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府伟灵,徐克前主编;王培昌,刘新光副主编;王琰,府伟灵,王培昌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17152280
  • 页数:4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卫生部规划教材之一。 编写内容分为基础知识、检验技术和临床应用三部分。在上版基础上,精简基础知识内容,突出检验专业内容,强调与临床联系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发展及现状 1

第二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2

一、阐述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中体内的生物化学变化 2

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建立和临床应用研究 2

第三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的任务 3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3

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信息 3

三、增强与临床的沟通及开展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咨询 4

第四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4

第二章 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检验 5

第一节 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5

一、血浆蛋白质 5

二、体液氨基酸 9

三、嘌呤核苷酸 11

第二节 常用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检测项目 13

一、体液总蛋白 13

二、体液白蛋白 15

三、血清蛋白电泳 16

四、蛋白质免疫固定电泳 18

五、体液个别蛋白质 19

六、体液氨基酸 22

七、体液尿酸 23

第三节 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检测的临床应用 24

一、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24

二、氨基酸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26

三、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生物化学诊断 26

四、病例分析 27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29

第一节 血糖及糖代谢紊乱 30

一、血糖及血糖调节 30

二、糖尿病及其代谢紊乱 31

三、低血糖症 36

四、糖代谢的先天异常 37

第二节 糖代谢紊乱的主要检测项目 37

一、空腹血糖 38

二、餐后2小时血糖 40

三、葡萄糖耐量试验 40

四、糖化血红蛋白 41

五、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化白蛋白 43

六、胰岛素及C肽 44

七、胰岛素原 46

八、酮体 47

九、丙酮酸及乳酸 48

十、尿微量白蛋白 49

第三节 糖代谢紊乱主要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50

一、糖尿病的早期筛查 51

二、糖尿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51

三、糖尿病治疗效果评价 52

四、糖尿病并发症的生物化学诊断 53

五、病例分析 53

第四章 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55

第一节 概述 55

一、血浆脂质和脂蛋白代谢 55

二、脂蛋白代谢紊乱 62

三、脂蛋白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 66

四、高密度脂蛋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 67

第二节 脂蛋白代谢紊乱的主要检测指标 68

一、总胆固醇 68

二、甘油三酯 69

三、血浆脂蛋白测定 70

四、载脂蛋白测定 72

五、磷脂 73

六、游离脂肪酸 74

七、过氧化脂质 74

八、脂蛋白-X 75

九、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 75

十、脂蛋白代谢相关基因检测 75

十一、其他 76

第三节 血脂相关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 77

一、高脂血症的生物化学诊断 77

二、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疾病的关系 77

三、高脂血症的疗效评估 78

四、脂质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原则及作用 80

五、病例分析 82

第五章 诊断酶学 84

第一节 概述 85

一、酶的概念与特征 85

二、同工酶的概念与特征 87

三、工具酶 88

第二节 酶测定技术 90

一、酶活性测定 90

二、酶质量测定 98

三、同工酶检测 98

第三节 常用酶及同工酶测定的临床应用 101

一、血清酶 101

二、尿液酶 104

三、浆膜腔积液酶 105

四、脑脊液酶 105

五、同工酶的诊断价值 108

六、病例分析 108

第六章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 112

第一节 常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代谢及其生物学作用 112

一、微量元素代谢及其生物学作用 112

二、维生素的代谢及其生物学作用 117

第二节 常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检测指标 122

一、常用微量元素检测 122

二、常用维生素检测 125

第三节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检测的临床应用 127

一、主要微量元素缺乏与中毒 127

二、维生素缺乏与中毒 130

第七章 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134

第一节 概述 134

一、体液平衡及其紊乱 135

二、酸碱平衡及其紊乱 139

第二节 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主要检测指标 143

一、电解质的检测 143

二、酸碱度的检测 145

三、二氧化碳分压 146

四、氧分压 146

五、氧饱和度 146

六、实际碳酸氢盐及标准碳酸氢盐 147

七、缓冲碱 147

八、碱剩余 147

九、阴离子间隙 148

十、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148

十一、二氧化碳总量 148

十二、渗透压 149

第三节 体液及酸碱平衡紊乱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 149

一、体液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149

二、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及类型判断 149

三、病例分析 151

第八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155

第一节 概述 155

一、肝脏的主要生物化学功能 155

二、肝胆疾病的主要代谢紊乱 156

第二节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163

一、血白蛋白 163

二、血氨 164

三、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 164

四、血清总胆汁酸及结合胆酸 166

五、血清酶类 166

六、胶原及其片段 171

七、靛氰绿滞留率试验 173

八、利多卡因试验 173

第三节 肝胆疾病主要生物化学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 174

一、急性肝损伤 174

二、慢性肝损伤 175

三、肝硬化 176

四、肝脏储备功能判断 177

五、病例分析 179

第九章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182

第一节 概述 182

一、肾脏的基本功能 183

二、肾脏疾病的主要临床生物化学变化 185

第二节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188

一、肾小球功能检查 188

二、肾近端小管功能检查 194

三、肾远端小管功能检查 197

四、肾血流量检测 199

第三节 肾脏疾病主要生物化学项目的临床应用 199

一、肾脏疾病生物化学检验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199

二、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201

三、病例分析 206

第十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208

第一节 概述 209

一、心脏解剖和生理 209

二、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及化学病理学 210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214

