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编 建置与政区第一章 建置 65
第一节 县境 65
第二节 建置沿革 66
第三节 行政区划 66
第二章 县城与乡镇 86
第一节 县城 86
第二节 乡镇 87
第二编 自然环境第一章 地质 99
第一节 构造 99
第二节 地层 100
第三节 岩石 101
第四节 矿产 102
第二章 地貌 104
第一节 地势地形 104
第二节 地貌类型 104
第三节 低山丘陵 105
第三章 土壤植被 107
第一节 土壤种类 107
第二节 土壤普查 108
第三节 植被类型 109
第四章 水文 109
第一节 地表水 110
第二节 地下水 112
第三节 水能资源 112
第五章 气候 112
第一节 日照与辐射 112
第二节 气温与地温 113
第三节 相对湿度与蒸发 114
第四节 降雨 115
第五节 季风 115
第六章 自然灾害 116
第一节 风灾与雷暴 116
第二节 旱灾与火灾 118
第三节 水灾 118
第四节 烂冬与霜冻 119
第五节 冰雹 119
第六节 虫灾 120
第三编 人口 121
第一章 人口发展与分布 121
第一节 人口发展 121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27
第二章 人口结构 130
第一节 民族结构 130
第二节 年龄结构 130
第三节 性别结构 131
第四节 行业与职业结构 133
第五节 文化结构 134
第六节 家庭婚姻 135
第三章 计划生育 138
第一节 机构 138
第二节 政策措施 139
第四章 姓氏 141
第一节 姓氏概况 141
第二节 姓氏变化 141
第三节 部分姓氏来历 142
第四编 农业 145
第一章 机构 14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45
第二节 基层单位 146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 147
第一节 封建地租 147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47
第三节 互助组 149
第四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 149
第五节 人民公社 149
第六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50
第三章 综合开发 151
第一节 产业结构 151
第二节 农业区划 152
第三节 扶贫开发 153
第四章 种植业 154
第一节 劳力与耕地 155
第二节 低产田改造 156
第三节 粮食作物 157
第四节 主要经济作物 160
第五章 养殖业 164
第一节 资源 165
第二节 家畜与家禽饲养 166
第三节 淡水养殖 168
第四节 其他养殖 168
第五节 畜种改良 169
第六节 畜病防治 170
第六章 农具与农机 174
第一节 传统农具 174
第二节 农具改良 174
第三节 农机推广 175
第四节 农机管理 176
第五编 农垦 179
第一章 管理机构 179
第一节 县级管理机构 179
第二节 国营农场管理机构 180
第二章 规划与管理 181
第一节 规划与垦殖 181
第二节 体制改革 182
第三节 经营管理 183
第三章 主要生产基地 185
第一节 国营中坤农场 185
第二节 国营中建农场 190
第三节 国营晨星农场 194
第四节 国营黄岭农场 197
第五节 国营南吕农场 200
第六节 国营广青农场 203
第六编 林业 207
第一章 林业资源 207
第一节 面积与蓄积 207
第二节 分布与种类 208
第三节 林区副产品 210
第四节 林间野生动物 211
第二章 造林绿化 212
第一节 苗木生产 212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13
第三章 木材经营 216
第一节 木材采伐 216
第二节 木材经销 217
第三节 木材加工 217
第四章 林业管理 218
第一节 机构 218
第二节 林权“三定” 220
第三节 山林保护 221
第四节 封山育林 223
第七编 水利 电力第一章 水利 225
第一节 水利建设 225
第二节 蓄水工程 229
第三节 引水工程 233
第四节 水利工程管理 234
第二章 电力 236
第一节 水力发电 236
第二节 供电管理 241
第八编 工业 247
第一章 工业概况 247
第一节 工业发展过程 247
第二节 主要产品产量 252
第二章 工业体制与企业管理 25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56
第二节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256
第三节 体制改革 257
第四节 企业管理 258
第五节 工业效益 258
第三章 主要工业门类 259
第一节 制糖 259
第二节 建材 260
第三节 陶瓷 262
第四节 化工 263
第五节 机械 265
第六节 电力 267
第七节 食品饮料 267
第八节 粮油加工 268
第九节 造纸印刷 269
第十节 采矿 270
第十一节 家具 270
第十二节 制衣 270
第十三节 锯木 271
第十四节 小五金 271
第九编 交通 邮电第一章 交通 27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73
第二节 公路桥梁 274
第三节 公路养护 284
第四节 汽车运输 285
第五节 其他运输 286
第六节 交通管理 286
第二章 邮电 288
第一节 机构 288
第二节 邮政 289
第三节 电信 293
第十编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第一章 机构 299
第一节 县建设委员会 299
第二节 事业企业单位 299
第二章 城镇建设规划与实施 300
第一节 规划 300
第二节 实施 301
第三章 县城建设 301
第一节 街道建设 301
第二节 供水供电 303
第三节 公共设施 304
