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孟子》学史大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畅然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301120781
  • 页数:5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清代有关《孟子》的著作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价,总结其思想上和学术上的积累、创新以及“因袭”、重复,分析其与当时及其前后的种种思想观念、学术形态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清代《孟子》学的意义 1

第二节 前人的研究模式和研究现状 5

一、传统的哲学史、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缺憾 5

二、有关《孟子》和四书的专书学史的研究 9

第三节 本书的定位、基本思路和材料断限 21

一、本书的定位 21

二、本书的基本思路和内容安排 21

三、存异求同的宏观视角——“清代《孟子》学史大纲”命名之由来 25

四、本书的材料断限和资料来源 29

第四节 判断诠释的合法性及孰优孰劣的原则及实例举隅 32

第二章 清代有关《孟子》学的官方背景 35

第一节 四书学在清代科举教育中的兴衰和演变 35

一、四书学在清代科举中的地位 35

二、八股文的性质、意义、流变和在清代的兴废 38

三、从晚清新式学校的兴起到清末科举的废止 41

四、附:咸同间太平天国对待儒家经典的政策 43

第二节 以朱子学为内容的儒学作为清朝官方哲学的确立及其实际的地位与作用 44

一、康熙帝理学基础的奠定与反对门户之争,提倡躬行实践的“真理学” 45

二、康熙帝从兼容并包到盛推重视经学传统的朱子学 49

三、雍正间儒学的地位及孟子弟子的从祀 53

四、从雍正帝的《朋党论》到乾隆帝的本朝“无名臣亦无奸臣”论——乾隆间程朱理学“师道”地位的丧失 54

第三节 清朝政府的文化出版事业及《孟子》主要的官方版本 58

一、清代《孟子》、四书主要的官方版本 59

二、清朝政府重要的修书活动 66

第四节 清朝政府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87

一、顺治康熙间的文字狱——坊刻制艺序案和朱方旦私刻秘书案 87

二、雍正前期的文字狱——查嗣庭科场试题案和谢济世注《大学》案 89

三、雍正中期由曾静投书谋反案引发的吕留良案——雍正帝的“夫子好辩” 91

四、乾隆年间的文字狱和禁书毁书改书的活动——盛世的严猛 101

五、清代文字狱对乾嘉考据学兴起的影响评估 103

六、嘉道以降对思想文化控制的松弛和光绪年间对《四书改错》的禁令 104

第三章 清代《孟子》学著作总说 107

第一节 清代《孟子》学著作的种数和内容分布 107

第二节 清代《孟子》学著作的年代分布和分期 109

一、清代偏义理的《孟子》学著作的年代分布 110

二、清代普通的偏考据的《孟子》学著作的年代分布 112

三、清代四类特种的偏考据的《孟子》学著作的年代分布——辑佚类、《孟子外书》类、孟子年谱类、孟子弟子类 113

四、清代四书典故类著作的年代分布暨明清经书典故类著作的历史地位 114

五、清代初学类《孟子》学著作的年代分布 133

六、清代《孟子》学著作的分期 134

第三节 清代《孟子》学著作的体式及其与学术创新、与内容性质的辩证关系 135

一、预备理论:解经著作的“传注体”与“子学体” 136

二、清代偏义理的《孟子》学著作的各种体式 146

三、清代偏考据的《孟子》学著作的各种体式 177

四、理论小结:“义理”“考据”的重新界说——兼论考据之学的共向性取向 182

五、清代偏文学的《孟子》学著作的体式和著作 191

第四章 清代《孟子》学著作分期详述 195

第一节 顺治至康熙前期(1644—1691)的《孟子》学著作 196

一、顺治到康熙前期(1644—1691)的《孟子》学著作综述 196

二、清初王学代表人物的《孟子》学著作 200

三、清廷的《日讲四书解义》 210

四、清初朱子学代表人物的四书学著作 212

