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次贷危机启示:金融创新的长尾风险 3
第1章 次贷危机中的“长尾风险” 3
1.1 次贷危机暴露混业困局 4
1.2 金融创新,从“风险分散”到“风险扩散” 6
1.2.1 案例 雷曼的创新风险 6
1.2.2 案例 AIG的创新风险 9
1.2.3 案例 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危险转型 13
1.2.4 启示:金融创新要求风险隔离 15
1.3 全能银行,钻巴塞尔协议空子 16
1.3.1 案例 富通,巴塞尔协议的牺牲品 17
1.3.2 案例 巴克莱,下一站,富通 19
1.3.3 反思巴塞尔协议 25
1.4 全能银行,“交叉销售”的双刃剑 26
1.4.1 案例 UBS,从全面协同到有限协同 26
1.4.2 对经营协同的反思 38
1.5 金融创新中风险控制的三原则 40
1.5.1 金融创新要求风险隔离 40
1.5.2 风险控制要求资本独立 42
1.5.3 内部协作要求有限协同 43
第2章 金融创新中全能银行的业务重构 45
2.1 金融业务的风险分类 45
2.1.1 重资本业务vs轻资本业务 45
2.1.2 长尾业务vs短尾业务 46
2.2 金融创新中的业务结构设计 49
2.3 案例 花旗集团的业务重构 54
2.3.1 金融创新中的业务结构变迁 54
2.3.2 盲目混业的风险隐忧 56
2.3.3 次贷危机中“全能模式”的崩溃 59
2.3.4 根据风险原则,重构花旗集团 60
2.4 “后次贷”时期的金融新贵 61
第3章 中国金融集团的业务结构设计 63
3.1 中国金融机构的长尾风险 63
3.2 中国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再设计 64
3.2.1 从区域总分行制到业务事业部制 64
3.2.2 长尾业务的风险隔离 65
3.2.3 交叉销售中的内部定价和外部市场 66
3.3 结论:金融现代化的基础是业务结构的现代化 67
第2篇 金融创新时代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 71
第4章 金融创新时代银行的转型价值 71
4.1 引言 71
4.2 案例 美国最古老的银行如何应对金融创新 72
4.2.1 纽约银行,百年转型 72
4.2.2 最古老的银行,最前沿的业务 75
4.3 转型的背后,金融价值链的专业化裂变与重新聚合 78
4.3.1 转型的背后,金融创新的压力 78
4.3.2 金融产生价值链裂变中的专业化分工 79
4.3.3 金融产业价值链的重新聚合,金融新贵的崛起 84
4.4 金融创新与转型价值 86
4.4.1 回报率的提升 86
4.4.2 业绩稳定性提高 86
4.4.3 估值水平的提升 88
4.5 案例 梅隆公司,大胆转型的又一个案例 89
4.6 创新价值两倍于传统价值 94
第5章 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小型银行的选择 97
5.1 引言 97
5.2 案例 德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尝试 98
5.2.1 成长中的创新尝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98
5.2.2 创新尝试的经验总结 100
5.3 中小型银行的创新选择 112
5.3.1 找准金融价值链上的定位 112
5.3.2 零售业务上另辟蹊径 115
5.3.3 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模式转变 115
第6章 金融创新背景下地区性银行的选择 117
6.1 引言 117
6.2 案例 渣打银行的突围之路 119
6.2.1 地区性银行躲不过零售业务的天花板 119
6.2.2 零售业务的出路:借助对公业务平台 124
6.2.3 聚焦策略下的对公中间业务 126
6.2.4 对公中间业务,对抗危机的中流砥柱 130
6.3 国内地区性商业银行该向渣打学习什么 132
副文1:公司金融业务,地区银行的新亮点 133
副文2:渣打银行发展史,从聚焦到多元化到再度聚焦 134
第7章 中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排名 137
7.1 引言 137
7.2 综合实力排名 137
7.2.1 整体排名: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工商银行 137
7.2.2 最佳成长速度:北京银行 138
7.2.3 最佳资本拨备:南京银行、宁波银行 140
7.2.4 最受投资人青睐:浦发银行 141
7.2.5 进步最快:工商银行、中信银行 142
7.3 业务单项排名 142
