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篇 理论篇 5
第一章 牙体硬组织 5
第一节 牙体硬组织基本成分概述 5
一、釉质 5
二、牙本质 6
三、牙骨质 7
第二节 釉质的生物化学特性 8
一、釉质晶体 8
二、釉质的生长规律 10
三、釉基质蛋白及其生物学活性 12
四、釉基质蛋白酶及其生物学活性 16
五、釉质生化特性的主要研究方法 17
第三节 牙本质的生物化学特性 19
一、牙本质晶体的结构与特征 19
二、牙本质中的胶原 19
三、牙本质的非胶原蛋白及其生物学活性 20
四、牙本质的其他有机成分及其生物学活性 25
五、牙本质生化特性的主要研究方法 26
第四节 牙骨质的生物化学特性 27
一、牙骨质晶体结构特征 27
二、牙骨质基质蛋白及其生物学活性 28
三、牙骨质生化特性的主要研究方法 29
第五节 研究现状与展望 29
一、釉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29
二、牙本质:生物矿化的调控 30
三、牙骨质:新蛋白与新功能 31
第二章 牙周组织 33
第一节 胶原 33
一、胶原的组成与构型 33
二、胶原的种类和分布 33
三、胶原的理化特性 34
四、胶原类型改变的意义 36
五、胶原的非结构性功能 36
第二节 牙周组织胶原 36
一、正常牙周组织的胶原组成 36
二、牙周病变过程中牙龈胶原的改变 37
三、胶原与新附着 38
第三节 牙周组织蛋白聚糖 39
一、蛋白聚糖的结构和分布 39
二、蛋白聚糖的相互作用与功能 40
三、不同牙周组织中的蛋白聚糖 40
四、蛋白聚糖的降解与牙周病变过程中蛋白聚糖的变化 42
第四节 牙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 43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种类和生化特性 43
二、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调节 43
三、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牙周病中的作用 44
第五节 牙周骨细胞的代谢调节与骨吸收 45
一、骨组织的动态变化 45
二、骨吸收过程细胞控制的生化机制 46
三、白细胞介素-1与骨代谢 47
四、前列腺素与骨代谢 48
第六节 矿化相关蛋白与牙周组织的关系 48
一、碱性磷酸酶 48
二、Ⅰ型胶原 48
三、骨钙蛋白 49
四、骨粘连蛋白 49
五、骨桥蛋白 49
六、骨涎蛋白 49
第七节 研究现状与展望 49
一、正常牙周组织代谢与稳态 49
二、外部因素和全身因素与牙周组织破坏 50
三、牙周组织损伤再生 52
第三章 口腔黏膜组织 54
第一节 口腔黏膜组织的结构 54
一、上皮层 54
二、上皮下层 55
三、上皮间细胞 55
四、基底膜 56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组织的代谢 56
一、糖代谢 57
二、脂类代谢 59
三、蛋白质代谢 59
第三节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周期与细胞分化、组织更新 62
一、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分裂部位 62
二、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周期 62
三、口腔黏膜上皮组织更新时间 63
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周期过程中的生物化学 63
五、上皮细胞周期的调控 63
六、上皮细胞周期的异常与口腔黏膜疾病 64
第四节 基底膜 64
一、基底膜的组织结构特征 64
二、基底膜的生物化学特征 65
三、基底膜的生物学功能 66
四、基底膜异常与口腔黏膜疾病 66
第五节 口腔黏膜结缔组织 66
一、胶原纤维 66
二、弹力纤维 67
三、结缔组织基质 68
第六节 研究现状与展望 70
一、口腔黏膜上皮代谢异常与口腔黏膜疾病 71
二、基底膜代谢异常与口腔黏膜疾病 72
三、口腔黏膜结缔组织代谢异常与口腔黏膜疾病 72
第四章 唾液 74
第一节 唾液的成分 74
一、无机成分 74
二、有机成分 75
第二节 影响唾液分泌的因素 78
一、生理节律的影响 78
二、年龄的影响 78
三、生理刺激的影响 79
四、机体状况的影响 79
五、周围环境的影响 79
六、精神因素的影响 79
七、药物的影响 79
八、其他因素的影响 80
第三节 唾液在口腔内的生物学作用 80
一、味觉 80
二、保护与润滑 80
三、稀释及清洁 80
四、缓冲能力 80
五、维持釉质的完整性 81
六、消化 81
七、抗菌及参与生物膜和牙石的形成 81
第四节 唾液流率及唾液的诊断价值 82
一、唾液流率 82
二、唾液的诊断价值 83
第五节 研究现状与展望 84
第五章 龈沟液 87
第一节 龈沟液的形成和收集 87
一、混合或单个样本的分析 87
二、取样时间及重复多次取样对GCF内容物的影响 89
三、GCF中成分的表达方式 89
四、影响龈沟液质量的因素 89
第二节 龈沟液的成分 89
一、细胞成分 90
二、电解质 90
三、有机成分 90
