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为这三十年写史? 1
书写文学史的“三重立场” 5
引子 10
导论:从人的结构到人的解构——兼谈“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传统诸问题 13
一、1978—1984:解冻与去蔽 29
1.新时期文学肇始时的文学场分析 31
2.审美意义、社会意义与伦理意义的重建 39
3.人道主义论争与文学真理 45
4.张贤亮和戴厚英 51
二、1985—1989:批评、重构和争鸣 59
1.后现代理论下的批评策略与创作立场 61
2.“新诗”与先锋小说:叙事方式的重构 66
3.高行健与中国实验戏剧 76
4.“寻根”语境下文学精神的探索 82
三、1990—1997:消费时代的文学态度 87
1.“重写文学史”与“人”的理论重现 89
2.王朔、贾平凹、王安忆与莫言 94
3.余华的“断裂”与苏童的“重生” 109
4.1997:一个文学以及政治的符号 116
四、1998—2003:新世纪的焦虑与不安 125
1.三个鲁迅 127
2.文化散文:历史与文化的文本叙事 136
3.网络文学 145
4.阿来与全球化意识下的民族文学 154
五、2004—2008:大众媒介下文学的“现代性”危机 165
1.阎连科、刘庆邦、陈应松与“底层叙事” 168
2.“青春文学”的出现与沉寂 177
3.文学的市场化与批评的功利化 184
4.从读图时代到畅销时代 190
六、结束语 195
后记:谁的新时期文学?当代文学史何为? 199
附录:论当代中国文学的危机及其出路 211
成书录——代跋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