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研究语言”和“经历语言” 1
上编信念的纠葛 3
一、母语的陷落 3
1.不平等的“语言接触”:从特征比较到优劣判断 3
2.知识分子对汉语言文字普遍的失望 10
二、同一与差异 24
—现代汉语的现实构造与未来信念 24
1.世界共同语和民族国家语言 24
2.“现代汉语”诸要素的内在紧张 42
三、“工具”与“本体” 59
—现代汉语的功能与本质 59
1.语言沦为工具 59
2.母语对文学的支配 70
四、音本位与字本位 85
—中国文学中的“说”与“写” 85
1.听汉语说话 85
2.言文分离的基本判断 90
3.对各种解决方案 92
4.德理达和郭绍虞 94
5.字和音 99
6.对立与和解 106
五、百年未完的命运之争 112
1.研究语言·体验语言 112
2.汉语现代化问题:回到起点 113
3.政治目标与文化自觉:汉语改造运动的双翼 117
4.一些具体方案 119
5.鲁迅的语言之路 121
6.再说“文白之争” 123
7.几个值得注意的人物 127
8.“音本位”诸问题:口语方言&腔调 130
9.百年争辩,远未结束 134
下编文体的试验 139
一、为什么粗糙? 139
1.流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忽略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139
2.应重释“文学革命”与“语言革命”之关系,并阐明中国文学“古今之分”,就语言文字而论,乃“精粗之别” 142
二、“胡适之体”与“鲁迅风” 150
三、“二周”文章 175
1.概念之同 175
2.内容之同 179
3.诗与真的分野 180
4.智与情的偏重 182
5.“口语本位”与文言因素 185
6.“腔调”与“反腔调” 186
7.赎罪之文“离美渐远” 190
四、周作人的语言论述 193
1.资格、体认与核心概念 193
2.语文论述之矛盾与文章特质之关系:欧化与口语 195
3.重思想轻文辞:“采纳古语”的二元标准 201
4.摈弃“古今骈散”的“音乐性”:“腔调”问题 208
五、1942年的汉语 216
1. 1942:新的文学群落的崛起 216
2.新“打扫”:一个既新又旧的语言传统的确立 226
3.白话文:在自我反省中成熟 233
4.“给他们许多话”:胡风、路翎与鲁迅传统 240
5.结语:中国文学语言的一次短暂的凝定 251
六、“次殖民地”“语言游戏国” 256
七、文体学的小说批评方法 265
八、汉语的被忽略与汪曾祺的抗议 277
九、声音、文字及当代汉语写作 281
十、李锐:“自己说话”及其限度 292
十一、孙甘露:酿造语言的烈酒 296
十二、韩少功:超越修辞学 299
十三、王蒙文体之一:戏弄与谋杀 303
1.在刺作家的虚拟化抒情 303
2.在乌托邦:语言一元化运动 305
3.指涉语言的语言游戏 307
4.迷狂语言中存在的丢失 309
5.在快速说话的语言热症 311
6.反写作:卫护纯洁的虚无 313
十四、王蒙文体之二:说话的精神 317
十五、离开诗 326
十六、中国作家的“外语”和“母语” 342
十七、指尖上的汉语 351
跋:我怎么“研究”起语言来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