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野下的翻译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邱文生著
  • 出 版 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1536193
  • 页数:3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吸收借鉴认知理论有关语言认知的研究成果,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翻译的本质问题,提出了翻译认知观,并佐证其合理性;在翻译认知观的视域下,探讨了翻译的主体问题——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翻译主体能力结构与行为认知的构拟和翻译过程(理解与表达、思维认知与翻译、隐喻思维认知与翻译、意象认知与翻译、逻辑认知与翻译和修辞认知与翻译)。

第一章 翻译与认知 1

1.1 认知学科的理论概述——取向于语言认知 1

1.1.1 认知心理学 2

1.1.2 认知科学 3

1.1.3 认知语言学 4

1.2 翻译与认知的关联性 6

1.2.1 认知范畴中的翻译 6

1.2.2 翻译认知观的理据 8

1.2.2.1 语言与认知 9

1.2.2.2 认知是翻译的必要条件 10

1.2.2.3 翻译是一种认知行为 11

1.2.2.4 翻译是一个认知过程 13

第二章 翻译本体的“认知”性向度——从多维认知的角度看 19

2.1 引言 19

2.2 翻译的多维认知阐释观 20

2.2.1 概念隐喻翻译观 20

2.2.2 概念整合翻译观 22

2.2.3 关联翻译观 25

2.3 关于翻译多维认知阐释观的思考 29

2.4 结语 30

第三章 认知视阈下的翻译主体问题——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 33

3.1 引言 33

3.2 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哲性思辨 33

3.2.1 主体界定 33

3.2.2 主体性 34

3.2.3 主体间性 34

3.3 翻译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基于哲学思辨观的认知考察 35

3.3.1 翻译主体界定 36

3.3.2 译者主体性的表现维度 37

3.4 结语 42

第四章 翻译视野中的主体能力结构与行为认知的构拟 44

4.1 引言 44

4.2 能力与翻译能力 45

4.3 翻译能力结构的多维性 46

4.3.1 语言能力 47

4.3.2 文化能力 48

4.3.3 逻辑能力 49

4.3.4 审美能力 49

4.3.5 转换能力 50

4.4 多维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 51

4.5 翻译能力多维性及其相应行为的个案透视与认知分析 52

4.6 结语 56

第五章 翻译过程:理解与表达——基于翻译障碍问题的认知分析 58

5.1 翻译的二度转换过程 58

5.2 理解障碍问题的认知分析 59

5.2.1 语言层面 59

5.2.1.1 词汇 60

5.2.1.2 语法 66

5.2.2 文化层面 68

5.2.3 修辞层面 69

5.2.4 志意层面 70

5.3 表达障碍问题的认知分析 73

5.3.1 错类 74

5.3.1.1 语义单位错选 74

5.3.1.2 语义关系错构 75

5.3.2 拙类 76

5.4 结语 79

第六章 思维认知与翻译 82

6.1 翻译思维认知——取向于概念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视角 82

6.1.1 引言 82

6.1.2 思维的认知性 83

6.1.3 概念思维与翻译 86

6.1.3.1 概念之说 86

6.1.3.2 翻译中的概念思维 88

6.1.4 形象思维与翻译 94

6.1.4.1 形象思维的结构性分析 94

6.1.4.2 翻译中的形象思维 97

6.1.5 结语 103

6.2 思维形态的殊异性与翻译中的视点转换 104

6.2.1 引言 104

6.2.2 思维形态的殊异性及其语言表现 105

6.2.2.1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105

6.2.2.2 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108

6.2.2.3 分析思维与整体思维 109

6.2.2.4 焦点视思维与散点视思维 109

6.2.2.5 思维取向的差异 111

6.2.3 翻译中的视点转换 111

6.2.3.1 语义层面 112

6.2.3.2 句法层面 113

6.2.3.3 修辞层面 116

6.2.4 结语 116

第七章 隐喻思维认知与翻译 120

7.1 引言 120

7.2 隐喻思维的认知诠释 121

7.2.1 隐喻本质属性的认知 121

7.2.1.1 隐喻的修辞性 121

7.2.1.2 隐喻的认知性 125

7.2.1.3 隐喻的文化性 127

7.2.2 隐喻思维形态的认知构拟 131

7.2.2.1 概念隐喻 132

7.2.2.2 意象隐喻 134

7.2.3 隐喻思维形态的语言建构 136

7.2.3.1 词语层面上的隐喻凝聚形态 136

7.2.3.2 语句层面上的隐喻凝聚形态 140

7.2.3.3 句组层面上的隐喻凝聚形态 140

7.3 翻译视野中的隐喻思维 141

7.3.1 翻译中语言隐喻的认知性解读 142

7.3.1.1 概念—语义层面 143

7.3.1.2 词汇—语法层面 146

7.3.1.3 语境信息层面 149

7.3.2 隐喻的译入语建构:情状与分析 151

7.3.2.1 隐喻的译入语建构情状 151

7.3.2.2 隐喻翻译情状的认知分析 157

7.4 结语 158

第八章 意象认知与翻译 161