第二节 康熙后期至乾隆前期(1692—1765)的《孟子》学著作 223

一、康熙后期(1692—1722)的《孟子》学著作综述 223

二、雍正年间(1723—1735)的《孟子》学著作综述 227

三、乾隆前期(1736—1765)的《孟子》学著作综述 229

四、颜元、王复礼、王源的四书学著作 231

五、李光地的四书学著作 235

六、阎若璩、毛奇龄的四书学著作及其影响 236

第三节 乾隆后期(1766—1795)的《孟子》学著作——清代《孟子》学著作发展的转折点 253

一、乾隆后期(1766—1795)的《孟子》学著作综述 254

二、赵岐《孟子章句》、孙奭《孟子音义》善本的刊行和《孟子外书》的重刊 255

三、戴震对清代《孟子》学的贡献、主要的义理学著作以及《孟子字义疏证》的具体内容 260

第四节 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的《孟子》学著作 273

一、嘉庆年间(1796—1820)的《孟子》学著作综述 273

二、道光年间(1821—1850)的《孟子》学著作综述 278

三、焦循的《孟子正义》、清代六部《孟子》新疏及其他相关著作 284

第五节 咸丰至光绪前期(1851—1895)的《孟子》学著作 307

一、咸丰年间(1851—1861)的《孟子》学著作综述 307

二、同治年间(1862—1874)的《孟子》学著作综述 310

三、光绪前期(1875—1895)的《孟子》学著作综述 314

四、俞樾《群经平议》中的《孟子》两卷 319

第六节 光绪后期至宣统年间(1896—1911)的《孟子》学著作 321

一、光绪后期到宣统年间(1896—1911)的《孟子》学著作综述 321

二、康有为、梁启超的公羊《孟子》学 328

第五章 有关清代《孟子》学的四个问题 333

第一节 清代《孟子》学著作繁荣的因素、意义和局限性 333

一、造成清代《孟子》学著作高度繁荣的因素 333

二、清代繁盛的《孟子》学著作的意义与局限性 338

三、附论义理性成果与考据性成果在时空超越性上的相对性 341

第二节 清代考据学与王学同属前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343

一、前人对明清思想解放潮流的研究 343

二、明代心本论与气本论——一元论运动的一体两面 345

三、清代考据学思潮的近代性及其与王学、朱学的纠合 346

四、小结 349

第三节 清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依然通行及其原因 350

一、清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依然通行及其原因 350

二、理论解构:同一部书的诠释空间限制了注本间的差异 363

第四节 清人解经方法平议 367

一、清人所谓“汉学”是在“宋学”基础上的“汉学” 367

二、清代考据学:科学的诠释学的前史——兼辨“诠释学循环”的性质 368

三、清人以“知人论世”解“以意逆志”说平议 408

四、对经学时代诸经互联互证做法的评价 416

结论:清代《孟子》学发展的最简陈述 419

附录一:清代《孟子》学主要著作年表 420

一、顺治至康熙前期的《孟子》学著作(1644—1691) 421

二、康熙后期的《孟子》学著作(1692—1722) 425

三、雍正年间的《孟子》学著作(1723—1735) 429

四、乾隆前期的《孟子》学著作(1736—1765) 430

五、乾隆后期的《孟子》学著作(1766—1795) 434

六、嘉庆年间的《孟子》学著作(1796—1820) 437

七、道光年间的《孟子》学著作(1821—1850) 443

八、咸丰年间的《孟子》学著作(1851—1861) 449

九、同治年间的《孟子》学著作(1862—1874) 451

十、光绪前期的《孟子》学著作(1875—1895) 454

十一、光绪后期至宣统年间的《孟子》学著作(1896—1911) 459

附录二:《孟子》“一本”“二本”的说法在宋代理学话语中的用法辨析——兼议“理一分殊”提法的来源 462

附录三:焦循《撰孟子正义日课记》吴承仕本勘误三十二条 474

参考文献(一)普通资料 477

参考文献(二)书目资料 486

后记 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