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文图示 16
第1辑 修身篇 20
1内圣法——慎独自处,求仁存诚 20
慎重独处,心胸泰然 20
君子独处生真诚 22
主敬则身强 24
心存仁义,滋养万物 26
处世之道,贵在真诚 28
大德之四种境界 30
曾国藩修身十二课 32
2勤敬法——以勤立本,以谦处事 38
勤于政事,警戒懒惰 38
谦和谨慎,心胸宽广 40
圣贤豪杰,取自尚“勤” 42
千古有道者,以“谦”处事 44
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 46
为学当虚心以待 48
为政者当具备的品格 50
3廉矩法——养廉之道,重在节俭 54
节俭可以培养廉洁之风 54
廉洁必先知足 56
不贪财,不苟取 58
切忌:一人得志,鸡犬升天 60
自古廉士多清贫 62
修身、治家、平天下,须秉持礼法 66
第2辑 自强篇 72
1砺志法——立德立志,强健不息 72
君子的志向 72
砺志当以用世 76
读圣贤书之一:明道德大义 78
读圣贤书之二:新民众 80
读圣贤书之三:行善事 82
持之以恒乃第一美德 84
2明强法——明理明事,反躬自强 86
“明”的双重含义 86
精明源自勤学好问 90
男儿自立,须有倔犟之气 92
自反而缩,是为“强” 94
斗智斗力,或兴或败 96
着力于需要加强的地方 98
切忌在胜人处求强 100
3刚柔法——刚柔并济,不可偏颇 102
天地之道,在于刚柔并济 102
节制气血,避免情绪失控 106
至刚、贞固,皆由倔犟而来 108
强毅之气不可无 110
谨防刚愎自用 112
柔顺,乃保吉避凶之道 114
第3辑 处世篇 118
1藏锋法——韬光养晦,待机而动 118
曾国藩的龙蛇之道 118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122
君子,大多寂静藏锋 124
藏器于身,待机而动 126
恃才傲物,招人忌 128
德与才不可偏重 130
2忠疑法——守己无求,尽性知命 132
恪守独立正直的原则 132
无愧疚之处,当无所畏惧 134
内心应有足以自信的东西 136
警戒自己要忠贞不贰 138
须尽性,亦当知命 140
警惕诽谤,内省自修 142
曾国藩裁湘军 144
3坚忍法——包天容地,自重为先 148
打脱牙,和血吞 148
忍须善忍,会忍 150
坚定自我,不随人喜人忧 154
弃机巧权诈,保真我本性 156
为官之道,重在坚忍 158
吃硬的精神 160
第4辑 治国篇 164
1廪实法——勤劳为本,洋务为道 164
仓廪实的理财之道 164
办洋务应以忠信笃敬为基准 168
自治的国家,无人敢侮辱 170
重农乃第一要务 172
开放商口,互通有无 174
内修外柔,韬光养晦 176
2英才法——知人善用,大事可成 178
用人之道,贵在量才 178
人才都是磨炼出来的 180
尽人事,行正道 182
国家之强,以得人为要 184
奖拔人才,方可舒忧 186
曾国藩的人才观 188
3外王法——师夷之智,独立自强 192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192
危难当前,不屈不挠 194
树立威信,立于世界之林 196
拿来主义方略 198
师夷长技以制夷 200
正视西学东渐之风 204
第5辑 兵法篇 208
1峻法法——崇礼尚法,天下可定 208
以严刑峻法惩治暴虐之徒 208
去腐存精,强兵健武 210
立法严,则死无怨,生有忌 212
驭下,当宽的两个方面 216
驭下,当严的两个方面 218
曾国藩峻法思想的来源 220
2诡道法——相机而动,因势利导 222
凡用兵要主客奇正 222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226
坚守阵地,以逸待劳 228
带兵,当仁义礼遇先行 230
行军打仗,应有思想准备 232
用兵,不可受制于人 234
3久战法——养精蓄锐,且挺且韧 236
打持久战,切忌势穷力竭 236
警戒散漫作风的滋生 238
保持士气,不使其用尽 240
勤练兵法,勤练胆气 242
久攻不下,则要安心退守 244
伺机而动,果断出击 246
第6辑 散结篇 250
1家范法——崇俭鄙奢,以和为本 250
家范一:八字家规 250
家范二:八本堂 252
家范三:三不信 254
家范四:勤俭孝友 256
官宦士家衰败的原因 258
重视对女子的教育 260
2荷道法——为文之道,重在明理 262
文以载道,文道并重 262
重情累材,诗文可作 264
千古佳文,得益于心宽思密 266
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贵 268
文之醇驳,视见道多寡而定 270
文之气势,全在遣词造句 272
刚柔并济的美学主张 274
3盈虚法——否极泰来,势不用尽 276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败 276
福不享尽,势不使尽 278
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280
向平实处用功 282
功成身退,及早为好 284
怀愧疚之心,得和善之气 286
以清、慎、勤三字作为自概之道 288
附录Ⅰ曾国藩笔记 290
附录Ⅱ曾国藩治兵语录 296
附录Ⅲ修身五箴和书赠仲弟六则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