第三节 龈沟液在口腔疾病和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90
一、龈沟液与口腔疾病的关系 90
二、龈沟液在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92
第四节 研究现状与展望 92
第六章 口腔微量元素 94
第一节 人体组织中的微量元素 94
一、微量元素的分类 94
二、微量元素的来源及功能 95
三、微量元素的分布特点 97
四、微量元素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99
第二节 口腔微量元素的分布特点 100
一、牙组织 100
二、唾液 102
三、牙菌斑 102
第三节 与口腔健康关系密切的微量元素 102
一、氟 102
二、锶 103
三、锌 104
四、钼 105
五、硒 105
六、其他微量元素 106
第四节 研究现状与展望 109
第七章 氟的生物化学 111
第一节 氟的分布和理化特性 111
一、氟在自然界的分布 111
二、氟的理化性质 113
第二节 人体氟的代谢 114
一、人体摄氟的来源 114
二、氟的吸收 114
三、人体氟的分布 115
四、氯的排泄 116
五、氟的生理作用和毒性 117
第三节 氟在口腔中的分布和生物学作用 118
一、口腔氟储库 118
二、氟对牙的生物学作用 119
第四节 氟的防龋机制 121
一、氟对牙发育的作用 121
二、氟对口腔微细菌的作用 122
三、氟对釉质脱矿和再矿化的影响 124
第五节 氟对牙硬组织的损伤 126
一、氟对釉质的损伤 126
二、氟对牙本质的损伤 129
第六节 研究现状与展望 130
一、慢性氟中毒与氟排泄的研究 130
二、氟防龋研究的新视角 130
三、氟斑牙发生的研究新进展 131
第八章 羟基磷灰石的生物化学 133
第一节 羟基磷灰石的基本概况 133
一、概念与简史 133
二、羟基磷灰石在人体的分布 133
三、羟基磷灰石的人工合成 134
第二节 羟基磷灰石的理化性质 135
一、羟基磷灰石的机械性质 135
二、羟基磷灰石的物理性质 135
三、羟基磷灰石的化学性质 136
四、羟基磷灰石的主要分析方法 136
第三节 羟基磷灰石的生物性质 138
一、羟基磷灰石的生物相容性 138
二、羟基磷灰石的生物活性 139
三、羟基磷灰石的生物降解 140
第四节 羟基磷灰石的生物化学反应 141
一、羟基磷灰石与蛋白质、脂肪和糖的反应 141
二、羟基磷灰石与血液的反应 141
三、羟基磷灰石与唾液成分的反应 142
四、细胞外基质对羟基磷灰石矿化的作用 142
五、羟基磷灰石与牙体组织的再钙化 143
六、羟基磷灰石与涎石及牙结石的形成 143
七、羟基磷灰石与钙磷代谢及硬组织的钙化 144
第五节 羟基磷灰石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44
一、羟基磷灰石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144
二、羟基磷灰石在其他医学领域的应用 146
第六节 研究现状与展望 146
第九章 口腔钙磷代谢与生物矿化 149
第一节 钙磷代谢 149
一、人体内钙磷分布 149
二、血钙与血磷 150
三、钙磷的吸收与排泄 151
四、钙磷代谢的调节 152
五、钙、磷的生理功能 154
第二节 口腔生物矿化 154
一、生物矿化的基本过程 155
二、生物矿化的调控机制 156
三、牙、骨及口腔异位生物矿化 157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展望 161
第十章 牙菌斑生物膜代谢 163
第一节 牙菌斑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163
一、牙菌斑蛋白质 163
二、牙菌斑糖类 163
三、牙菌斑脂类 164
四、牙菌斑无机成分 164
第二节 牙菌斑生物膜中获得性膜的形成 164
一、唾液蛋白对牙表面的选择性吸附 164
二、获得性膜的主要生化成分 165
三、影响获得性膜成分的因素 166
第三节 牙菌斑生物膜形成中的细菌黏附 166
一、疏水键作用 166
二、胞外多糖 167
三、钙桥静电作用 167
四、黏附素与受体的特异结合 167
第四节 牙菌斑生物膜形成中的细菌集聚 169
一、细菌之间的特异结合 169
二、菌斑基质成分的介导 169
三、菌斑的成熟 170
第五节 牙菌斑的糖代谢 172
一、牙菌斑生物膜的糖转运 172
二、糖的分解代谢 174
三、糖的合成代谢 180
四、菌斑生物膜糖转运系统的调节 184
五、口腔微生物对糖的优先选择 185
六、糖代谢途径的调节 186
七、“糖杀”和“乳酸闸门” 187
第六节 牙菌斑的氮源化合物代谢 188
一、菌斑微生物对氮源的利用 188
二、菌斑氮源代谢与菌斑pH 190
第七节 牙菌斑的矿物质转换 191
一、菌斑与唾液间的矿物质交换 191
二、菌斑与牙表面间的矿物质转换 191
第八节 研究现状与展望 193
一、菌斑细菌黏附的相关研究 193
二、菌斑糖代谢的非致龋性底物 196
三、牙周可疑病原菌的含硫蛋白质代谢 197
四、变异链球菌密度感应系统在菌斑生物膜中的作用 199
第十一章 牙结石 201
第一节 牙结石的组成和结构 201
一、牙结石的化学组成 201
二、牙结石的分类和结构 202
第二节 牙结石的形成机制 203