7.3.1 最佳零售业务银行:工商银行 143
7.3.2 最佳对公业务银行:中信银行 146
7.3.3 最佳资金业务银行:建设银行 149
7.4 综合实力分析 150
7.5 榜单启示:专业优于大而全 152
7.5.1 创新业务重要性开始显现 152
7.5.2 大型银行在零售业务上具有先天优势 152
7.5.3 对公业务是中小银行的突围空间 152
7.5.4 资金业务向风险管理转化 153
7.5.5 专业化仍是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 153
副文:银行综合实力排名的指标体系 153
第3篇 金融创新时代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第8章 信托行业的两种专业化道路 159
8.1 引言 159
8.2 信托迷途 159
8.3 国际信托业成长的两个维度 160
8.3.1 产品专业化道路 161
8.3.2 客户专业化道路 162
8.3.3 案例 北方信托的客户专业化之路 163
8.4 信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一窄一宽” 171
8.4.1 “一窄”,精确定位高端客户 171
8.4.2 “一宽”,拓展投资范围,抵御短期波动 172
8.4.3 核心:挖掘“弱流动性”价值 172
副文1:案例 信孚银行,失败的信托道路 173
副文2:耶鲁基金深挖投资品种 175
第9章 私人股权基金的鲇鱼效应 179
9.1 引言 179
9.2 私人股权基金的套利新模式 180
9.3 案例 黑石,行业整合的鲇鱼 181
9.3.1 行业整合中的鲇鱼效应 182
9.3.2 鲇鱼的积极意义 188
9.3.3 鲇鱼的负面效应 189
9.4 鲇鱼效应在中国 193
9.4.1 外资“鲇鱼”的渗透 193
9.4.2 本土“鲇鱼”的诞生 194
第10章 财险公司的“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203
10.1 引言 203
10.2 国内财险公司的规模困局 204
10.3 案例 AIG保险业务的另类成长 208
10.3.1 AIG仍是传奇 208
10.3.2 AIG,利基市场冠军 209
10.3.3 AIG,突围企业险市场 213
10.4 以能力取胜,回避规模拼杀 214
10.4.1 细分市场中的生存空间 215
10.4.2 利基市场中的高利润区间 219
10.4.3 企业险市场化解规模拼杀 223
10.4.4 企业险市场,更长的保费投资期 233
10.4.5 多产品线分散风险 237
10.5 目标:“农村”包围“城市” 240
10.6 特色化突围的其他案例 242
10.6.1 案例 财险巨头不一定出身车险市场 242
10.6.2 案例 Liberty Mutual,工伤险起家的综合保险商 243
10.6.3 案例 苏黎士保险集团,海事险起家的综合保险商 244
10.6.4 案例 ACE公司,长尾业务起家,金融危机套利 245
10.6.5 案例 CAN公司,企业险市场的广泛组合 246
10.6.6 案例 Chubb公司,特殊险市场的深度挖掘 247
第4篇 金融创新时代的产融战略 253
第11章 产融战略的成功原理 253
11.1 机会导向型的产融战略暗藏风险 253
11.2 产融战略的演化 254
11.3 产融战略的第一个层次:基于经营协同的产融战略 255
11.3.1 案例 卡特彼勒的“设备制造+设备金融”模式 255
11.3.2 案例 UPS的“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 259
11.3.3 案例 沃尔玛的“零售+消费信贷”模式 262
11.3.4 案例 马里奥特的“证券化”模式 263
11.3.5 案例 福特,当产业基础衰退时 264
11.3.6 产融战略的第一个层次:产业支持下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节约 264
11.4 产融战略的第二个层次:基于金融协同的产融战略 265
11.4.1 案例 GE的“产业组合+综合银行”模式 265
11.4.2 产融战略的第二个层次:产业支持下金融业务的资金成本节约 274
11.5 产业基础决定产融模式 274
11.6 对中国企业的启示:经营协同是起点 274
第12章 产融战略的更高层次 279
12.1 案例 巴菲特的产融价值链 279
12.1.1 巴菲特的“保险+产业投资+证券投资”模式 279
12.1.2 巴菲特产融模式的核心:承保业务自身的盈亏平衡 282
12.1.3 巴菲特产融模式的支点:来自产业部门的充沛现金流 288
12.1.4 产业之于保险:规模扩张的后盾 292
12.2 产业+保险:长在悬崖上的花 296
12.3 产业基础决定金融宽度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