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县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兰叶子主编;《上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方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1924770
  • 页数:6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记载江西省上栗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篇 建置区划第一章 建置沿革 27

第一节 境域四界 27

第二节 建置沿革 27

第二章 行政区划 29

第一节 晚清区划 29

第二节 民国区划 29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区划 29

第三章 县署治所 32

第一节 县机关驻地 32

第二节 城区变迁 32

第四章 乡镇场概况 33

第一节 上栗镇 33

第二节 桐木镇 34

第三节 金山镇 36

第四节 赤山镇 37

第五节 福田镇 38

第六节 彭高镇 39

第七节 长平乡 40

第八节 东源乡 41

第九节 鸡冠山乡 42

第十节 杨岐乡 42

第十一节 国营鸡冠山垦殖场 43

第二篇 自然环境第一章 地质 45

第一节 地层 45

第二节 构造 46

第三节 岩浆岩 46

第四节 溶洞 47

第五节 工程地质 47

第二章 地貌 48

第一节 地貌特征 48

第二节 山地 48

第三节 丘陵 48

第四节 河谷平原 49

第三章 土壤 49

第一节 类别 49

第二节 分布 51

第三节 特征 52

第四章 水文 53

第一节 地表水 53

第二节 地下水 54

第五章 自然资源 54

第一节 土地资源 54

第二节 矿藏 54

第三节 动物资源 55

第四节 植物资源 55

第五节 风景旅游资源 56

第六章 气候 57

第一节 气候特征 57

第二节 气象要素 58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58

第四节 物候 59

第七章 自然灾害 59

第一节 旱灾 59

第二节 水灾 60

第三节 风、雹、冻、冷灾害 60

第四节 虫灾 60

第三篇 人口第一章 人口变动 61

第一节 源流 61

第二节 迁(划)出 61

第三节 人口规模 63

第四节 人口分布 63

第二章 人口构成 64

第一节 性别、年龄构成 64

第二节 文化、职业构成 66

第三节 婚姻、家庭构成 67

第四节 民族、姓氏构成 68

第三章 人口质量 78

第一节 健康状况 78

第二节 残疾人 78

第四章 人口普查与统计 79

第一节 人口普查 79

第二节 人口统计 80

第五章 人口控制 80

第一节 婚育政策 80

第二节 计划生育 81

第三节 管理机构 82

第四篇 国民经济第一章 经济结构 83

第一节 产业结构 83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 84

第三节 商品流通结构 84

第二章 主要经济指标 85

第一节 主要产品产量 85

第二节 社会总产值 87

第三节 国内生产总值 87

第四节 工农业总产值 88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 88

第六节 国民经济效益 89

第三章 国民收入及生活消费 90

第一节 国民收入及消费 90

第二节 农民收入及消费 91

第三节 城镇居民收入及消费 92

第四章 经济管理 93

第一节 长远规划 93

第二节 年度计划 93

第三节 计划分配 96

第四节 经济数据统计 96

第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 101

第一节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101

第二节 工业经济体制改革 102

第三节 商业经济体制改革 103

第四节 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103

第五节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104

第六节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104

第五篇 农业 106

第一章 生产要素 106

第一节 耕地 106

第二节 劳动力 106

第三节 生产工具 106

第二章 生产关系 107

第一节 集体所有制 107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 108

第三节 承包责任制 108

第三章 粮食作物 108

第一节 水稻种植 108

第二节 旱粮作物 111

第四章 经济作物 112

第一节 蔬菜栽培 112

第二节 瓜果栽培 112

第三节 油料作物 113

第四节 花木生产 114

第五节 药材栽培 114

第五章 畜牧水产 114

第一节 牲畜养殖 114

第二节 家禽饲养 116

第三节 水产养殖 117

第四节 特种养殖 118

第五节 疫病防治 119

第六章 农业科技 120

第一节 农技队伍 120

第二节 良种培育 120

第三节 农技推广 120

第四节 植物保护 121

第六篇 林业 122

第一章 森林资源 122

第一节 林区分布 122

第二节 面积蓄积 123

第三节 竹木种类 123

第二章 山林体制 123

第一节 集体所有制 123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 123

第三节 承包责任制 123

第三章 育林营林 124

第一节 采种育苗 124

第二节 植树造林 124

第三节 林木抚育 124

第四章 林政管理 12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25

第二节 封山禁伐 125

第三节 护林防火 125

第四节 虫害防治 125

第五章 林木采伐 126

第一节 采伐营销 126

第二节 竹木加工 126

第六章 林场建设 126

第一节 鸡冠林场 126

第二节 杨岐林场 126

第三节 清溪林场 127

第四节 乡镇林场 127

第七篇 水利电力第一章 水利 128

第一节 水利设施 128

第二节 灌溉 131

第三节 防汛抗旱 131

第二章 电力 132

第一节 电力设施 132

第二节 电力管理 133

第三章 水电管理 134

第一节 水利管理 134

第二节 小水电 135

第四章 水资源综合利用 135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利用(矿泉水加工) 135