第四节 住房建设 305
第四章 乡镇建设 306
第一节 集镇建设 306
第二节 乡村建设 309
第五章 建筑业 310
第一节 建筑队伍 310
第二节 建筑企业管理 311
第三节 建筑技术 312
第六章 房地产管理 313
第一节 房产管理 313
第二节 土地管理 314
第七章 环境保护 318
第一节 污染 318
第二节 治理 318
第十一编 商业 321
第一章 商业体制变革 321
第一节 解放前私营商业 3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业改造 322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 323
第四节 国营商业 324
第五节 集体与个体商业 325
第六节 农副产品与废品收购 326
第七节 饮食服务业 328
第八节 外经外贸 329
第二章 粮油贸易 329
第一节 粮油征购 329
第二节 粮油销售 330
第三节 粮油储运 331
第十二编 旅游 335
第一章 旅游资源 335
第一节 自然景观 335
第二节 人文景观 338
第三节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339
第二章 旅游景点 341
第一节 枫木鹿场 341
第二节 洪斗坡白鹭鸟乐园 342
第三节 金山风情村 343
第四节 木色植物园 343
第三章 风味美食与特产 344
第一节 风味美食 344
第二节 土特产 345
第十三编 财政 税务第一章 财政 347
第一节 财政收入 347
第二节 财政支出 351
第三节 财政管理 357
第四节 国有资产管理 362
第五节 彩票 362
第二章 税务 364
第一节 税收 364
第二节 税务管理 366
第十四编 金融 369
第一章 机构 369
第一节 银行 369
第二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370
第二章 货币 371
第一节 银两与银元 37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纸币 371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光洋和光银代用券 373
第四节 人民币 373
第五节 货币流通 374
第六节 公债与国库券 376
第三章 储蓄 377
第一节 储蓄机构 377
第二节 储蓄存款 377
第四章 拨款与贷款 382
第一节 工商贷款 382
第二节 农业贷款 383
第三节 基本建设拨款与贷款 386
第四节 利率 388
第五章 信贷管理 389
第一节 工商信贷管理 389
第二节 农业信贷管理 389
第六章 保险 390
第一节 机构 390
第二节 投保 391
第十五编 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统计 397
第一节 机构 397
第二节 体制改革 397
第三节 计划实施 398
第四节 物资管理 400
第五节 统计 401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402
第一节 市场管理 402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403
第三节 商标、广告管理 404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404
第三章 物价 407
第一节 机构 407
第二节 市场物价 407
第三节 物价改革 409
第四节 物价补贴 410
第五节 收费管理 411
第六节 交换比价 412
第七节 物价管理 412
第四章 审计 413
第一节 机构 413
第二节 财政财务审计 415
第三节 经济效益审计 415
第四节 财经法纪审计 415
第五章 质量技术监督 416
第一节 度量衡管理 416
第二节 计量管理 416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417
第十六编 党派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419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419
第二节 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420
第三节 县委工作机构 426
第四节 领导体制与调查考察 427
第五节 组织工作 428
第六节 宣传工作与党校教育 432
第七节 纪律检查 436
第八节 统战工作 438
第九节 党史资料征集 440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441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41
第二节 主要党务活动 441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442
第三章 群众团体 442
第一节 工会 442
第二节 共青团、少先队 444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447
第四节 农民协会 450
第五节 工商联合会 451
第四章 政治活动纪略 452
第一节 “三反”、“五反”运动 452
第二节 “反地方主义”运动 453
第三节 “反右派”运动 453
第四节 “大跃进”运动 455
第五节 “反右倾”和“民主补课”运动 456
第六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 457
第七节 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 458
第八节 “文化大革命”运动 459
第九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62
第十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63
