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天演论》的回声与文化上的“西进东退”趋势 26
1.《天演论》:现代“天道”的启示 30
2.“适者生存”论对“礼仪之邦”的震撼 42
3.“父子冲突”与代际文化鸿沟的形成 49
4.“突驾论”与追赶“时代”的急迫心态 52
5.“开明”与“保守”:“谴责小说”作家群的文化性格 57
6.反乌托邦的市民写作和“道”与“政”的分离 72
7.《孽海花》与《广陵潮》:“士人心态”的变迁 85
第二章 癸卯年的“大觉悟”与“乌托邦”心态的涌动 101
1.《民约论》:革命时代的“圣经” 108
2.“群体主义”时代的政治动员与“文风丕变” 122
3.《回头看》与近代乌托邦溯源 130
4.感性解放浪潮与东西“情圣”的合流 135
5.“文明论者”的“西方”想象与激进“现代性”诉求 139
6.“政治小说”的兴起与“公理至上”的文学政治 150
7.近代民族国家叙事与文化认同 163
第三章 “共和初建”的兴奋及对民初“宪政”的失望 175
1.“民初乱象”与“老新党”的退隐与转向 178
2.“鸳蝴派”的兴盛与民初“共和”语境 192
3.林纾与“新青年”派的文化对峙 205
4.鲁迅:“英哲大士”及精神与物质的对立 219
5.从“名士”到“志士”再到“狂人”的精神嬗变 231
6.《域外小说集》、“林译小说”与“文化资本”的升降 240
7.“文明戏”与“黑幕小说”:民初文艺的“低俗化”及引发的反弹 246
第四章 《新青年》的崛起与“西体中用”的文化定局 255
1.“欧化中国”的文化总体性变革与“唯理主义”现代性 263
2.“涅槃情结”、“宇宙革命”与“新世界的曙光” 273
3.“文学革命”的合理化论证与“文学达尔文主义” 287
4.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特质 300
5.周作人的“人学”观念及其对古希腊罗马文学的钟情 317
6.郁达夫:“卢梭主义”与现代感性“自我”的镜像 335
7.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分格局”与“新文学”的场域 350
结语 363
后记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