪市申报“徐福东渡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想到的&徐炳仁 王新文 王东君 王海青 297
关于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问题&朱静 徐放鸣 320
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研究&高成强 李平 彭雪勤 潘江 3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徐州城市特色的塑造&史修永 339
徐州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研究&李平 王红 高成强 346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析&张纳新 35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武术传承的思考&朱清华 刘志坚 361
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王柏利 高成强 367
再论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高成强 李平 王柏利 王红 374
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保护的思考&刘亚杰 380
非物质文化视角下的苏北古建筑保护系统研究&鲁海峰 387
徐州民间传说及其文化意蕴研究&盛翠菊 393
徐州羹饮食文化圈说&商学兵 398
民间庙会的“非遗”保护与开发规范&赵德利 402
“徐州香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运作探讨&周光雷 409
试论徐州民间艺术中的装饰文化&马茜 413
徐州地区民间剪纸考察&刘胜利 418
邳州民间鞋花样剪纸艺术初探&王海泉 422
“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综述&薛以伟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