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时势与策划的产物——太阳社的聚合与运作 9
第一节 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 10
一 上海租界与左翼文人的关系 11
二 1928—1929年华界相对宽松的军事政治环境 13
三 1930年前相对自由的文化出版制度 18
第二节 太阳社成员的聚集 20
第三节 太阳社与中共中央的关系 24
第四节 太阳社的文学策划 30
一 社团、刊物、书店、丛书的策划 30
二 对社团成员工作的策划 33
三 寻求中共中央领袖的支持 36
四 对社务会议的策划 37
五 采用广告策划等方式引导文学阅读 38
第二章 从“革命”文学到革命“文学”——太阳社的文学理论演变轨迹 41
第一节 无产阶级倾向的革命文学 42
一 革命文学的无产阶级倾向 42
二 作家的阶级化划分 49
三 追求读者群体的无产阶级倾向化 52
第二节 新写实主义 55
一 从经验出发的理论 58
二 受到质疑的新写实主义 61
三 新写实主义简述及简评 63
第三节 普罗文学的大众化 65
一 普罗文学大众化提出的背景 65
二 太阳社成员的“普罗文学大众化”理论 70
第三章 “太阳社式”的文学批评 74
第一节 夹杂意气之争的理论之争 74
一 是“无产阶级作家”还是“小资产阶级作家” 77
二 革命文学的实践意义 82
第二节 文学手法的学理之争 83
一 时代落伍者与“超时代” 84
二 “斗争”和“情绪”的意识形态差异 89
三 文学批评的环境 91
第三节 从温和的创作理论探讨到严厉的立场批判 95
一 重视创作技巧的茅盾与技巧“幼稚”的革命文学家 97
二 多数人的“现实”与反映时代精神的“现实” 100
第四节 无声的批评 104
第四章 情绪化革命话语书写:蒋光慈的小说创作 108
第一节 革命话语对日常生活话语的主导 111
一 现代都市日常生活的表现者 112
二 革命话语对日常生活话语的主导 116
三 被压抑的焦虑及其意义 123
第二节 蒋光慈情绪化革命话语的特征 126
一 蒋光慈的人格:革命意志论者 127
二 革命意志论人格对社会现实的想象及其所影响的情绪化革命话语 130
三 革命意志论人格对英雄的想象及其所影响的情绪化革命话语 132
四 对蒋光慈情绪化革命话语的思考 137
第三节 准英雄的转变——蒋光慈革命话语叙事模式探析 140
一 艰难的转变 141
二 轻松的转变 145
三 简单化的转变 147
第四节 孤独的文学探索之路 150
一 文学探索之路 150
二 孤独的文学之路 154
第五章 认识—实践文学书写规范的初步成型:钱杏邨的文学批评 158
第一节 同一规范中的观点调整 159
一 文学的时代精神 160
二 文学的阶级意识 167
三 对创作艺术价值的推崇、压抑与欣赏 174
第二节 钱杏邨的文学批评建设理论 181
一 有理论指导的批评 181
二 理智的批评 184
三 对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批评的区分 188
第三节 钱杏邨文学批评思想影响来源初探 190
第六章 昭示革命精神的拓荒文学 194
第一节 对峙中的反抗选择模式——杨邨人的文学创作 194
第二节 “革命加恋爱”主题模式的拓荒——孟超的文学创作 198
第三节 从反思个性解放思想到宣传社会革命——洪灵菲的文学创作 202
一 反思个性解放 202
二 内心的苦闷:缺乏超验价值的日常生活 205
三 由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而走向崇高的社会革命的模式 208
第四节 旁观者形象模式的转向——戴平万的文学创作 211
第五节 “双面人”形象模式——楼适夷的文学创作 216
第六节 借鉴异域文学 开拓写作空间 219
一 太阳社的文学翻译及对写作空间的开拓 219
二 重估外国经典文学 提高创作艺术水准 224
结语:时间开始了 228
参考书目 238
附:“拉普”主要小说作家作品的汉译 244
后记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