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中国宗教思想与信仰 1
二、信仰 3
三、中国传统信仰 7
四、信仰的考古 9
五、本书的主旨 11
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15
一、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的对象 16
二、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的任务 18
三、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的方法 20
中国宗教思想的历史变迁 25
一、原始时代的宗教思想 26
二、上古时代的宗教思想 29
三、中古时代的宗教思想 30
四、现代宗教思想 34
五、宗教思想的发展与人格心理的变迁 35
中国宗教思想的功能和类型 37
一、关于宗教定义的分歧 37
二、两种功能的宗教思想 39
三、生命宗教思想的两种形态 41
中国上古时代混合型的宗教思想 45
一、多神一统的信仰体系 45
二、多神一统宗教的性质 52
春秋战国宗教思想的衰落 58
一、传统宗教信仰的动摇 58
二、人文思潮的流行 62
三、内心深处的迷惘 67
董仲舒的政治神学 74
一、秦朝政治信仰的缺失 74
二、汉代政治神学的发生 77
三、董仲舒的政治神学 80
方仙道、黄老道与《淮南子》 93
一、方仙道现象 93
二、黄老道与《淮南子》 97
太平道与《太平经》 111
一、太平道、五斗米道现象 111
二、《太平经》的祂力救助神学 115
佛教的传入及遭遇 126
一、佛教的传入 126
二、最初的理解——《理惑论》 128
三、理论上的改造 136
四、政治上的限制 144
外丹道教与《抱朴子内篇》 148
一、外丹道教概说 148
二、葛洪与《抱朴子内篇》 152
三、宇宙论与神仙论 154
四、论修道与成仙 157
五、论道教与儒教 164
符箓道教与《度人经》 169
一、符箓道教概述 169
二、灵宝派与《度人经》 171
三、三界与三十二天 172
四、天界诸神 173
五、最高神——元始天尊 175
六、《元始灵书》 176
七、《元始灵书》的神圣性 177
八、诵经与超度 178
九、诵经与士人 180
净土宗佛教与净土三经 182
一、弥陀信仰与净土三经 182
二、此岸的苦难及原因 183
三、彼岸世界 186
四、救世主——阿弥陀佛 190
五、获得拯救的方法 194
天台宗佛教与《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99
一、智?与《小止观》 199
二、修道的手段 200
三、入定的体验 205
四、修道的结果 208
五、《小止观》修心理论断想 210
禅宗佛教与《坛经》 214
一、禅宗与《坛经》 214
二、“三科”与认知过程 218
三、自性含万法与记忆及其结构 223
四、佛:般若行和一行三昧 231
五、“三无二不”修行法 233
六、顿悟与渐悟 235
七、对传统佛学的改造 237
八、语言策略 239
僧俗信仰之间的大佛湾石刻铭文 241
一、宝顶山佛教文化与大佛湾石刻铭文 241
二、以孝为本 242
三、天堂与地狱 245
四、修行与得道 247
五、教主柳本尊 253
六、分析和总结 256
世俗道教信仰与《太上感应篇》 259
一、《太上感应篇》分析 260
二、《太上感应篇图说》举例 264
三、《太上感应篇》的特点 267
秘密宗教与《真空宝卷》 269
一、秘密宗教与《真空宝卷》 269
二、众生与救世主 271
三、孙祖与南无教 275
四、此世与来生 278
五、修道的方法 280
六、南无教信仰的特点 287
内丹道教与《上品丹法节次》 289
一、内丹道教源流简述 289
二、内丹道教基本知识和《上品丹法节次》 291
三、内丹初步 293
四、下品丹法 296
五、上品丹法 298
三一教与《林子全集》 304
一、三教合一趋势与《林子全集》 304
二、以儒为本的官方道德 306
三、道一教三 312
四、现实生活 315
五、孔门心法 320
六、若干概念 325
七、三一教与道学 329
八、三一教的定位 332
20世纪早中期传统信仰的衰落 334
一、陈独秀的新文化思想 334
二、20世纪中期无神论思潮的大众化和政治化 339
后记 347
英文摘要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