一、牙结石的形成 203
二、牙结石的矿化机制 204
第三节 牙结石的危害性与防护 206
一、牙结石的危害 206
二、抗牙结石剂的研究 207
第四节 研究现状与展望 207
一、牙结石形成机制及动力学 207
二、纳米细菌与生物矿化 208
第十二章 口腔疾病与代谢组学 211
第一节 代谢组学的研究领域 211
一、毒理代谢组学 211
二、药物代谢组学 212
三、疾病代谢组学 213
四、植物代谢组学 213
五、微生物代谢组学 213
六、营养代谢组学 215
第二节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215
一、数据采集技术 215
二、数据解析方法 218
第三节 代谢组学与口腔疾病 226
一、先天性唇腭裂 226
二、口腔癌与口腔白斑 228
三、口腔微生物 230
四、牙菌斑生物膜 232
第四节 研究现状与展望 233
下篇 技术篇 239
第十三章 口腔生物化学常用研究技术 239
第一节 生化实验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39
一、血液 239
二、唾液 241
三、牙菌斑 241
四、龈沟液 242
五、组织样品 242
第二节 无机成分的分析 243
一、钙含量测定 243
二、磷测定 244
三、氟化物测定 245
第三节 牙菌斑pH值的测定 246
一、原位菌斑微电极接触测定法 246
二、原位菌斑pH遥测法 246
三、集合菌斑pH测定 247
第四节 细菌有机酸分析 247
一、气相色谱法 247
二、离子色谱法 248
第十四章 口腔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249
第一节 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 249
一、无菌操作与细胞取材 249
二、原代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250
三、传代培养 252
四、微生物污染 253
第二节 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253
一、体内、外细胞的差异和分化 253
二、体外培养细胞的分型 253
三、培养细胞的黏附和伸展 254
四、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过程 254
第三节 细胞计数及活力测定 256
一、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256
二、台酚蓝染色法 256
三、MTT法测定细胞相对数和相对活力 257
第四节 细胞的冻存、复苏与运输 257
一、细胞冻存 257
二、细胞的复苏 258
三、细胞的运输 259
第五节 口腔细胞的培养 259
一、牙髓细胞 259
二、牙周膜细胞 260
三、牙胚细胞 260
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 261
五、成肌细胞 261
六、颌骨相关的硬组织细胞 262
七、口腔肿瘤细胞 263
第六节 DNA的相关实验技术 263
一、DNA的提取与纯化 263
二、Southern印迹分析 264
第七节 RNA的相关实验技术 267
一、RNA的提取 267
二、RNA的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268
三、RNA的反转录——cDNA第二链的合成 269
四、实时荧光定量PCR 270
五、Northern 印迹分析 273
六、micro RNA 274
第八节 蛋白质的相关实验技术 276
一、蛋白质的制备及定量检测 276
二、Western印迹分析 276
三、双向电泳技术 279
第十五章 口腔免疫学常用研究技术 283
第一节 口腔常用抗原的制备技术 283
一、口腔天然抗原的制备 283
二、人工抗原的制备 285
三、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口腔细菌、组织细胞特异性抗原 285
四、口腔常见细菌、细胞、组织抗原的制备 286
第二节 抗体制备 286
一、多克隆抗体及制备 286
二、单克隆抗体及其制备 288
三、基因工程抗体及其制备 290
第三节 口腔局部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分离和检测 291
一、口腔局部免疫细胞的分离 291
二、免疫细胞亚群的选择性分离和纯化 291
三、细胞表面标记的免疫学检测 292
四、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292
第四节 口腔组织细胞、细菌的免疫学检测 294
一、基本原理 294
二、常用方法 294
三、几种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原理 294
第五节 口腔组织液特异分子的免疫学检测 295
一、蛋白水平检测 295
二、生物活性检测 298
三、基因水平检测 298
第六节 发展中的免疫学技术 301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