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生物化学指标 214

二、心肌损伤标志物 217

三、心力衰竭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223

四、高血压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226

第三节 心血管疾病相关生物化学检测的临床应用 227

一、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评估 227

二、心肌缺血及损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 228

三、病例分析 232

第十一章 胃肠胰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234

第一节 胃肠胰功能及胃肠胰疾病的生物化学改变 235

一、胃肠胰功能 235

二、胃肠胰疾病的生物化学改变 240

第二节 胃肠胰疾病的主要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246

一、胃酸分泌量 246

二、胃蛋白酶原Ⅰ、Ⅱ 247

三、胃泌素 248

四、小肠消化与吸收试验 249

五、淀粉酶 250

六、脂肪酶 251

七、尿胰蛋白酶原Ⅱ 252

八、胰腺外分泌功能评价试验 252

九、双标记Schilling试验 253

第三节 常见胃肠胰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254

一、胃溃疡 254

二、吸收不良综合征 255

三、急性胰腺炎 256

四、慢性胰腺炎 257

五、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257

六、病例分析 258

第十二章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检验 260

第一节 骨代谢及其异常 261

一、钙代谢及其异常 261

二、磷代谢及其异常 263

三、镁代谢及其异常 264

四、骨代谢激素调节及其异常 264

第二节 骨转换相关标志物 267

一、骨形成标志物 267

二、骨吸收标志物 268

第三节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269

一、血清钙、磷、镁检测 269

二、骨代谢相关激素检测 272

三、骨转换相关标志物检测 274

第四节 骨代谢异常生物化学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 278

一、骨质疏松症 278

二、骨软化症 280

三、病例分析 281

第十三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283

第一节 概述 283

一、内分泌及调控 284

二、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290

三、内分泌疾病常用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及评价 291

第二节 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292

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 293

二、甲状腺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 295

三、肾上腺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 297

四、性腺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 300

第三节 内分泌紊乱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 302

一、生长激素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302

二、催乳素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303

三、肾上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303

四、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305

五、性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306

六、病例分析 308

第十四章 神经及精神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310

第一节 概述 310

一、血脑屏障及脑脊液 310

二、神经组织的生物化学代谢特点 312

三、常见神经变性病的生物化学机制 313

四、常见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机制 315

第二节 常用神经及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315

一、脑脊液一般检查 315

二、神经递质的测定 316

三、脑脊液蛋白质和特殊酶的测定 317

第三节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319

一、帕金森病 319

二、亨廷顿病 320

三、阿尔茨海默病 320

四、精神分裂症 321

五、肝豆状核变性(威尔森病) 321

六、癫痫 322

七、其他 323

八、病例分析 323

第十五章 妊娠期相关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325

第一节 正常妊娠及相关生物化学变化 325

一、正常妊娠 326

二、母体及胎儿生物化学变化 330

第二节 常用妊娠期相关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333

一、hCG 333

二、雌三醇 334

三、胎儿纤维连接蛋白 334

四、胎儿肺成熟度评价相关指标 335

五、羊水胆红素 337

六、血糖 337

七、肾功能试验 337

八、甲胎蛋白 338

九、孕中期唐氏综合征过筛试验 338

十、孕早期唐氏综合征过筛试验 338

