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体系和性质一、学科对象 1
二、学科体系 3
三、学科性质 5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7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10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和相邻学科的关系一、与旧自然哲学的关系 13
二、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关系 14
三、与技术哲学的关系 16
四、与科学学的关系 16
五、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7
第四节 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武器 18
二、为加速科技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和方法论工具 19
三、帮助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20
四、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21
第一篇 自然论 23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及其演化发展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及层次结构一、自然界物质的客观性 23
二、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 28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30
第二节 自然界的演化方式及其图景一、自然界的历史性 33
二、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34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特征和一般规律一、自然界演化的特征 42
二、自然界演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49
第二章 人与自然 59
第一节 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59
一、人类是自然界生物长期进化的产物 59
二、人和自然的关系 61
第二节 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 64
一、人化自然的产生和扩展 64
二、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 68
三、人工自然的特征和性质 71
第三节 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73
一、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73
二、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77
三、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78
第三章 现代科学技术前沿中的若干哲学问题第一节 基本粒子物理学前沿的哲学问题一、微观物质结构认识的辩证发展 82
二、宇宙自然力不统一与统一的辩证法 87
三、物质可分性的辩证法 92
第二节 相对论中的哲学问题 94
一、相对论建立前的时空观 94
二、狭义相对论时空观 95
三、广义相对论时空观 99
第三节 量子力学中的哲学问题一、量子概念建立前的运动力学观 103
二、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的对立统一 105
三、因果描述与统计描述的辩证关系 111
第四节 生命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一、关于生命起源研究中的哲学问题 113
二、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问题 116
三、生命科学研究中的还原论与反还原论 119
第五节 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 121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121
二、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 122
第二篇 科学技术论 127
第一章 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和社会组织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特点一、自然科学的性质和特点 127
二、技术的性质和特点 128
三、科学与技术的辩证关系 131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132
一、科学的体系结构 132
二、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33
三、技术的体系结构及其更迭规律 136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143
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 143
二、科学的社会组织 146
三、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 151
第二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 154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历史特点一、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154
二、近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157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159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一、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63
二、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65
三、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66
四、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67
五、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68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一、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 169
二、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 172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173
一、科学发展的模式 173
二、技术发展的模式 181
第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 184
二、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建设功能 185
三、科学技术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 190
四、科学枝术的变革社会功能 192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 194
一、对两种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的评述 194
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正确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197
第三节 高技术和大科学的产生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一、高技术的产生及其特点 200
二、大科学与大科学观 204
第四节 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10
二、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 212
三、关于我国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214
第三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221
第一章 科学研究与科学方法 221
第一节 科学研究概述 221
一、科学研究的含义 221
二、科学研究的类型 222
三、科学研究的特点 224
四、科学研究的一般进程 227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对科学劳动者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科学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229
二、现代科学研究对科学劳动者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 232
三、科研能力培养和科学方法训练 236
第三节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性质与层次结构一、科学研究与科学方法 237
二、科学技术方法 238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性质 240
四、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层次结构 241
五、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意义 242
第二章 科研选题方法 244
第一节 选题在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一、选题在科研中的地位 244
二、科研选题的社会作用 246
第二节 选题的程序和思维模式一、选题的主要程序 248
二、形成课题的思维模式 250
第三节 选题的基本原则 252
一、需要性原则 252
二、创造性原则 253
三、科学性原则 254
四、可行性原则 254
第四节 选题途径、技巧和注意问题一、选题的基本途径 256
二、选题技巧 257
三、选题中注意的问题 259
第三章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262
第一节 观察方法 262
一、观察方法及其特点 262
二、观察方法的基本原则 264
三、观察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65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67
一、实验方法及其特点 267
二、实验方法的基本类型 268
三、实验方法的科学意义和作用 270
四、实验与观察的联系和区别 271
第三节 模拟方法 273
一、模拟方法及其特点 273
二、模拟方法的类型 274
三、模拟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75
第四节 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 276
一、机遇及其特点 276
二、机遇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77
三、捕捉机遇的主客观条件 278
第四章 科学思维 286
第一节 科学抽象 286
第二节 科学抽象的基本形式 286
一、逻辑思维 286
二、形象思维 288
三、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 292
第三节 逻辑思维方法 297
一、比较、分类与类比 297
二、归纳与演绎 299
三、分析与综合 303
四、抽象与具体 306
五、逻辑与历史 307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 309
一、广义的创造性思维 309
二、狭义的创造性思维 311
第五节 数学方法 321
第六节 思维实验 321
一、思想实验的概念及特征 321
二、理想实验的概念及特征 325
三、思维实验与物化实验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327
四、思想实验与理想实验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329
五、思想实验和理想实验的作用及其区分的意义 330
第五章 假说与理论 333
第一节 假说的特征和作用 333
一、科学假说 333
二、科学假说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334
三、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 334
四、假说的科学功能 337
第二节 构建假说的前提与步骤一、构建科学假说的前提 342
二、构建假说的步骤 345
第三节 假说的检验和评价 347
一、假说的逻辑证明 347
二、实践检验和评价 348
第四节 科学理论及其构建 353
一、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 353
二、科学理论的功能 356
三、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一般方法 359
第六章 技术方法 364
第一节 技术方法的类型和特点一、技术方法及其类型 364
二、技术方法的特点 366
第二节 技术研究的选题 369
一、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性 369
二、技术研究课题的特点 370
三、技术研究课题的来源 371
第三节 技术预测方法 373
一、技术预测方法及其类型 373
二、技术预测的原则和特点 376
三、技术预测的程序和作用 378
第四节 技术评估与方案评价方法一、技术评估方法 380
二、方案评价方法 385
第五节 技术研究方法 389
一、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 389
二、技术研究的发明方法 392
第六节 工程设计方法 395
一、设计与工程设计 395
二、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 397
三、工程设计在技术活动中的意义 400
第七节 技术试验方法 402
一、技术试验的类型和特点 402
二、技术试验的程序和原则 404
三、技术试验的作用 407
第七章 系统科学方法 409
第一节 系统科学方法的含义、特点和功能一、系统科学方法的含义 409
二、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 411
三、系统科学方法的功能 414
四、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416
第二节 常用的几种系统科学方法一、系统分析方法 418
二、信息方法 419
三、反馈控制方法 421
四、黑箱方法 423
五、功能模拟方法 425
六、系统规划方法 426
七、系统工程方法 428
第三节 自组织理论方法 431
一、自组织理论 431
二、自组织理论的方法论启示 435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