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商银行成立与发展的经济金融背景 1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史背景 1
一、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
二、国民经济出现了三次较大的波动 5
第二节 金融发展与改革背景 7
一、建立新型的金融组织体系 7
二、银行承担起聚集和供应建设资金的重任 8
第三节 专业银行时期工商银行的发展概况 9
一、实施以搞活城市行为中心环节的企业化改革 9
二、各项业务快速发展,资金实力迅速提高 9
三、机构、人员增加,营业条件改善 10
第二章 工商银行的成立及其组织机构体系的形成 11
第一节 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 11
一、我国中央银行体制的确立 11
二、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 13
三、建行初期的基本任务和业务范围 17
第二节 专业银行时期组织机构的变化 18
一、建行初期工商银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18
二、建行初期总行的内设机构和职责 21
三、省级分行内设机构及变化情况 26
第三节 营业机构的扩增与变迁 27
一、营业网点迅速扩增 27
二、分布区域迅速扩展 28
三、大中型营业网点电子化改造起步 32
四、人员规模持续扩大 32
第四节 附属机构的建立与变化 33
一、所属公司的兴办与清理 33
二、合资银行和合资金融性公司的兴办 40
第五节 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的创建 45
一、创建海外机构的基础与准备 45
二、走出国门,创建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 48
第三章 专业银行时期管理体制的形成和改革 50
第一节 初创期工商银行的管理体制 50
一、初创期工商银行的体制架构 50
二、建行初期管理体制的特征 51
第二节 以搞活城市行为中心的企业化改革 53
一、搞活城市行的动因 54
二、“搞活城市行”改革的实施过程 56
三、“搞活城市行”改革的主要举措 58
四、“搞活城市行”改革的成效 61
第三节 系统调控体系框架的构建 62
一、建立工商银行系统调控体系的动因 62
二、工商银行调控体系的逐步构建 63
第四节 规模控制下的工商银行资金管理体制 67
一、宏观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变迁 67
二、“实贷实存”资金管理办法的基本内容 68
三、工商银行资金管理体制的形成 70
四、系统内资金融通网的建立 74
五、利率管理机制的初建 75
第五节 建立贷款风险管理体制的探索 77
一、建立工商银行贷款管理体制与制度 77
二、试行风险度为核心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81
三、进行贷款决策机制改革 85
四、加强贷后管理工作 86
第六节 建立利润留成为主的财务管理体制 87
一、构建工商银行财务管理体制框架 87
二、实行利润留成分配制度 90
三、建立财务计划核定制度和考核奖励办法 93
四、初行成本管理办法 93
五、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95
第七节 建立劳动工资管理体制 96
一、建立劳动用工管理体制 96
二、建立劳动组织管理制度 98
三、国家对工商银行实行事业单位的工资管理制度 101
第八节 创建稽核管理制度 103
一、银行稽核的产生与发展 103
二、工商银行稽核管理制度的创建与发展 104
第四章 着力组织存款 提出存款为立行之本的方针 108
第一节 “存款第一”方针的提出 108
一、提出“存款第一”方针的背景 108
二、“存款第一”方针的提出与确立 110
第二节 “存款第一”方针的落实 110
一、从解决“存款难”入手 110
二、创新储蓄服务品种 117
三、增加存款服务手段 123
四、储蓄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31
五、对公存款业务的发展 135
第五章 拓展信贷 支持经济发展 145
第一节 统一管理国营企业流动资金 145
一、银行统一管理国营企业流动资金制度的出台 145
二、工商银行受命承担统管国营企业流动资金任务 147
三、统管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的主要举措 150
四、统管国营企业流动资金存在的问题 163
第二节 区别对待择优扶持,支持国民经济发展 165
一、重点支持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 166
二、支持社会商品流通的扩大 177
第三节 开展技改信贷业务,支持国家经济建设 187
一、支持轻纺工业技术改造 188
二、支持重大装配业的技术改造 190
三、支持基础工业的改造和建设 191
四、发放基本建设贷款,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193
五、坚持以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 193
六、多渠道落实还贷资金,促进技改贷款良性发展 195
第四节 开拓信贷服务新领域 196
一、开办科技开发贷款 196
二、开办商业网点设施贷款 204
三、开拓房地产金融业务 205
四、开办联营贷款 210
五、开办商办工业技改贷款 211
六、开办出口卖方信贷 212
第五节 信贷管理基础工作的加强 212
一、开展企业信用评估 212
二、建立技术改造贷款项目评估制度 213
三、组织首次信贷资产全面清理 214
四、建立信贷统计信息制度 216
五、开展培训,提高信贷人员业务素质 217