8.1 意象翻译认知观 161

8.1.1 引言 161

8.1.2 意象概述 162

8.1.3 意象类型 163

8.1.4 意象翻译认知观 164

8.1.4.1 意象——文学翻译的焦点 165

8.1.4.2 意象整合建构中的美学创化 167

8.1.5 结语 174

8.2 通感意象与翻译 174

8.2.1 通感意象的功能透视与语言建构 174

8.2.1.1 引言 174

8.2.1.2 通感意象 175

8.2.1.3 通感意象的功能:诗学、审美与认知 175

8.2.1.4 通感意象的语言建构 181

8.2.1.5 结语 185

8.2.2 文化语境下的通感与翻译 186

8.2.2.1 引言 186

8.2.2.2 英汉通感对比分析 187

8.2.2.3 通感的翻译 191

8.2.2.4 结语 196

8.3 文化意象与翻译 197

8.3.1 文化词语翻译的意象构建 197

8.3.1.1 引言 197

8.3.1.2 文化词语的意象概述 198

8.3.1.3 文化关联性与意象构建 200

8.3.1.4 结语 206

8.3.2 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译——从语境认知的视角看 206

8.3.2.1 引言 206

8.3.2.2 意象与文化意象 207

8.3.2.3 语境通观 208

8.3.2.4 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理解 209

8.3.2.5 语境与文化意象的传译 210

8.3.2.6 结语 215

第九章 逻辑认知与翻译 219

9.1 逻辑:翻译认知活动的基础 219

9.1.1 引言 219

9.1.2 逻辑、认知与翻译 220

9.1.3 翻译的逻辑认知观:基于文本意义的阐释 223

9.1.3.1 逻辑:翻译文本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 223

9.1.3.2 逻辑:翻译文本意义关系链构建的认知理据 227

9.1.3.3 逻辑:翻译文本意义价值评判的认知理据 229

9.1.4 结语 231

9.2 语篇衔接与翻译 231

9.2.1 引言 231

9.2.2 衔接在语篇层面上的特征 232

9.2.3 语篇翻译中衔接模式的识解与重构 233

9.2.3.1 非结构衔接 234

9.2.3.2 结构衔接 242

9.2.4 结语 245

9.3 NP1+of+NP2构式的语义逻辑与翻译 245

9.3.1 引言 245

9.3.2 NP1+of+NP2构式的语义逻辑类型 246

9.3.2.1 领属关系 246

9.3.2.2 偏正关系 247

9.3.2.3 施事—动作关系 248

9.3.2.4 动作—受事关系 248

9.3.2.5 施事—受事关系 248

9.3.2.6 同一关系 249

9.3.3 NP1+of+NP2构式的语义翻译考察 249

9.3.3.1 译成汉语的短语结构 250

9.3.3.2 译成汉语的小句 255

9.3.4 结语 256

9.4 意识逻辑与翻译 257

9.4.1 引言 257

9.4.2 意识逻辑与语境构建 257

9.4.2.1 语境构建的现时性 258

9.4.2.2 语境构建的历时性 260

9.4.2.3 语境构建的共核性/趋同性 261

9.4.3 结语 263

第十章 修辞认知与翻译 266

10.1 象似性修辞与翻译 266

10.1.1 引言 266

10.1.2 象似性:概念与类型 267

10.1.3 象似性:一种修辞上的认知视角 268

10.1.4 象似性修辞认知与翻译 270

10.1.4.1 语音象似性修辞与翻译 270

10.1.4.2 顺序象似性修辞与翻译 272

10.1.4.3 数量象似性修辞与翻译 273

10.1.4.4 对称象似性修辞与翻译 275

10.1.4.5 倒叙象似性修辞与翻译 278

10.1.5 结语 279

10.2 模糊修辞与翻译 280

10.2.1 引言 280

10.2.2 语言的模糊性 280

10.2.3 语言模糊性在修辞层面上的审美特质 282

10.2.4 语言模糊修辞与翻译 285

10.2.4.1 语词层面 286

10.2.4.2 语句层面 289

10.2.4.3 语篇层面 293

10.2.5 结语 295

10.3 修辞认知视野中的双关与翻译 296

10.3.1 引言 296

10.3.2 英语双关辞格的构成模式 297

10.3.2.1 谐音双关(paronomasia) 297

10.3.2.2 语义双关 298

10.3.2.3 语境双关 300

10.3.2.4 背景意义双关 300

10.3.3 双关的修辞美 301

10.3.3.1 含蓄曲折,意味深长 302

10.3.3.2 诙谐机智,幽默风趣 302

10.3.3.3 生动形象,意趣盎然 303

10.3.4 英语双关语的汉译 304

10.3.4.1 等值译法 304

10.3.4.2 补偿性拆译法 305

10.3.4.3 变通译法 306

10.3.4.4 直译加注 306

10.3.4.5 概略法 307

10.3.5 结语 308

10.4 修辞认知视野中的语义强势否定结构与翻译 309

10.4.1 引言 309

10.4.2 词汇层面上的识解与翻译情状 310

10.4.2.1 加词法 310

10.4.2.2 转移法 312

10.4.2.3 替换法 313

10.4.2.4 搭配法 314

10.4.3 句法层面上的识解与翻译情状 314

10.4.3.1 强调句型 315

10.4.3.2 if-条件句 315

10.4.4 辞格层面上的识解与翻译情状 316

10.4.4.1 隐喻(Metaphor) 316

10.4.4.2 夸张(Hyperbole) 317

10.4.4.3 重复(Repetition) 317

10.4.4.4 层进(Climax) 318

10.4.4.5 倒装(Inversion) 319

10.4.5 结语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