第十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 463
第十七编 政权 政协第一章 人大 465
第一节 人民代表会议 465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465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69
第二章 人民政府 471
第一节 工作机构 471
第二节 基层政权 475
第三节 信访工作 477
第四节 主要政务活动辑要 478
第三章 人民政协 481
第一节 政协委员会 181
第二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全体会议 181
第三节 主要活动 484
第十八编 民政 487
第一章 机构 487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87
第二节 下属机构 487
第二章 优抚工作 488
第一节 拥军优属 488
第二节 优待抚恤 488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490
第三章 救灾救济 491
第一节 救灾 491
第二节 救济 492
第四章 社会福利 495
第一节 五保户供养 495
第二节 残疾人福利 496
第五章 老区工作 497
第一节 老区村庄 497
第二节 老区建设 498
第六章 婚姻工作 499
第一节 宣传婚姻法 499
第二节 婚姻登记 499
第三节 涉外婚姻 500
第十九编 人事 劳动第一章 机构 50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03
第二节 下属机构 503
第二章 人事管理 505
第一节 编制工作 505
第二节 干部队伍 505
第三节 干部管理 506
第四节 干部培训 506
第五节 考核工作 507
第六节 干部监察 507
第三章 劳动管理 508
第一节 职工队伍 508
第二节 职工培训 511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 512
第四节 劳动保护与仲裁 512
第五节 下岗再就业 513
第四章 工资福利 514
第一节 工资 514
第二节 福利 517
第五章 离休退休退职与社会保障 518
第一节 离休 518
第二节 退休 519
第三节 退职 519
第四节 社会保障 520
第二十编 政法 521
第一章 公安 521
第一节 机构 521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与取缔反动会道门 521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 523
第四节 社会治安管理 523
第五节 交通安全管理 524
第六节 消防管理 524
第七节 特种行业管理 525
第二章 检察 525
第一节 机构 525
第二节 刑事检察 526
第三节 经济检察 528
第四节 法纪检察 528
第五节 监所检察 529
第三章 审判 529
第一节 法院机构 529
第二节 刑事审判 530
第三节 经济审判 531
第四节 民事审判 531
第五节 申诉复查 532
第四章 司法行政 532
第一节 机构 532
第二节 法制宣传 533
第三节 人民调解 533
第四节 公证业务 534
第五节 律师业务 534
第二十一编 武装 535
第一章 地方机构 535
第一节 人民武装部 535
第二节 人民武装委员会 537
第三节 国防动员委员会 538
第四节 基层武装部 538
第二章 驻军 538
第一节 明清军队与国民党军队 539
第二节 人民军队 540
第三章 民兵 541
第一节 民兵组织 541
第二节 政治工作 542
第三节 军事训练 543
第四节 武器装备管理 545
第五节 民兵活动 545
第四章 兵役 547
第一节 募兵制 547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547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547
第五章 重大兵事 548
第一节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兵事 548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兵事 548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兵事 550
附:侵琼日军暴行录 552
第二十二编 文化第一章 机构 555
第一节 文化局 555
第二节 新华书店 559
第二章 文学艺术 559
第一节 文学 559
第二节 艺术 576
第三章 民间文艺 578
第一节 舞虎舞龙 578
第二章 乡土风俗 663
第一节 岁时习俗 663
第二节 生活习俗 664
第三节 生产习俗 665
第四节 婚丧习俗 665
第五节 禁忌习俗 667
第三章 方言、谚语与歇后语 667
第一节 方言 667
第二节 谚语 675
第三节 歇后语 677
第四章 宗教 678
第一节 道教 678
第二节 佛教 679
第三节 基督教 679
第二十六编 人物第一章 人物传略 681
第二章 人物名录 687
第一节 古代人物名录 687
第二节 革命烈士名录 689
第三节 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名录 696
第四节 屯昌县籍副县团处级以上人员名录 699
第五节 屯昌县籍获得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名单 703
附录 707
一 政府文告选 707
二 屯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历届人员名单 709
三 提供县志资料人员名单 710
编后记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