第二节 城乡自来水供应及水源保护 135

第八篇 工业 136

第一章 花炮工业 136

第一节 花炮起源 136

第二节 原材料 136

第三节 花炮产品制作 137

第四节 生产方式 138

第五节 技术革新 140

第六节 产品销售 140

第七节 名优产品 142

第八节 安全生产管理 143

第九节 重点企业简介 144

第二章 煤炭工业 146

第一节 资源分布 146

第二节 煤矿体制 147

第三节 生产加工 148

第四节 煤炭销售 149

第五节 安全管理 150

第三章 陶瓷建材工业 152

第一节 陶瓷 152

第二节 建材工业 153

第四章 轻化工业 154

第一节 轻工业 154

第二节 化学工业 156

第五章 食品工业 157

第一节 糕点、糖果制作 157

第二节 米粉、豆类品制作 157

第三节 酱菜、腊味制作 157

第四节 肉松加工 158

第五节 其它食品加工业 158

第六章 手工业 158

第一节 家具制作 158

第二节 竹制品编织 158

第三节 其它 159

第七章 机械铸造工业 159

第一节 机械工业 159

第二节 铸造工业 159

第九篇 商业贸易第一章 经济成分 161

第一节 国营商业 161

第二节 集体商业 161

第三节 私营商业 162

第二章 商品购销 163

第一节 农副产品收购 163

第二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 163

第三节 食品购销 165

第四节 副食品购销 166

第五节 食盐专卖 166

第六节 饮食服务 167

第七节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 167

第八节 土特产品收购 169

第九节 废品收购 169

第三章 集贸市场 170

第一节 乡镇集市贸易 170

第二节 物资交流 171

第四章 烟草专卖 17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71

第二节 烟草贸易 171

第三节 烟草专卖执法 171

第十篇 粮油流通第一章 管理机构 172

第二章 粮油收购销售 172

第一节 收购 172

第二节 粮油销售 176

第三章 储运 181

第一节 仓储 181

第二节 调运 181

第三节 粮油加工 183

第十一篇 城乡建设第一章 城乡规划 185

第一节 城区规划 185

第二节 集镇规划建设 186

第二章 城区建设管理 188

第一节 机构 188

第二节 城区道路、广场建设 188

第三节 城区桥梁 190

第四节 城区防洪、排水设施 191

第五节 公用设施 191

第三章 城区环卫管理 192

第一节 街道清扫 192

第二节 垃圾清运处理 193

第三节 粪便管理 193

第四节 环卫设施 193

第四章 房产管理 193

第一节 房屋产权管理 194

第二节 房产开发 195

第三节 住房公积金 196

第五章 建筑业 196

第一节 勘察设计 196

第二节 建筑队伍 196

第三节 设备工程 197

第四节 企业管理 198

第十二篇 环境保护第一章 环境污染 200

第一节 大气污染 200

第二节 水体污染 201

第三节 固体废物 203

第四节 噪声污染 203

第二章 环境监测 204

第一节 监测 204

第二节 排污收费 204

第三章 污染治理 204

第一节 废气治理 204

第二节 废水治理 205

第三节 废渣处理 205

第四章 环境监测管理 205

第十三篇 交通运输第一章 道路桥梁 206

第一节 古道、路亭 206

第二节 公路 206

第三节 水路 208

第四节 桥梁 209

第五节 隧道 210

第二章 运输 211

第一节 搬运、装卸 211

第二节 货运 211

第三节 客运 212

第三章 交通管理 21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12

第二节 公路养护 212

第三节 运输管理 213

第四节 交通稽征管理 214

第五节 交通安全管理 214

第十四篇 邮政通讯第一章 邮政 216

第一节 邮路 216

第二节 邮政业务 216

第三节 投递 218

第四节 邮政设施 218

第五节 邮政管理 219

第二章 电信 219

第一节 电话 220

第二节 电报 222

第三节 传真 223

第四节 微机网络 223

第五节 电信管理 224

第三章 中国移动 224

第四章 中国联通 225

第十五篇 工商物价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226

第一节 市场管理 226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227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228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 229

