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挂云帆济沧海 1
城市衣襟上的鲜花 1
将分散的“五指”握为“一拳” 6
直挂云帆济沧海 8
新概念“风暴” 14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18
上海世纪:领跑国内数字出版 22
上海文化体制改革:阔步走在大路上 28
上海世博文化中心:“后世博”文化效应的样本 32
二、文化脊梁 37
锻铸文明 37
吹尽狂沙始见金 40
新宋学文献渊薮,天水朝词翰宝库 46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中医药文献重大发现 51
上海学术界:梳理百年中国社会科学史 56
文化脊梁 59
昭昭之明,赫赫之功 63
“更无一字不清真” 66
一部《辞海》,百年社会发展史 70
三、再现文化码头 76
上海向学习型城市迈进 76
欢乐,上海! 80
党心与民心所向 81
用先进文化滋养城市 84
文化,城市的活力和灵魂 85
《非常有戏》之“非常有戏” 89
擂起鼓来,中华儿女唱新歌 92
让梦想飞翔,让梦想成真 94
城市的期盼和盛典 98
一曲《长生殿》,绵绵无尽期 102
上海:再现文化码头 106
四、一溪烟柳万丝垂 111
让书香飘向街区田野 111
上海学术理论界:从管理到服务 114
“舒心工程”真舒心 119
从小市民到大市民 122
民办社科研究机构也能唱大戏 125
不搞自家小杂院,力办社会大课堂 129
种桃种李种春风 132
不学礼,无以立 135
一溪烟柳万丝垂 139
文明礼仪:通向世界的自荐书 143
五、罗丹在上海“思想” 147
罗丹在上海“思想” 147
星河灿烂 148
上海演义文化“三国” 150
城市跳动的脉搏 152
燃起民族文化的火焰 159
民间工艺,向何发展 162
都市里的“村庄” 167
六、世纪同龄一朵云 171
世纪同龄一朵云 171
文化薪火的传播者 176
《咬文嚼字》:小刊物,大影响 177
教你怎样做人 180
涓涓不壅,终成江河 184
文化繁荣的追寻 189
昨夜好戏 194
读《重读近代史》有感 197
七、与孟子庄子“同游” 201
解读战国楚简 201
参天之树必有根,怀山之水必有源 206
撩开“翁氏藏书”面纱 211
上海最早移民:4000年前的豫东人 217
上海图书馆亮家底:善本碑帖喜煞人 218
甲骨:那远去的人,远去的事 222
中国第一私人档案 225
和孟子庄子“同游” 230
八、今日“三毛”也苦恼 235
中国艺术品市场:喜也?忧也? 235
青少年为何远离文学名著 240
今日“三毛”也苦恼 242
请爱惜我们的文字 243
昂贵的房租“挤”走浦东最大书城 244
老街的命运 246
韬奋纪念馆,寂寞候人来 249
图书:有钱人的家庭装饰? 250
圆明园泪 252
文学翻译,后继乏人 254
尊重文化 255
作品、作品、作品! 256
九、我拍的是文化 259
此心只为越剧有 259
半是战士半书生,一行政治一行诗 265
宠辱不惊是薛范 272
周小燕的“婆婆妈妈” 280
入吴门又出吴门 285
人到云中海似杯 289
养吾浩然之气 293
僕本恨人 298
倾听钱学森 301
“我拍的是文化” 308
难得是淡定 313
十、向着阳光 319
哭申元 319
认识一个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 328
巴金:生命开花 333
谢晋:伟岸的大树 350
孙道临:向着阳光 365
消逝了,那一道独特的景致 380
十一、外一章 384
“0号首长”的酸甜苦辣 384
吃蟹成为沪上一道文化风景 388
历史孽债必须清算 389
超市遭遇尴尬 394
住院“滋味”录 396
上海节前即景:难 398
上海人大工作推进城市发展 400
三清山赏日落 403
21棉 404
后记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