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振宇著
  • 出 版 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48600862
  • 页数:3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疑问意义的表达和疑问功能的实现与时间、情态、否定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并从句法、语义、语用等平面分析实现句子疑问语义的各种制约因素,提出了若干颇具创新意义的见解。

概论 1

第一章 疑问范畴中的表达式、标记式与阻断式 20

1.基本理论 20

1.1表达式、标记式与运算式(阻断式) 20

1.2表达式、标记式与阻断式之间的交叉关系 22

1.3描写表达式、标记式与阻断式的数学方法——“出入对子” 24

1.4多重出入对子套叠的运算 26

2.对疑问范畴中的表达式、标记式与阻断式的考察 28

2.1中性符号/结构 33

2.2疑问表达式 35

2.2.1对命题发问,还是对对象发问? 35

2.2.2音段形式,还是超音段形式? 37

2.2.3替换,附加,还是变形? 39

2.2.4内部,外部,还是超句? 40

2.2.5相互之间能否套叠? 42

2.2.6有定命题集合,还是不定命题集合? 43

2.2.7有没有非疑问用法? 44

2.3疑问标记式 45

2.3.1追究(追问)语气副词 46

2.3.2作为疑问标记式的特殊话语标记 47

2.3.3疑问标记式与反问 49

2.4非疑问标记式 51

2.4.1作为非疑问标记式的副词 51

2.4.2作为非疑问标记式的特殊话语标记 52

2.4.3作为非疑问标记式的谓宾动词 54

2.4.4其他非疑问标记式 56

2.4.5否定与非疑问标记式 57

2.5自由阻断式与唯疑阻断式 61

2.5.1作为阻断式的谓词和谓词性结构 61

2.5.2作为阻断式的名词和名词性结构 62

2.5.3其他阻断式 63

2.5.4自由阻断式与唯疑阻断式的区别 64

2.6一些特殊的格式 67

2.6.1“无条件”的条件复句“无论/不管/不论/别管/任凭/随便……都/也……” 67

2.6.2表揣测或反问的“莫不是、莫非、难道、岂不、岂非”等 69

2.6.3“不定X”格式 70

3.句子中疑问范畴表达式、标记式与阻断式的组合 70

3.1实际存在的组合类型 70

3.2对组合合法性的运算判定 73

3.2.1句法与语义分析 73

3.2.1.1支配范围和作用范围 73

3.2.1.1.1附加符号的作用范围 75

3.2.1.1.2替换与变形符号的作用范围 78

3.2.1.1.3为什么当作用范围内是NP时阻断式和非疑问标记式不起作用? 81

3.2.1.2还原操作与不可还原的情况 82

3.2.1.3“还原规则”是汉语wh词强制前置策略的保障 85

3.2.2转写 86

3.2.3运算 87

3.2.4运算实例 87

4.小结 92

第二章 非典型疑问句 94

1.问题的由来 94

1.1著名的“逻辑移位”(隐性移位)大讨论 94

1.2汉语语料中位于疑问句与非疑问句之间的一片模糊地带 99

2.非典型疑问句的判断 105

3.造成非典型疑问句的原因 109

3.1邻接性 109

3.2语力 111

3.2.1非典型疑问句的类型 111

3.2.1.1说话者做某事产生语力 113

3.2.1.2说话者让听话者做某事从而产生语力 114

3.2.1.3第三者做了某事从而产生语力 115

3.2.1.4其他 116

3.2.2影响语力强弱的因素 116

3.3话语标记 119

3.3.1主句结构的语义内容比较容易演化为疑问话语标记 119

3.3.2原本疑问程度不高的主句结构演化为疑问话语标记 120

4.非典型疑问句疑问程度的计算 121

5.小结 122

第三章“知道、明白”与疑问 127

1.问题的由来及本书的主要观点 127

2.阻断式与非典型疑问 129

3.“知道”、“明白”小类在两种阻断式上的分布 132

3.1认识事件 132

3.2“知道”“明白”小类的实际分布 133

3.2.1默认时一般为自由阻断式 136

3.2.2意愿和能力 136

3.2.3否定的三个维度,以及“达到答案”与“澄清问题”的对立 138

4.“否定达到答案”与“否定澄清问题”的对立的普遍性 140

4.1“想、看”类谓词 142

4.2“猜”类谓词 143

4.3“分辨”类中的“辨、料、记、认”等谓词 144

4.4只有“澄清问题”补语的情况 144

4.5只有“达到答案”补语的情况 145

4.6不规则的地方 146

5.小结 147

第四章 阻止疑问语气提升的谓词和谓词性结构 149

1.本章的任务与理论基础 149

2.我们的语料调查 153

2.1调查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153

2.1.1区分带疑问NP的例句和带疑问从句的例句,并只选取后者 153

2.1.2判断主句成分是阻断式的两类句子 154

2.1.3判断主句成分是中性符号的句子 156

2.1.4所谓“兼类” 156

2.1.5固定的格式当成光杆谓词处理 158

2.2调查的数据 158

3.阻止疑问语气提升的谓词和谓词性结构 160

3.1句法位置 160

3.2谓词上附加的状、补语成分 162

3.3充当阻断式的光杆谓词的类别 164

3.3.1表示与认识活动有关的事件的谓词 164

3.3.1.1通过时间性进行分类判断 164

3.3.1.2认识活动类 166

3.3.1.3认识结果类 167

3.3.1.4具有知识类 167

3.3.1.5忘记知识类 168

3.3.1.6面对对象类 168

3.3.2其他谓词 169

3.3.2.1评价态度类 169

3.3.2.2抽象关系类 171