第五节 个体私营经济管理 230

第六节 工商行政执法 230

第二章 物价管理 231

第一节 商品价格 231

第二节 物价指数 240

第三节 物价管理 240

第十六篇 综合经济管理第一章 企业管理 242

第一节 县属企业管理 242

第二节 乡镇企业管理 243

第二章 标准化计量管理 244

第一节 计量管理 244

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 244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督 244

第三章 审计管理 245

第一节 国家审计 245

第二节 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 246

第三节 审计管理 246

第四章 土地管理 247

第一节 用地管理 247

第二节 土地开发利用 248

第三节 土地整治 251

第十七篇 税收财政第一章 税收 253

第一节 税制税种 253

第二节 税政管理 254

第三节 税款征收 256

第四节 税务稽查 256

第二章 财政 257

第一节 财政收入 257

第二节 财政支出 258

第三节 财政管理 259

第四节 国有资产管理 261

第五节 会计核算 261

第十八篇 金融保险第一章 金融 262

第一节 金融机构 262

第二节 信贷 264

第三节 存款 267

第四节 结算 268

第二章 保险 268

第一节 保险机构 268

第二节 险种 269

第三节 投保和理赔 269

第十九篇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第一章 历史沿革 271

第二章 组织机构 272

第一节 区核心小组、区、县委员会 272

第二节 区、县委工作机构 276

第三节 基层党委 277

第三章 党代表大会 277

第一节 区党代表大会 277

第二节 县党代表大会 278

第四章 重大决策纪略 279

第一节 开展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279

第二节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279

第三节 工作重点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79

第四节 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 280

第五节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80

第六节 深化改革开放 280

第七节 开展“三讲”教育活动 281

第八节 学习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82

第五章 组织建设 282

第一节 党员发展 282

第二节 干部管理 284

第三节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84

第六章 思想建设 284

第一节 社会宣传 284

第二节 党员干部教育 285

第三节 理论培训 286

第七章 纪律检查 287

第一节 机构 287

第二节 违纪查处 288

第三节 农村整党 288

第四节 党风廉政建设 289

第八章 统一战线工作 290

第一节 统战工作 290

第二节 对台工作 291

第三节 宗教工作 292

第九章 政策研究和党史编纂 292

第一节 政策研究工作 292

第二节 党史编纂 293

第三节 机要保密 293

第四节 决策督导 293

第十章 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294

第一节 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 295

第二节 尊师重教 296

第三节 扶贫济困 296

第四节 修桥补路,积德从善 296

第五节 扶孤侍老 297

第六节 树立新风 297

第二十篇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章 代表选举 298

第一节 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298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299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299

第一节 区人民代表大会 299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301

第三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302

第三章 常务委员会 303

第一节 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03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04