第三节 妊娠期相关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339

一、胎盘紊乱 339

二、异位妊娠 339

三、早产 339

四、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 339

五、妊娠期肝脏疾病 340

六、妊娠期肾功能衰竭 341

七、新生儿肺不成熟及呼吸窘迫综合征 341

八、胎儿神经管缺陷 341

九、唐氏综合征 342

十、18-三体综合征 342

十一、病例分析 343

第十六章 肿瘤标志物 345

第一节 概述 346

一、肿瘤标志物的发展史 346

二、肿瘤标志物的概念 347

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 348

四、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349

第二节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及其应用评价 351

一、胚胎抗原类肿瘤标志物 351

二、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 354

三、激素类肿瘤标志物 357

四、受体类肿瘤标志物 359

五、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 360

六、酶类标志物 363

七、基因类肿瘤标志物 367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370

一、胃癌的实验室诊断 371

二、肝癌的实验室诊断 371

三、大肠癌的实验室诊断 372

四、肺癌的实验室诊断 372

五、前列腺癌的实验室诊断 372

六、乳腺癌的实验室诊断 372

七、宫颈癌的实验室诊断 373

八、病例分析 373

第十七章 遗传代谢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375

第一节 概述 375

一、遗传代谢病的概念和分类 376

二、遗传代谢病的临床特征 376

第二节 遗传代谢病的诊断策略 377

一、遗传代谢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378

二、遗传代谢病的基因诊断 379

第三节 遗传代谢病的生物化学检测 381

一、苯丙酮酸尿症 381

二、同型胱氨酸尿症 383

三、半乳糖血症 384

四、糖原贮积症 385

五、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386

六、肝豆状核变性 387

七、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388

八、溶酶体病 389

九、线粒体病 390

十、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391

十一、病例分析 392

第十八章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394

第一节 概述 394

一、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395

二、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 395

三、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 397

四、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个体化 398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及主要参数的应用 400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400

二、单室模型一级消除动力学 402

三、多剂重复用药的消除动力学 404

四、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406

第三节 治疗药物浓度测定的标本处理 407

一、常用标本 407

二、取样时间 408

三、样品预处理 408

第四节 治疗药物浓度测定的常用方法 409

一、光谱法 409

二、色谱法 409

三、免疫化学法 410

四、其他技术 410

第五节 需要监测治疗浓度的主要药物 410

一、强心苷类 411

二、抗心律失常药 412

三、抗癫痫药 413

四、抗情感性精神障碍药 414

五、免疫抑制剂 416

六、茶碱 417

七、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418

八、病例分析 418

第十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化分析 421

第一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概述 421

一、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发展 421

二、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析原理 422

三、干化学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426

四、全实验室自动化的构建 428

第二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析技术 430

一、生化分析仪常用分析方法 430

二、分析参数设置 433

三、生化分析仪的校准 435

第三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日常操作 436

一、自动生化分析仪安装及使用前准备 436

二、基本操作步骤 437

三、主要维护保养 439

第四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检定与系统完整性 439

一、生化分析仪的性能检定 439

二、生化分析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442

参考文献 446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447