3.3.3复杂的固定格式“谓词/谓词性结构+的+、是+ 173

3.4加上状、补语后的变化 174

3.4.1认识活动类加状、补语的情况 174

3.4.2认识结果类加状、补语的情况 177

3.4.3忘记知识类加状、补语的情况 183

3.4.4面对对象类加状、补语的情况 184

3.4.4.1“想”、“看”、“讨论”类加状、补语的情况 184

3.4.4.2“说”、“学”类加状、补语的情况 187

3.4.5评价态度类加状、补语的情况 193

3.4.6抽象关系类加状、补语的情况 195

4.小结 195

第五章 副词与疑问 196

1.理论背景 196

1.1问题的由来 196

1.2副词的作用范围 197

1.2.1副词作用范围的基本类型 197

1.2.2副词的句法位置 199

1.2.3副词和副词、副词和其他语词共同构成的固定结构 202

1.2.4紧缩复句 203

1.3回声问 204

2.我们的调查工作 205

2.1工作进展 205

2.2初步结果 205

2.3决定副词对疑问的选择的内在机制 213

3.认识主观性及疑问基本规则Ⅰ 213

3.1理论介绍 213

3.2具体实例 216

3.2.1感叹与祈使 216

3.2.2认识情态与道义情态 218

3.2.2.1认识情态 218

3.2.2.2道义情态 221

3.2.3说话者的预想 223

3.2.4事物的数量 227

3.2.4.1直接可观可感可测的数量特征 227

3.2.4.2非直接可观可感可测的数量特征 228

3.2.5描情摹状 230

3.2.5.1客观性描写 230

3.2.5.2主观性描写 231

3.2.5.3作为非疑问标记式的限定副词“只” 235

3.2.6事物的时间性质 239

3.2.6.1客观时间性质 239

3.2.6.2主观时间性质 241

3.2.7某些固定格式 242

4.语气基本规则和焦点基本规则 243

4.1主观性理论无法解释的情况 243

4.1.1组织话语的标记 243

4.1.2古语遗留或语素化 243

4.1.3渐变 244

4.1.4事件时间性 244

4.2语气理论与疑问范畴 246

4.2.1语气理论的主要内容 247

4.2.2语气实现基本规则对疑问的制约作用 248

4.2.2.1其他可能语气成分实现为句子的语气,迫使疑问表达式去语气化 249

4.2.2.2疑问表达式实现为句子的语气,迫使句中其他可能语气成分去语气化 251

4.3焦点理论与疑问范畴 253

4.3.1焦点理论的主要内容 253

4.3.2焦点实现基本规则对疑问的制约作用 254

4.3.2.1并非所有疑问表达式都有疑问焦点,以及外层疑问焦点的特殊性 255

4.3.2.2陌生化原则与焦点性的退化 259

5.小结 261

第六章 允许疑问语气提升的谓宾动词及其认知机制 263

1.我们的调查结果 263

1.1固定语料库的调查 263

1.2扩大调查范围 266

2.对制约疑问语气提升的条件和机制的考察 272

2.1有关句法、语义条件 272

2.1.1不定式与定式 272

2.1.2谓词性宾语与体词性宾语 273

2.1.3陈述性宾语与指称性宾语 274

2.1.4行动动词和判断动词 274

2.1.5动词与时间性成分的搭配 275

2.2对有关条件的综合 276

3.对疑问语气提升机制的猜测 278

3.1对句法机制的反思:“孤岛”与“语障” 278

3.2我们的认知语义解释——疑问语气提升的实质是复数性投射 283

3.2.1复数性和复数性投射规则 283

3.2.2方面自指与内容自指 287

3.2.3结构性论元和非结构性论元 290

3.2.4为什么一些作为阻断式的谓宾动词在特殊情况下会允许疑问语气提升? 294

3.3语气基本规则的影响 298

4.对允许疑问语气提升的谓宾动词的否定 299

4.1否定词只能指向后面的疑问从句 300

4.2否定词只能指向主句动词 303

4.3否定词既能指向主句动词,也能指向后面的疑问从句 304

4.3.1歧义结构辨析 304

4.3.2疑问基本规则及其对中性符号的限制 306

5.小结 308

第七章 谓词前后不对称、“都”字句、汉语wh词的用法 311

1.问题的由来及理论背景 311

2.“分布意义”和“聚合意义”的不对称 313

2.1不对称现象 313

2.2不对称的原因——存在性规则 315

2.3谓词及其逻辑学结构 317

3.表总括的“都”字句 319

3.1汉语表总括的“都”字句的基本性质 319

3.2从谓词前后不对称来解析“都”字句 323

3.2.1总括副词“都”的逻辑式,以及它在句子逻辑式中的位置 323

3.2.2“都”右指时 326

3.2.3“都”左指时 328

4.谓词前后不对称与wh词强制前置 331

4.1否定和“疑问基本规则Ⅱ”导致的wh词强制前置现象 331

4.2 wh词前置得到有限集合 333

5.所谓“广域”与“窄域”,对逻辑移位理论的否定 335

5.1“逻辑移位”理论及其缺点 335

5.2我们的解释——总括“都”与逐指“每”的分工 339

5.3我们的解释——总括“都”左指右指导致疑问句的歧义 343

6.对制约汉语wh词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的机制的总结 346

7.小结 349

第八章“X是谁/哪(一)个/什么(人)”与“谁/哪(一)个/什么是Y” 352

1.问题的由来及理论背景 352

2. X或Y的外延性和内涵性 353

3.判断动词“是”的语法功能 358

4.“谁/哪(一)个/什么/什么(人)”的语义要求 363

4.1“谁”与“哪(一)个” 363

4.2“什么” 365

4.3“什么人” 367

5.语用要求 368

6.小结 371

主要参考文献 373

后记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