第三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306

第四章 人大要事 306

第一节 议决要务 306

第二节 组织代表活动 307

第三节 办理议案、建议 307

第二十一篇 人民政府第一章 区、县人民政府 308

第一节 区革命委员会、区、县人民政府 308

第二节 区革命委员会、区、县人民政府机构 311

第二章 施政方式 312

第三章 公社、乡、镇人民政府 313

第一节 人民公社、公社革命委员会 313

第二节 乡、镇人民政府 314

第四章 政务纪略 317

第一节 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 317

第二节 修建枣木水库 317

第三节 发展县、乡企业 318

第四节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318

第五节 改革财税体制 319

第六节 改造“319国道”上栗段和上万公路 319

第七节 兴建电视差转台 320

第八节 通过国家“两基”验收 320

第九节 开发拓展城区建设 320

第十节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321

第十一节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321

第十二节 招商引资工作 321

第五章 行政执法 322

第一节 执行行政法规 322

第二节 执法监督 322

第三节 行政复议 323

第六章 行政理事 323

第一节 受理信访 323

第二节 纠纷调处 324

第三节 外事侨务 325

第四节 档案管理 325

第五节 地方志编纂 326

第六节 机关事务 326

第二十二篇 人民政协第一章 机构设置 328

第一节 政协区、县委员会 328

第二节 乡镇政协联络组 328

第二章 协商监督 328

第一节 政协委员 328

第二节 全体委员会议 330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议 331

第四节 主席会议 331

第三章 参政议政 332

第一节 征集提案 332

第二节 政务活动 333

第三节 专题调查 334

第四节 视察考察 334

第四章 事务要略 335

第一节 三胞联谊工作 335

第二节 文史资料编辑 335

第二十三篇 群众团体第一章 工会 336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36

第二节 工会活动 336

第二章 共青团 338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38

第二节 代表大会 338

第三节 活动 338

第四节 少年先锋队组织 339

第三章 妇女联合会 33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39

第二节 代表大会 339

第三节 活动 340

第四节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341

第四章 老年人体育协会 341

第五章 残疾人联合会 342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42

第二节 代表大会 342

第三节 活动 342

第六章 科学技术协会 343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43

第二节 代表大会 343

第三节 科协活动 343

第七章 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 344

第八章 花炮行业商会 344

第九章 个体劳动者协会 345

第十章 消费者协会 345

第十一章 红十字会 345

第十二章 农民团体 345

第一节 农民协会 345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346

第十三章 文艺团体 346

第一节 音乐舞蹈协会 346

第二节 萍乡诗社上栗分社 346

第二十四篇 政法综治工作第一章 机构设置 347

第一节 县委政法委 347

第二节 县综治办 347

第三节 县维稳办 348

第四节 县委“610”办 348

第二章 政治综治工作 348

第一节 政法与维稳工作 348

第二节 综治工作 349

第二十五篇 人民公安第一章 机构设置 351

第一节 县(区)公安分局 351

第二节 交警大队 351

第三节 刑侦大队 352

第四节 基层公安派出所 352

第五节 森林公安分局 352

第六节 治安巡逻大队 352

第七节 “110”指挥中心和信息通讯 353

第二章 治安管理 353

第一节 维护社会秩序 353

第二节 枪支弹药管理 354

第三节 查禁赌博、嫖娼 354

第四节 特种行业、公共场所管理 354

第五节 易燃易爆物品管理 354

第六节 查禁淫秽物品 355

第三章 惩罚犯罪 355

第一节 侦查破案 355

第二节 经济犯罪侦察 356

第三节 打击严重刑事犯罪 356

第四节 刑侦技术与设备 356

第五节 禁毒、戒毒 356

第六节 追捕逃犯 357

第七节 典型案例 357

第四章 监所管理 358

第一节 监所设置和设施建设 358

第二节 监所管理和改造人犯管理 358

第五章 户籍管理 358

第一节 户籍登记 358

第二节 身份证办理 359

第三节 暂住人口、重点人口管理 359

第四节 出入境管理 359

第六章 消防 360

第一节 消防机构 360

第二节 消防设施 360

第三节 监督处理 360

第七章 内部保卫 361

第一节 国家安全 361

第二节 警卫工作 361

第二十六篇 人民检察第一章 检察机构 362

第一节 (区)县人民检察院 362

第二节 反贪污贿赂局 362

第二章 刑事检察 363

第一节 审查批捕 363

第二节 审查起诉 363

第三节 侦察审判监督 364

第四节 典型案例 365

第三章 经济、法纪检察 365

第一节 经济检察 365

第二节 监所检察 366