第六节 按照国家要求发放政策性贷款 217
一、发放政策性贷款的背景 218
二、政策性贷款的主要用途 218
第六章 建立国际金融业务体系 224
第一节 外汇业务从无到有 224
一、业务从经济特区起步 224
二、白手起家发展外汇业务 227
第二节 进入“全行办外汇”的战略发展阶段 229
一、“全行办外汇”思想的形成 229
二、提出和实施“全行办外汇”战略 233
三、“全行办外汇”取得的成效 235
第三节 国际业务门类齐全 238
一、外汇存款列为国际业务首位 238
二、国际融资拓展多种渠道 240
三、外汇贷款支持重点建设项目 242
四、国际结算发展品种、提高水平 245
五、加强外汇业务风险管理 249
第七章 新兴业务的发端 252
第一节 债券的发行和代理 252
一、工商银行发行金融债券 252
二、代理发行国债 255
第二节 资金拆借的起步和发展 257
一、同业拆借列为金融体制改革重点 257
二、建立资金市场和融通网络 257
三、清理和整顿违规拆借 262
第三节 开办信用卡业务 263
一、工商银行发行牡丹卡 263
二、推进牡丹卡快速发展 266
三、逐步完善牡丹卡章程 269
第四节 开创新中国证券业务 271
一、创办股票发行和买卖 271
二、发展证券交易产品 272
三、形成工商银行证券交易网络 274
第八章 会计基础管理的建立与加强 276
第一节 会计核算基础的建立 276
一、会计账务的划分与独立账务系统的建立 276
二、设置工商银行会计科目 278
三、制定实施《中国工商银行会计制度》 280
四、外汇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走上正轨 283
第二节 联行的分立与制度改革 284
一、建立工商银行自己的联行往来清算系统 285
二、配合人民银行推广电子联行 288
三、改革联行对账方法 290
四、全面推广密押机编押工作 291
第三节 结算业务的发展与改革 292
一、开拓结算业务市场 292
二、推行“三票一卡”结算办法 299
第四节 出纳业务的发展 300
一、从建立出纳制度入手 301
二、实行出纳业务量化考核 302
三、率先实行“柜员制” 304
四、出纳机具的革新 306
第五节 建立会计内部监督检查机制 307
一、实行“总会计坐班制” 307
二、配备专职会计出纳检查员 309
三、推行会计事后监督制度 310
第九章 电子化建设初具规模 312
第一节 建行初期电子化的基础 312
一、以手工操作为特征的早期技术基础 312
二、起步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14
三、初级的软件编程和研发 315
四、电子化的初步设想 315
五、建行初期的设备引进 316
第二节 “科技兴行”方针和电子化发展战略的提出 317
一、银行电子化建设的背景 317
二、工商银行电子化建设方针和战略的首次提出 318
第三节 第一个十年电子化建设的举措 320
一、狠抓电子化网络的基础建设 320
二、大力推广计算机应用 321
三、创建自主的软件开发体系 323
四、创新发展银行专用机具 325
五、建立科技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328
六、建立技术设备保障体系 332
七、拓宽电子化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 333
第四节 第一个十年电子化建设的成效 336
一、电子化网点建设初具规模 336
二、大批适应业务需求的软件投入使用 337
三、计算机应用扩展到管理和办公自动化领域 342
四、科研发展成绩斐然 344
五、科技队伍建设成就显著 346
第十章 专业银行时期的队伍建设 349
第一节 员工队伍的扩增 349
一、人员总量的增长及其原因 349
二、人员结构及其变化 351
三、专业人才和劳动模范大量涌现 352
第二节 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 353
一、强化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 353
二、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和作风建设 357
三、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 358
四、注意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作用 359
第三节 职工教育蓬勃发展 360
一、“教育兴行”战略思想的提出与落实 360
二、建设教育培训基地 362
三、开展学历教育 363
四、开展岗位培训 364
五、开展智力引进工作 367
六、开展电教工作 368
七、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 368
第四节 服务工作与行风建设 370
一、工商银行服务工作的演进 370
二、专业银行时期的行风建设 373
三、开展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 377
第五节 建立“双先竞赛”为主的激励机制 379
一、广泛开展“双先”竞赛活动 379
二、建立评优制度为主的激励机制 382
三、重视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广和培养教育 384
第六节 工商银行特色企业文化的初建 386
一、初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386
二、创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 390
三、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的成立和群众性学术活动的兴起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