第三节 法纪检察 367

第四章 控告申诉检察 368

第一节 信访举报处理 368

第二节 控告申诉检察 368

第二十七篇 人民审判第一章 审判机构 369

第一节 县(区)人民法院 369

第二节 基层人民法庭 370

第二章 刑事审判 370

第一节 普通刑事案件审判 370

第二节 危及国家安全案件审判 371

第三节 少年犯罪审判 371

第三章 民事审判 372

第一节 婚姻案件审判 372

第二节 财产权益案件审判 372

第三节 继承纷争案件审判 373

第四节 四养案件审判 373

第四章 经济审判 373

第一节 经济合同纠纷审判 374

第二节 其它经济纠纷审判 374

第五章 行政审判 374

第六章 诉讼程序制度 374

第一节 刑事诉讼程序 374

第二节 民事诉讼程序 375

第三节 执行程序 375

第七章 审判监督 376

第二十八篇 司法行政第一章 法制教育 377

第二章 法制服务 378

第一节 律师机构 378

第二节 律师业务 379

第三章 公证 379

第一节 公证机构 379

第二节 公证业务 379

第四章 人民调解 380

第一节 民事调解 380

第二节 基层调解组织 380

第三节 司法助理员 380

第二十九篇 人民武装第一章 武装力量 381

第一节 地方武装 381

第二节 县(区)人民武装部 381

第三节 乡镇人民武装部 383

第四节 民兵 383

第二章 兵役制度 385

第一节 义务兵役 385

第二节 预备役 386

第三章 国防教育 386

第四章 拥政爱民 387

第三十篇 民政事务第一章 优待抚恤 388

第一节 拥军优属 388

第二节 抚幼恤孤 389

第三节 烈士褒扬 389

第二章 救灾救济 389

第一节 救灾 389

第二节 救济 390

第三节 扶贫 390

第三章 社会保障 391

第一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391

第二节 五保供养 391

第三节 最低生活保障 392

第四章 基层政权建设 392

第一节 乡村选举 392

第二节 村民自治 393

第三节 老区建设 393

第五章 社会事务 394

第一节 婚姻登记 394

第二节 收容遣送 394

第三节 社团登记 394

第四节 募捐 395

第五节 退伍安置 395

第六节 殡葬改革 395

第六章 民政管理 39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95

第二节 行政区划管理 396

第三节 边界勘测 396

第四节 地名管理 396

第三十一篇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第一章 人事 397

第一节 干部管理 397

第二节 人事调配 398

第三节 人才交流 398

第四节 技术职称评定 398

第五节 公务员考评考核 399

第二章 编制管理 399

第三章 劳动力管理 400

第一节 劳动力状况 400

第二节 劳动力就业和劳务输出 401

第三节 劳动保护 402

第四节 职业培训 403

第五节 劳动安全监察 403

第六节 工伤事故鉴定 404

第七节 劳动仲裁 404

第四章 工资 405

第一节 工资形式 405

第二节 工资改革和基金管理 405

第三节 工资调整 406

第五章 社会保障 407

第一节 基本养老保险 407

第二节 失业保险 408

第三节 基本医疗保险 409

第三十二篇 教育第一章 学校教育 410

第一节 幼儿教育 410

第二节 小学教育 410

第三节 中学教育 411

第四节 特殊教育 412

第二章 成人教育 412

第一节 职工教育 412

第二节 农民教育 413

第三节 家长学校 413

第三章 师资队伍 413

第一节 教师结构 413

第二节 教师选聘 414

第三节 师资培训 414

第四节 教师待遇 415

第四章 教学研究 415

第一节 教研机构 415

第二节 教研活动 416

第三节 教研内容 416

第五章 办学设施 417

第一节 校舍建设 417

第二节 教学设施 417

第六章 教育经费 418

第一节 国家拨款 418

第二节 地方筹款 418

第三节 带资入学 419

第四节 社会捐资 419

第五节 勤工俭学 419

第七章 教育管理 420

第一节 行政管理 420

第二节 学校管理 420

第三节 教学管理 421

第四节 学籍管理 421

第八章 部分学校简介 421

上栗中学 421

福田中学 422

县教师进修学校 422

上栗镇中学 423

上栗镇中心小学 423

上栗镇中心幼儿园 423

上栗镇中心小学家长学校 424

第三十三篇 科学技术第一章 科技队伍 425

第一节 专业结构 425

第二节 职称评定 425

第三节 政策待遇 426

第二章 科技服务 426

第一节 科技情报 426

第二节 科技市场 426

第三节 科技普及 427

第四节 科技咨询 427

第三章 科技研究 427

第一节 科研设施 427

第二节 科研活动 427

第三节 科研成果 428

第四章 科技管理 43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31

第二节 经费管理 431

第三十四篇 医药卫生第一章 卫生防疫 432

第一节 爱国卫生 432

第二节 公共卫生 432

第三节 疫病防治 434

第四节 县防疫站 435

第五节 乡镇防保站 435

第二章 医疗 436

第一节 医疗机构 436

第二节 医疗设施 438

第三节 医疗技术 439

第四节 医疗制度 439

第五节 医疗事故 440

第三章 妇幼保健 441

第一节 妇女保健 441

第二节 儿童保健 442

第四章 卫生行政 443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43

第二节 医疗队伍 443

第三节 卫生经费 443

第四节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444

第五章 药政管理 44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44

第二节 中西药管理 444

第三节 特殊药品管理 445

第四节 医疗器械管理 445

第三十五篇 体育第一章 管理机构 446

第二章 群众体育 446

第一节 农民体育 446

第二节 社区体育 446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 447

第三章 学校体育 447

第一节 体育教学 447

第二节 课外体育活动 447

第三节 业余体校 448

第四章 体育竞赛 448

第一节 承办市级以上比赛 448

第二节 参加市级以上比赛 448

第三十六篇 广播电视第一章 广播 450

第一节 城乡有线广播 450

第二节 区、乡广播站 450

第三节 无线广播 451

第二章 电视 451

第一节 县电视台 451

第二节 电视差转台 452

第三节 有线电视 452

第四节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452

第三章 器材及装修服务 453

第一节 器材经销 453

第二节 装修服务 453

第三十七篇 文化艺术第一章 群众文化 454

第一节 文化设施 454

第二节 文艺活动 454

第三节 组织管理 456

第二章 图书 456

第一节 图书馆室 456

第二节 图书发行 456

第三节 私家藏书 457

第三章 电影网吧 457

第一节 电影 457

第二节 网吧 457

第四章 文艺创作 458

第一节 绘画 458

第二节 书法 458

第三节 音乐 458

第四节 民间雕刻 458

第五章 文学作品 459

第一节 旧体诗 459

第二节 楹联选辑 460

第三节 新诗 462

第四节 文学作品 464

第六章 文物古迹 467

第一节 历史文物 467

第二节 革命文物 467

第三节 文物保护 467

第七章 文化管理 46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67

第二节 文化稽查 468

第三十八篇 宗教信仰第一章 宗教活动 469

第一节 佛教 469

第二节 道教 471

第三节 基督教、天主教 472

第二章 宗教管理 472

第一节 宗教政策 473

第二节 场地管理 473

第三节 信徒教化 475

第三十九篇 风俗习惯第一章 生产习俗 476

第一节 农林耕作 476

第二节 渔猎 476

第三节 手艺习俗 477

第四节 建造习俗 477

第二章 生活习俗 478

第一节 服饰穿戴 478

第二节 饮食风味 478

第三节 礼仪习俗 479

第四节 民间禁忌 481

第三章 岁时节令 482

第一节 传统节日 482

第二节 农事节气 483

第三节 现代节日 484

第四十篇 轶闻传说第一章 传说故事 485

第一节 民间传说 485

第二节 革命故事 487

第二章 轶闻趣事 488

第一节 传闻故事 488

第二节 奇闻笑话 490

第三章 谚语、歇后语 490

第一节 气象谚语 490

第二节 物象谚语 492

第三节 农事谚语 492

第四节 生活谚语 494

第五节 隐语 496

第六节 歇后语 497

第四章 传统歌谣 500

第一节 传统歌谣 500

第二节 情歌 501

第四十一篇 方言概述 505

第一章 声韵调及其拼合关系 505

第一节 声母 505

第二节 韵母 506

第三节 声调 506

第四节 声韵调拼合关系 506

第二章 同音字表 508

第三章 文白异读 518

第一节 声母文白异读 518

第二节 韵母文白异读 518

第三节 声调文白异读 518

第四节 综合文白异读 518

第四章 分类词表 519

一、天文、地理 519

二、农事 519

三、植物、动物 519

四、房舍、器具 520

五、称谓 520

六、身体、疾病 520

七、饮食、穿戴 520

八、动作行为 521

九、形容词 521

十、方位词、代词 522

十一、副词、介词、量词 522

第五章 语法 523

第一节 构词 523

第二节 助词:打、嘎打 523

第三节 仔尾 523

第四节 语气词 524

第六章 标音举例 524

一、童谣 524

二、民歌 524

三、谚语 524

第四十二篇 人物第一章 人物传 525

第二章 人物简介 525

第三章 人物表 563

第一节 古代社会闻人一览 563

第二节 近、现代已故社会闻人一览 564

第三节 副县级以上人员一览 567

第四节 省级以上英模一览 589

第五节 留学人员一览 592

第六节 港、澳、台及海外侨胞闻人一览 593

第四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594

第一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595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601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 601

第四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602

第五节 未明乡镇籍 602

附录 603

1.中华国民军起义(即萍浏醴起义)檄文 603

2.中共上栗县委一届一次代表大会的报告(节录) 604

3.政府工作报告(节录) 605

4.中共上栗县委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节录) 606

5.政府工作报告(节录) 611

6.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西省撤销萍乡市上栗区设立上栗县的批复 619

7.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萍乡市上栗区设立上栗县的通知 620

8.中共上栗县委、上栗县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上栗县志》编纂工作的通知 620

9.《上栗县志》分志执笔人员名单 622

后记 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